愛情如果不能落地,與雞毛蒜皮打成一片,大概是很難長久的。每每看到把愛情高供起來,搞得純之又純,感動了別人也感動了自己,最后似乎都一敗涂地。 前幾天看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的長篇小說《窄門》,又發現一個膚淺的道理,便是上面這番話。其實《窄門》并不單單說愛情,還有更深的意思。但是讀書,各取所需嘛,也很合理。 《窄門》寫于1909年,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了。而在1947年,紀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窄門,取自《圣經·路加福音》中耶穌的話:“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說“窄門之窄不允許兩人一同通過”,所以小說顯然有極強的宗教意味。 說杰羅姆自小愛著表姐阿莉莎,阿莉莎雖然對杰羅姆也懷有同樣的感情。而其間阿莉莎的妹妹朱麗葉也愛上了杰羅姆,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和壓抑之后結婚,成為一個瑣碎的婦女。不但如此,阿莉莎還目睹母親與人私奔……愛情與現實的落差如此之大,當然會讓人心理失衡。 阿莉莎對杰羅姆的愛,逐漸走了純粹的精神之愛。她寧愿在書信里熱情洋溢地表達,卻很難跟杰羅姆在現實中獨自。而對現實的種種困惑,她轉而迷戀上嚴格的宗教,成為一個遠離煙火,但又缺乏獨立思考的女性。兩人最終越走越遠,以分手告終,而阿莉莎也在抑郁中身故。 有人認為,此書是對狂熱宗教的反思,是一個愛情和自由難以協調的悲劇。但就文學性而言,我更愿理解為,阿莉莎對于愛情精神性純度的過多追求,才無奈地把宗教當成了歸宿。當她把一切愛意傾注于書信中,而拒絕與杰羅姆見面時,她的愛情就成為一種不能落地精神戀愛。當他們無法走進現實之中時,悲劇也就無可避免。 愛而不得,歸處在哪里呢?只有一個去處罷了。所以好多人愛情失敗了,就看破紅塵出家去了。 還是回到開頭說的“膚淺認識”繼續閑聊吧。僅就愛情而言,開始的純潔自然是好的,但還是盡快世俗庸常起來,生命才能更長久一點。愛情的自由,應該僅僅是精神上的自由,而要長久地蓬勃地生長下去,還是需要落地生根的。 阿莉莎和杰羅姆的愛情,一開始就“拔得過高”。在他們看來,兩人間的愛情純潔到沒有一絲雜念,堅若磐石,以至于對訂婚這樣的約定都不以為意。分離兩地之后,靠熱烈的書信來維系感情。書信里討論的,又多是深刻的思想交流。這看上去,兩人志同道合,無比高尚。 可是愛情這玩意兒,你要是看不見摸不著,不管寫下多少甜言蜜語,最后都淪為空洞的想象,而且體驗上越來越虛無。 簡單地說,你雖然愛的是一個真人,但對方實際上已經變成一個紙上虛構的人。真實的現實,變成了想象中的愛情,可以觸摸到的那個人,也變成了想象中的樣子。一旦變成現實,就無法相處。所以前些年網戀正火的時候,有句話叫“見光死”。 沒想到100年前的小說,就已經悟到了這個真理。 窄門雖然窄,但那是精神上的窄門。愛情不只是精神上的相愛,它不需穿過窄門,而是要一起牽手穿過自家的柴門。 這個讀后感,紀德看到會氣活吧?紀德本人就是跟表姐瑪德萊娜戀愛而后結婚,但兩人的婚姻只是名義上的。他本人是個同性戀。因此,精神之愛與肉體之愛的割裂,正是他一生中內心深處最大的矛盾。 心情|閱讀|電影|跑步|生活…… 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生活不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