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多數(shù)人,覺得這幾篇文章,看起來很費勁;但跟病痛的痛苦相比,跟被西醫(yī)蹂躪相比,跟被平庸的中醫(yī)醫(yī)生幾個月無效的苦藥灌下去的痛苦相比; 自己花幾天時間,轉換思路,專心弄明白人體內在規(guī)律,弄明白自己病痛的原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藥不懂,可以先放一邊,先理解人體的三大運行規(guī)律是關鍵。 簡單梳理一下看病(1)(2)的內容 看病(1) 我們講的是【吃和拉】的病變 主要是人體中空部分的胃和腸的問題 我們叫(-1)太陰病和(+1)陽明病 太陰病(太陰濕土) 主要是指脾經的病變 主要表現(xiàn)是吃不下、肚子脹、大便細軟易溏,舌體淡嫩、舌苔薄白膩、脈右關無力 治療方法,主要是干燥、運化脾經的白術、生姜、干姜、炙甘草、花椒、小茴香等等 脾經,不是單獨的一個脾臟(西醫(yī)叫胰腺),而是一整根經,和她遍布全身肌肉內的經絡 以后我們講其他臟腑的時候,大家也要想到是一整根經絡,不是單獨的一個臟器 太陰對應到人身體的經絡,是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陰肺經 足太陰脾經是從腳到胸口的一根經絡 手太陰肺經是從手到胸口的一根經絡 (有興趣的可以搜索經絡圖看看,對理解有幫助) 陽明病(陽明燥金) 主要是胃經和大腸經的病變 主要表現(xiàn)是吃了食物,堵住了,要不堵在胃,要不堵在小腸大腸里面 治療方法主要是通便,用厚樸枳實大黃之類的 也有堵在最上面,往上吐的瓜蒂散 有太陰病的便秘,不是陽明病,不能通便,只要治療太陰脾經,就自動通了 也有無形的高熱堵在胃里面,人會發(fā)高燒、頭劇痛 治療方法用白虎湯,大量的生石膏,速效 陽明對應到人身體的經絡,是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是從腳到臉上的一根經絡 手陽明大腸經是從手到臉上的一根經絡 脾升胃降是我們講的第一組人體內在的循環(huán) 這里的胃降,是真的胃降,吃下去的東西,要往下走 這里的脾升,不是真的升,是運輸?shù)囊馑迹愃瓶爝f公司,把包裹發(fā)往全國各地 看病(2),我們講的是 【睡覺和怕冷】的病變 關聯(lián)的臟腑,都是心和膀胱(腎) 心是一顆太陽,膀胱是海洋,腎是膀胱藏精氣(腎陽)的地方 是海洋蒸騰,太陽照耀、下雨回流的一個循環(huán) 睡眠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晚睡、入睡難、睡眠輕、中間醒、白天困乏 怕冷,主要表現(xiàn)是手腳冷,身上感覺發(fā)冷 我們叫(-2)少陰病和(+2)太陽病 少陰病(少陰君火)主要是腎的病變 主要表現(xiàn)為怕冷、但不發(fā)燒、睡眠障礙 治療方法主要是溫腎行水 溫腎用附子、淫羊藿、杜仲 行水安神、助睡眠,用茯苓、茯神、砂茯神和龍骨牡蠣 少陰對應的是足少陰腎經和手少陰心經 足少陰腎經是從腳到喉嚨的一根經絡 手少陰心經是從手到腋下的一根經絡 太陽病(太陽寒水)主要是體表的病變 無汗、怕冷、發(fā)燒,要解表散寒,麻黃湯 有汗、怕冷,發(fā)燒,要溫熱經脈,桂枝湯 太陽對應的是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是從腳,沿脊椎兩側上行,到頭頂?shù)囊桓浢} 手太陽小腸經是從手,到臉上部的一根經脈 所以頸肩背腰的疼痛都是太陽經著涼了 在麻黃湯或桂枝湯的基礎上,大量加葛根 太陽病的本質,是全身的血脈 脈管里面的是血液,是心臟(心包)生成的,經過小腸送到全身,再回收到肝 脈管外面的是津液,是膀胱蒸騰起來的水氣,經過脾經運送全身,再回收膀胱 血陰虛,屬于太陽病 中醫(yī)里大家習慣叫腎陰虛,讓我們誤以為主要在腎,其實,血不主要靠腎,靠心和肝 所以我前面說叫肝血比較好,也可以叫心血,因為今天的看病(3)里,還有肝木,我們還是叫血脈、血虛、陰血虛吧(抱歉) 血虛(血陰虛)表現(xiàn)為:舌頭干枯、身上抓一道就很紅消不掉,睡覺時身上滾燙,或無故出血 治療方法涼血活血,用白芍、熟地黃、丹皮、生地黃、阿膠等 這些藥都助寒助濕傷脾的,不是真陰虛不能用 一般太陰病和少陰病的前提下,血脈是寒凝的,還沒有瘀血血熱,更沒有陰血虛,我們用桂枝溫通血脈即可 重度痛經、閉經、經期提前推遲、崩漏,都是血瘀陰虛,太陽病的方劑,前面講過了 輕度的痛經,是血脈上的寒涼瘀堵不是真陰虛,雖然有皮膚干、嘴唇干裂、眼睛干,但是有少陰病和太陰病,只要解決少陰病和太陰病,溫腎燥脾,血脈寒凝就可以恢復 當然,置之不理,時間長了,血瘀加重,就變成真陰虛了,這是同時還有少陰和太陰病,用金匱腎氣丸,輕輕涼血為主附帶溫少陰腎陽運化脾經 【口渴和尿】補充一下 因為脈管外面的是津液,是膀胱蒸騰起來的水氣,經過脾經運送全身,再回收膀胱 所以口渴和尿的病變,也是太陽病 這里的口渴,是總想喝水,同時身上不出汗 是水蒸騰起來之后,下雨環(huán)節(jié)的故障,下不下來,是在肌肉層水氣瘀堵的病變 用五苓散或茯苓桂枝甘草湯 但如果口渴又同時出汗,那就是陽明病的熱,消耗的水分導致的口渴,白虎湯或承氣湯治陽明病 尿黃、尿不出來,尿血,膀胱部位腫大,甚至膀胱癌,是膀胱濕熱,是太陽層水循環(huán)的病變,前面講過用滋腎丸、豬苓湯、桃核承氣湯,同時考慮太陰少陰病和后面的少陽厥陰病 但初期尿頻,還沒有變成太陽病膀胱濕熱,僅僅是少陽病腎陽虛,陽氣不足,收不住尿液 陽痿早泄和遺精,早期一般也是少陰病,不是太陽病,是腎陽虛腎陽不足,舉不起和收不住,治少陰病就可以;但拖延日久,也會發(fā)展為太陽瘀血阻礙,或后面厥陰病的大寒中夾雜的瘀熱 好了,前面我們回顧了 吃和拉的問題 睡眠、陽虛、陰血虛、尿的問題 接下去,我們講【郁悶和憤怒】的病變 都是與心情有關的問題 第三組: (+3)少陽病VS(-3)厥陰病 人體最里面的腔道,是胃和腸,有太陰病和陽明病 人體最外面的表層,是皮膚層,有少陰病和太陽病 以上二者之間的,如上圖的黃色部分,是我們所有臟腑依托的一個腔體,這個腔體的病變,表現(xiàn)出來就是郁悶和憤怒,與此直接有關的是肝和膽兩個臟器。 跟前文不同的是 少陽病,對應的是足厥陰肝經 厥陰病,對應的是足少陽膽經 對應關系交叉了 很多名家的書籍和講座里面,少陽病是講得很多的 但是厥陰病都講的不清楚,他們自己也都承認沒搞太明白 然后有些名醫(yī)大師,干脆說六經分類跟身體經絡沒有對應關系 但是前面4類病,跟經絡的對應關系是很貼切的 不對應的話有些病癥的原理很難講清楚 我也因此,徘徊郁悶了很久,一直感覺理不順 后來我自己發(fā)現(xiàn) 少陽病主要是足厥陰肝經上面的病變,是肝木不升的病變,屬于陽性病變,正氣較強 厥陰病主要是足少陽膽經上面的病變,是膽火不降的病變,屬于陰性病變,正氣較弱 如果把對應的經脈交叉過來,就很好理解了,只是不習慣有點別扭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總結,事先說明一下 簡單地說,肝木負責升,膽火負責降,是第三組人體的內在循環(huán) 正是我們今天要講的 (+3)少陽病 傷寒經方大醫(yī)胡希恕,稱少陽為半表半里,我覺得不好理解 如果對應到肝經上,就很好理解了 肝經,主升發(fā),像一顆種子要發(fā)芽,要破土而出,像一棵竹筍快速生長,這就是厥肝木的能量狀態(tài); 《黃帝內經》說,東方青色入通于肝,東方是太陽升起的能量狀態(tài),青色是春天的能量狀態(tài)。 少陽病的總則是:口苦、咽干、目眩、心煩喜嘔; 基本上是溫熱向上的,攻擊頭部孔竅的病癥,不是很激烈,但是很不舒服。 為什么叫少陽病?(肝木不升) 一天當中的凌晨3點到上午9點,太陽初升的這段時間的能量狀態(tài),一年當中,對應的是春天,春暖花開,陽光普照,就是少陽的能量狀態(tài),我們叫做少陽; 少陽的意思是陽氣還不是很充分; 對應到我們身上,我們說交叉一下,就是足厥陰肝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經兩根經脈; 這兩根經脈的能量狀態(tài),就類似于太陽跳出海平面,初升的這種能量狀態(tài); 像一顆種子要發(fā)芽,要破土而出,像一棵竹筍快速生長。 太陽初升的能量狀態(tài),是比較暖和的,大家這個時間段也喜歡出來曬太陽,春天也喜歡出來踏青,肝經這里叫厥陰風木; 這個厥陰,就是指,能量由陰轉陽的能量狀態(tài),跟太陽初升的能量狀態(tài)是一樣的。 木,就是向上生長的意思; 風,是生長過快,血液供應不上,有點干裂、顫抖; 常說的手發(fā)抖、腿腳不利索、中風就是指肝經升發(fā)過快血液供應不足,筋上缺血,叫肝風,這個生長過快,屬于厥陰病,我們等會再講。 如上文,交叉后,講起來真是別扭, 我們記住,少陽病,肝木不升,就行了。 少陽病的輔助癥狀: 傷寒論中有詳細的論述: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或咳者。 我們總結一點,少陽病的總特征,就是郁悶,心情不愉快。 肝木在向上生長過程中,遇到了瘀堵,所以郁悶不愉快,肋下痛、肚子痛、默默不欲飲食,心煩想吐又吐不出來。 肝經的病變,肝囊腫、肝癌、甲減,很大部分都與心情郁悶有關,抑郁癥也有肝經郁結不舒暢有直接的關系。 少陽病,肝經不舒暢,女性患者偏多。 少陽病的治療方法:疏肝 少陽病的主要藥物是小柴胡湯,有中成藥小柴胡顆粒,很便宜。 對應的蔬菜是韭菜和佛手。 生活中,出現(xiàn)口苦、咽干、一會冷一會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肚子不舒服,只要舌不紅、苔不黃,大膽服用小柴胡湯,平常人吃2-3次沒有副作用。 有時候感冒發(fā)燒了,吃了解表藥,又吃了溫太陰的藥,還是全身難受,甚至全身痛,就是肝木不升,正氣把邪氣往外趕,還出不來,堵在肌肉層,加吃一包小柴胡顆粒,再捂下被子,出點微汗,感冒就好了。 小柴胡的配方 柴胡12克,黃芩9克,半夏9克,人參6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棗4枚 分解學習一下: 大疏肝氣:柴胡 微降膽火:黃芩 微降胃逆:半夏 溫熱脾經:黨參、生姜、炙甘草、大棗 這里我們看到,大量的藥還是用在太陰脾經上面的 肝氣不疏、心情郁悶的前提,還是因為有太陰病 疏解肝氣,讓肝木順利生長,用較多量的柴胡; 肝木負責升,膽火負責降,所以用小力度清熱苦降的黃芩,降一下膽火; 半夏微降陽明胃經,配合升脾經。 這個方劑,是非常重要的,用的次數(shù)非常多; 它有2個循環(huán)的配合關系,肝升膽降,脾升胃降,大家仔細體會。 逍遙丸 用于肝郁脾虛所致的郁悶不舒、胸脅脹痛、頭暈目眩、食欲減退、月經不調。 看它的配方: 柴胡、當歸、白芍、炒白術、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 分解學習一下: 溫運太陰:炒白術、茯苓、炙甘草、生姜 疏解肝木:柴胡 涼太陽血脈:當歸、白芍、薄荷 跟小柴胡相比,不同的地方是: 逍遙丸有點輕微的瘀血血熱的脹痛,小柴胡湯有點胃逆想嘔 柴胡疏解肝木,溫運太陰都是類似的。 這個方劑女性用的比較多,早期的甲狀腺腫大就可以用,前面的文章,我講過我用過治療家人輕度的甲狀腺腫大,也就吃了1-2小包就好了,到現(xiàn)在快8-9年了沒有復發(fā); 當然,現(xiàn)在回看,我當時中醫(yī)還沒摸到門道,還沒有考慮太陰和少陰的問題,治標成功了,本還沒有治; 到甲狀腺腫大的中后期,逍遙丸力度就不夠大了,還要加涼血祛淤血的,還要加溫太陰溫少陰腎陽的藥 小柴胡湯治療虛人感冒 虛人,就是太陰虛寒的人 小柴胡湯是可以用來治療西醫(yī)所謂的肺部感染的(感冒); 如果是純粹的肺部感染,那么往往會表現(xiàn)為全身的疼痛、鼻塞,還有頭暈等癥狀,此時把脈會有浮緊的感覺,用太陽病的麻黃湯; 但是如果人本身存在太陰病,那么浮緊不容易馬上產生,會出現(xiàn)脈象稍浮,這就是虛人感冒,經常會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西醫(yī)所說的胸膜炎、風濕性胸肌炎、肋間神經痛等,有以上脈癥的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 本質上都是肝經向上受到郁閉造成的。 小柴胡湯治療高熱 這個我們前面陽明病提到過 發(fā)高燒,高燒一直不退,小柴胡湯加大劑量的生石膏(80克)煮水,能夠非常快地降溫; 遇見小孩子發(fā)高熱,只要舌苔是白膩的,或者輕微有點黃苔,用小柴胡湯加生石膏,退燒效果非常快; 對于高燒日久,醫(yī)生都搞不清楚原因的,也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加生石膏; 這也是肝經上升過程中,不舒暢的原因造成的。 但是如果舌苔幾乎沒有,而且舌質很紅了,就要不能用小柴胡湯了; 因為肝經是升了,而且升太過了,是膽火不能降下來,火熱造成體液不足、舌體紅、舌苔沒有、口渴、眼睛干澀等癥狀,要改用清熱為主的感冒藥了; 此時有咳嗽的,脈數(shù)有力,舌體紅,可以用麻杏石甘湯,有中成藥麻杏止咳片。本文后面厥陰病還有咳嗽小案例。 小柴胡湯治療肚子痛 肚子痛有兩種 一種是偏表的,左關脈浮滑類似于太陽證,用小柴胡湯; 應該兼有怕冷發(fā)燒的感冒癥狀; 這就是肝經不升造成的。 一種是偏里的,沒有左關脈浮滑,類似于太陰證,用小建中湯; 應該就有太陰證,舌淡嫩、苔薄白; 我用過,中成藥小建中顆粒,吃一包就好了,可以鞏固再吃一包。 這實際上還是太陽病,太陰寒涼凝結了小腸周圍的血脈,太陽病輕度瘀血在腹部。 當然還有其他的肚子痛,不屬于少陽病: 比如:肚子按了痛,是大便便秘,是陽明病要通便,用小承氣湯; 比如:痛經,是太陰病少陰病寒涼,造成的太陽病輕度血脈寒凝,用生姜紅糖、附子干姜。 婦科“見鬼證”。 疑神疑鬼,心情苦悶,而往往會伴隨著月經問題; 西醫(yī)解釋為神經官能癥之類,就是肝經不升,用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治療部分癌癥 有都很多中醫(yī)曾經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過肝癌,療效非常好; 包括肝囊腫、甲減都是肝經不升,心情郁悶為主; 不管是什么癌癥,只要有少陽癥,都用小柴胡湯; 當然還要兼顧太陰和少陰的病癥。 服用小柴胡湯的反應 服用小柴胡湯,部分人會有一個很明顯的反應,那就是戰(zhàn)汗,不要害怕,這是正氣與邪氣斗爭的表現(xiàn); 傷寒論上寫著: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你可以喝點熱水幫助一下正氣,出點汗,病就好了。 為什么小柴胡湯,少陽病,能治這么多病癥? 口苦、咽干、目眩、心煩喜嘔、肋下痛 大家回到前面的圖,看這個五臟六腑生存的這個大腔體,這個大腔體,從下到上,在肝經不能正常升發(fā)的時候,各種雜七雜八問題就很多,但都有心情不愉快的因素; 你理解了少陽病的肝升的精髓,不管是什么復雜的病,小柴胡湯都有可能1劑見效2劑全好。 寒涼影響肝木升發(fā) 有的小孩半夜咳嗽,你看時間,就是晚上1點開始,每天都是晚上1點開始咳嗽,實際上,就是肚子冷了,阻礙了厥陰肝經的能量升發(fā),從太陰病脾經寒濕去治療就可以了; 有些疝氣的,小孩也有、年輕人也有,老年人也有,小腸向下突出,進入下體或陰囊了。實際是肚子冷,肝經受寒,肌肉沒有力量拖住小腸,任其下墜導致的,是太陰病和少陰病; 西醫(yī)的方法很搞笑,通過手術把下面肌肉給縫起來,不讓你小腸掉下去,就算完事了。 寒涼的肚子并沒有解決,其他病還會來。 手術本來拉一刀的,現(xiàn)在推薦更貴的手術方法,叫微創(chuàng),實際上是改在肚皮上鉆三個洞了。 中醫(yī)的治法,還是暖肚子,治太陰治少陰,肚子暖了,肌肉有彈性了,自己就回去了,其他病也不會來了。 以上這些都僅僅是下面肚子冷的,太陰病和少陰病,還沒有惡化到上面有瘀熱,膽火還能下降,還不是厥陰病,太陰少陰寒涼導致的肝木不升。 說一下【甲減】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西醫(yī)叫甲減),中醫(yī)類似古代的癭病,在女性最多見。 除了腫大的甲狀腺,其他的癥狀,包括吃飯差、但體重增加、疲勞、冷漠、便秘、月經異常、思維及動作遲緩、皮膚干澀、臉色蒼白、皮溫低、皮膚干燥、頭發(fā)稀疏、指甲厚脆,無欲望的表情,伴有水腫,還有乏力、怕冷、記憶功能減退、反應遲鈍等現(xiàn)象。 甲減的原因 1)心情不舒暢 由于長期忿郁惱怒或憂思郁慮,使氣機郁滯、肝氣不舒暢; 2)飲食傷太陰脾 飲食寒涼水濕,導致氣滯痰凝,壅結頸前,則形成癭病; 3)血脈凝滯 由于前面太陰病脾經寒濕,導致少陰病,身體手腳寒涼; 少陰病腎氣寒涼,影響心血肝血在血脈中的運行,女性血脈又尤為重要,受痰氣凝滯,產生太陽病的血瘀,使得癭腫較硬或有結節(jié)。 每個人的情況,略有不同,但基本圍繞以上幾個層面,太陰病、少陰病、少陽病和太陽血瘀。 甲減的治法 甲減的原因搞清楚了,治法自然就出來了,少陰太陰太陽少陽四個層面同時治療。 少陽病:疏解肝氣 中藥:小柴胡湯 中成藥:小柴胡顆粒 食療方:韭菜、佛手 太陰病:溫脾祛濕 中藥:白術、干姜、炙甘草、砂仁、薏米炒熟 中成藥:理中丸、香砂六君丸、四君子顆粒 食療方:黃豆、生姜、花椒、蔥白蔥須、小茴香、桂皮(對太陰而言力度不小)、薏米炒熟 少陰病:溫腎補陽 中藥:附子、淫羊藿、杜仲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食療方:無 少陰病:補腎精(邪氣驅除后再用) 中藥:葫蘆巴籽、益智仁 中成藥:無 食療方:黑木耳(力度小) 少陰病:睡眠不好安心神 中藥:茯苓50克煮水,重度失眠改為:茯神15+酸棗仁10 中成藥:安神定志丹(淘寶有) 食療方:桂圓、荔枝肉,茯苓 茯苓,沒有副作用可大量煮水,與附子搭配,前文少陰病中講過 太陽瘀血: 中藥: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二陳湯(祛痰但力小) 其中涼血活血: 當歸、白芍、熟地黃、丹皮、生地黃、阿膠、血竭 其中祛痰:半夏、陳皮、郁金、膽南星、瓜蔞殼、枳殼、桔梗、竹瀝 中成藥:桂枝茯苓丸、金匱腎氣丸,均另+二陳丸 食療方:阿膠(力大少量用)、枸杞(力度偏小),+紅糖,+陳皮(祛痰濕) 以上各個方面的藥,選用不是全用 如果開方的話 象這種復雜的病癥,控制在10-12味藥為最佳,當然有很大的難度; 現(xiàn)在大部分的中醫(yī)醫(yī)生都在14-18味藥; 如果簡單的小病,少陰不存在問題的,控制在7-9味藥; 要保證效果,還要用藥少,說明開方的人,對人體六個層面、三大循環(huán)認識清晰準確,這是我們要努力向仲景和清末大醫(yī),學習的根本。 中成藥多味配合,雖然方便,但搭配有點小麻煩,成分比例不好控制。 先扶正后驅邪 如有少陰病,須做重點,并日常堅持太陰病的調理,此為扶正 同時緩緩疏通太陽瘀血,輕輕疏解少陽肝氣郁結,此為驅邪 扶正先行,驅邪為輔 用藥后,邪氣會被打敗,但不能一次性趕出去,要根據(jù)自我情況變化,每隔2天,重新梳理一遍,微微調整 治療時長 查看網上公開的醫(yī)案的全程記錄 現(xiàn)在中醫(yī)業(yè)內公認的名醫(yī)的醫(yī)案,以上這種復雜的病癥,一般在2-4個月治愈,恢復如常; 清末至解放初期,全國公認的頂級名醫(yī)的醫(yī)案,如上復雜病癥全部治愈,恢復如常人,30天-60天。 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緊抓這背后,對人體內在運行規(guī)律的深刻認知。 少陽病,肝木不升,就講到這里 (-3)厥陰病 厥陰病的判斷總原則: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消渴,就是非常渴,喝了水還渴,沒完沒了; 饑不欲食,就是很餓了,但是不想吃飯,說明胃有邪氣了; 食則吐蛔,現(xiàn)在身體里沒有蛔蟲可以吐了,都讓抗生素、各種食品的防腐劑給殺沒了,其他大量有益菌也同時被殺得差不多了; 下之利不止,有太陰和少陰病,稍微吃點涼的就拉肚子,有時天氣冷風一吹,就拉肚子去了。 以上癥狀要同時出現(xiàn)三個,就可以判斷厥陰病了,單獨1-2個,可能是太陰病、少陰病或少陽病。 膽火不降 厥陰病的表現(xiàn),是上熱下寒 下面手腳冷,吃什么寒涼都拉肚子; 上面心口熱,吃什么火熱的都上火; 本質上,是前面肝木升上去了,但是相火降不下來,膽火不降; 生活中,脾氣大、怒氣多的人,就是膽火不降,男性多。 膽火不降這個核心,各種書上都承認這個事實,但沒說這個是厥陰病的核心; 大部分名家都對厥陰病解讀很少,只是對烏梅丸方劑本身做些解釋,建國后的幾個大名醫(yī)也表示不是很明白。 膽火不降我個人認為這是厥陰病的核心 認識到這一點,則一通百通 當然我不是說我比前輩厲害,我肯定經驗不足,但是我總是在想,《傷寒論》不會脫離人體內在運行規(guī)律的,從這點出發(fā)不會錯。 為什么膽火不降呢? 還是因為太陰病和少陰病在的原因,同時連帶陽明胃經的不降; 阻礙了膽火的歸降入腎,相當于阻礙了太陽的落山,該涼涼不下來了。 正常的能量不讓它順利降下來,如果不讓它入腎被吸收,為人體所用,單純地去清熱的方法,浪費人體能量的自我循環(huán),就不是一個好的思路。 厥陰病經典方劑:烏梅丸 烏梅丸是傷寒論中厥陰病的經典方劑,有中成藥賣。 烏梅丸的組成: 烏梅、細辛、干姜、黃連、當歸、附子、蜀椒、桂枝、人參、黃柏 我們分解學習一下: 收斂肝木:烏梅拌陳醋,占一半量,突出以酸制肝風; 大降膽火:黃連、黃柏,苦寒燥濕清熱,針對口苦、舌紅、苔黃、小便赤等膽火不降; 溫熱太陰:細辛、干姜、蜀椒,大辛大熱溫太陰,針對的是腹脹,腹瀉,久咳,納差,久瀉等太陰證; 針對口渴:黨參,給脾經提供津液,也是太陰; 溫補腎陽:附子; 溫通太陽:桂枝、當歸,溫通血脈針對手腳冷血脈寒凝。 看上面的用藥思路,你發(fā)現(xiàn)沒,厥陰病,實際上是太陰病脾經寒濕惡化,產生少陰病腎陽虛,最后惡化產生肝木升發(fā)太過,膽火不降。 所以厥陰病的人,是上面熱,下面寒; 這種人吃什么都上火,吃什么都拉肚子,手腳還冰涼。 現(xiàn)代人,這樣的例子很多,因為被從小教育長期使用寒涼食品,不讓吃就跟要他命似的,導致太陰和少陰都寒涼,同時因為吃得好,吃得多,上面的胃又有瘀積,而生熱了;于是同一個位置的膽受連累,膽火不能速降,再連累心臟(心包)。 中成藥烏梅丸,藥方比例是固定的,跟不同患者個人情況上下匹配程度,有時候不那么精確,所以有時候效果不好。 有經驗的中醫(yī)醫(yī)生配烏梅丸(直接煎湯藥)的時候,比例是靈活的: 如果這人上面熱一點,上面的清熱藥就加重一些:半夏、陳皮、黃芩、黃連、黃柏;下面大熱的藥減少一些; 如果下面肚子冷、腳冷一點的,下面的溫陽的藥本來就比較多,保留,上面清熱的藥減少。 烏梅丸,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方劑 因為它既有肝木升發(fā)太過,有膽火不降,有太陰寒濕,有少陰虛寒,有太陽寒凝,5個層面的病癥,只差一個陽明病了; 學中醫(yī)的人,如果真正掌握了烏梅丸,并能靈活調整上下比例,那基本上是掌握了中醫(yī)看病的核心--------我們花這么多文字寫的,六個層面的病癥; 這樣的中醫(yī)醫(yī)生,應該任何病都不在話下了。 膽囊炎 2014年前后,我一個很年輕的同事,有少量的膽結石,醫(yī)生就建議把膽切除。 我那時中醫(yī)還沒入門,腳指頭想想就不應該切膽; 叫我同事不要切,讓他去看中醫(yī); 吃了幾副藥就好一些了,現(xiàn)在回憶起來,雖然幾個醫(yī)生水平有限,沒有治根; 到現(xiàn)在快十年了,也沒見他復發(fā)。 膽囊炎或膽結石 現(xiàn)在醫(yī)院醫(yī)生最喜歡做切膽的手術了 膽囊切除以后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膽汁反流,經常會出現(xiàn)肚子脹,肚子不舒服,吃東西后不消化,這是西醫(yī)自己的說法。 其實本質上,并沒有解決膽火歸降的問題; 十幾年后,進一步引發(fā)肝經的病變,肝囊腫、肝纖維化、乳腺癌等等,大概率會來到。 妙治小咳嗽 前幾天的一個晚上 兒子關燈睡下不到5分鐘,就不斷地咳嗽,過幾分鐘咳幾聲,持續(xù)了十幾分鐘沒有停的意思; 我看已經關燈了,怕孩子他媽不讓起來喝藥,就想怎么簡單一點解決他這個咳嗽; 睡前,看過兒子的舌苔,有點偏紅;紅代表熱,加上現(xiàn)在咳嗽,那應該是肝氣偏旺,膽火下降有阻礙,以至于沖逆了肺,產生咳嗽; 如果舌苔不是偏紅,是偏淡有薄苔,那么這種咳嗽,應該是風寒著涼了,可以用感冒清熱顆粒加溫燥脾經的理中片; 現(xiàn)在是舌苔偏紅,肝木升發(fā)太過,膽火不降,怎么做最簡單呢? 我想,烏梅丸是用烏梅來收斂肝木,助降膽火的;小青龍顆粒治風寒痰濕咳嗽,是用到了五味子; 都是酸性的,酸收斂肝木,助膽火下降; 那可不可以用醋呢? 于是我到廚房用調羹,滴了1/6--1/5調羹的陳醋,倒了1/3杯溫水,調了一下,自己嘗了嘗,一點點酸,很淡很淡,送到房間給小孩喝了; 剛喝下不到一分鐘,兒子說沒有咳的感覺了。 果真,喝下后,當晚再也沒有咳過一聲,第二天晚上也正常。 這個思路的原理,就是判斷舌頭偏紅,咳嗽是肝木升發(fā)過強,膽火不降,肺金被沖逆了,那用酸收斂; 只要稍微幫助一下身體,身體自己的循環(huán)就啟動了,所以只要幾滴醋就很有效果。 我們學中醫(yī),就是要這樣思考,這樣用藥; 把握人體循環(huán)的癥結點,輕輕地幫她一下,循環(huán)起來,病就會很快好起來; 即使很復雜的病癥,這也是這個思路。 肝風 我們常說的肝風,是血液供應不上,肝木繼續(xù)升發(fā),肝木干裂、部分身體顫抖,就好像冬天北風吹著樹枝; 部分老人的手發(fā)抖、腿抽筋、面癱、嘴歪,就是指血液供應不足,筋上缺血,叫肝風。 頭痛,尤其是偏頭痛,如閃電般頭痛; 因為肝經上到頭頂。 同時或有眩暈,失眠多夢,或口苦面紅,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 可以考慮天麻鉤藤飲(有中成藥)。 手腳抽搐、口眼歪斜 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神昏,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shù) 可以考慮用羚角鉤藤湯(這個沒有中成藥,淘寶上有藥丸)。 這是個溫熱病中的方劑,針對陰血虛,肝風重度上擾的癥狀, 我認為牽強一點,可以歸類到厥陰病中,核心原理就是抑制升發(fā)過度的肝木,清上熱、大降膽火。 胃病是厥陰病 胃病的表現(xiàn),有上腹部的不適,惡心、嘔吐、反酸、燒心,然后表現(xiàn)為上火、牙疼、濃痰、口腔潰瘍、失眠、心痛等等; 胃病的前提,原因是有太陰病在先,脾不升胃就不降,進一步導致膽火也不降; 舌苔一般有水濕、齒印,同時又有薄白膩,薄黃膩的舌苔,形成了脾濕和胃熱的共存; 當然太陰的寒濕更重,膽火的熱不太重,苔微微黃,不是很黃、不是黃厚。 所以治胃病,不復雜,首選是要先配太陰病的藥,茯苓、干姜、炙甘草、白術; 然后再加治胃病,降胃熱的藥:半夏、黃芩、黃連,我們在胃病的治法里也講過。 再配上竹茹,降膽火。 如果還有手腳冷,全身發(fā)冷的少陰病,再配上附子。 本質上還是一個烏梅丸方劑的微調。 有中成藥左金丸,但不精確針對每個人。 西醫(yī)看胃病,又是做胃鏡,又是吃幽門螺旋桿菌之類的藥; 人體的運行系統(tǒng)沒有調整,脾不升胃不降,膽火也不降,沒有運行起來,你去殺菌,治一輩子都治不好。 我朋友說,這些西醫(yī)胃藥,奧美拉措之類的一吃,過半天,就發(fā)現(xiàn)尿變黃了。。。 然后第二次,他掛300塊的專家號,排隊的人等一個上午; 輪到到他的時候,特意問了一下專家,這些藥有沒有副作用,會不會傷害腎臟。 那個專家一本正經說“這是全國統(tǒng)一的!” 人家既不回答你,有副作用還是沒有副作用,也不回答你,對腎臟會傷害還是不會傷害; 人家理直氣壯地回答你:這是全國統(tǒng)一的! 吞酸吐酸 吞酸吐酸,也可以叫胃病; 胃口的酸水向上涌,來不及吐出,又咽下,酸味刺心; 有時候飲食稍不注意,氣候變化,就吞酸難耐,大口吐酸水,有時候也伴隨胸腹脹滿、噯氣等癥,舌苔白膩,舌邊有齒印,常說是肝火犯胃; 程度輕的可以用左金丸 比較嚴重的可以用烏梅丸,效果很好。 寒泄 拉肚子有兩種:一種寒泄,一種熱痢; 這兩種都是拉得很厲害,一天拉十幾次。 區(qū)別方法是: 熱痢,有肛門灼熱感,拉黃水黃物,嚴重的有膿血,前面慈禧太后我們講過; 輕的用莧菜黃連素、香連丸,重的要參考之前文章《寒涼食品對身體的傷害》里提的那個藥方; 寒泄,是舌尖紅,有黃苔,有口干舌燥的感覺,是上面有瘀熱了;但是下面拉出來是有很多沒有消化的食物,肝門沒有灼熱感; 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上熱下寒了,用烏梅丸,三五天就好。 有的寒泄,但沒有上熱,舌頭不紅,也不是黃苔,沒有肛門灼熱感的拉肚子,就是單純的少陰病加太陰病。 惡夢 經常有人會做惡夢,非常痛苦; 其實是膽經被痰濕阻礙,輕度的膽火不降。 用溫膽湯,溫熱祛痰,1-2劑就好; 其實也是降膽經,還沒形成膽火,是痰濕阻礙; 或足少陽膽經的腳上,最后一個穴位,腳指頭上足竅陰穴,放幾滴血,當晚就不會再做惡夢了。 陰陽易 這個病是身上有疾病沒好,氣血還沒有恢復,但繼續(xù)屢犯房事、縱欲過度,精血消耗過度造成的; 表現(xiàn)為熱上沖胸、頭痛、眼花、有一股熱氣向胸部上沖;而小腹有一根緊繃的繩索一般,手可以摸到,拘急牽扯著,牽扯到陰部,其實是在腹部的位置的肝經受涼了; 這個病男女都可能有,都是上熱下寒,用中成藥烏梅丸,多吃幾天就可以。 濕熱 舌頭很紅,舌苔又黃厚膩了,紅黃代表熱,膩代表濕,濕和熱膠黏在一起 雖然也有少陰病和太陰病的跡象,但是下寒不嚴重,手腳不是太冷,沒有寒泄、沒有肚子冷痛; 這種情況不能用烏梅丸。 烏梅丸,仔細看前面的配方,是針對下面寒的大辛大熱的藥比例比較多,針對上熱的和上面濕氣的成分略微少一點。 這種情況屬于濕熱,飲食上也不能單獨大量吃生姜、辣椒、酒、蒜,否則也助濕熱了。 濕熱,主要用柴芩溫膽湯、柴芩達原飲,主要來自《溫病條辨》,是溫病學里一個獨立模塊; 雖然只是上面濕氣和瘀熱多一點,放在厥陰病的范疇里有點別扭,但核心還是降膽火,下面寒涼少一點而已。 小結一下 (+3)少陽病,是肝木不升,心情不愉快,女人多,口苦咽干肋下痛,用小柴胡湯疏解肝氣; (-3)厥陰病,是膽火不降,有怒氣不消,男人多,上熱下寒對比明顯,用烏梅丸清上熱下。 好了,六個層面的病癥,都講完了 實際是三組,身體基本的三個內在循環(huán)規(guī)律: 太陰病和陽明病,是脾經升、胃經降的循環(huán),是吃和拉的問題; 少陰病和太陽病,是海洋和太陽,水和血的循環(huán),是睡覺、怕冷、血脈、小便的問題; 少陽病和厥陰病,是肝木升,膽火降的循環(huán),是心情郁悶或憤怒的問題。 下一講,我們把三組病癥,用藥、中成藥和食療方,全部整理一下,方便大家以后簡單查閱。 今天就講到這里! |
|
來自: 幽默的數(shù)據(jù)線 > 《新自學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