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甲辰年五運六氣分析 2024是甲辰年,「甲己化土」所以大運是土運;而「甲」又為陽干,故土運太過。 甲年主運的初運是木運,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往下推,第二運為火,后面相繼是土運、金運、水運,這個每年都一樣,不變。 客運是以大運作為初運,甲年大運為土運,同樣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類推,形成如下格局: ? 初之運:主運為(多)木運(風),客運為(多)土運(濕)——大寒日(2024年1月20日)具體時辰是寅初初刻起,到2024年4月2日。 二之運:主運為(少)火運(熱),客運為(少)金運(燥)——春分后第十三日(2024年4月2日)具體時辰是寅正一刻起,到2024年6月15日。 三之運:主運為(多)土運(濕),客運為(多)水運(寒)——芒種后第十日(2024年6月15日)具體時辰是卯初二刻起,到2024年8月29日。 四之運:主運為(少)金運(燥),客運為(多)木運(風)——處暑后第七日(2024年8月29日)具體時辰是卯正三刻起,到2024年11月11日。 五之運:主運為(多)水運(寒),客運為(少)火運(熱)——立冬后第四日(2024年11月11日)具體時辰是辰初四刻起,到2025年1月20日。 2024甲辰年,《黃帝內經·天元紀大論》記載「辰戌之歲,上見太陽」,而明年就是(甲)辰年,所以是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 按照每年主氣相同,客氣循環變化規律,2024年甲辰年的客氣第三氣是太陽寒水,主管上半年;客氣的第六氣是太陰濕土,主管下半年。這樣又形成以下情況: 初之氣:主氣厥陰風木,客氣少陽相火——大寒-春分(2024年1月20日-2024年3月19日) 二之氣:主氣少陰君火,客氣陽明燥金——春分-小滿(2024年3月20日-2024年5月19日) 三之氣:主氣少陽相火,客氣太陽寒水——小滿-大暑(2024年5月20日-2024年7月21日) 四之氣:主氣太陰濕土,客氣厥陰風木——大暑-秋分(2024年7月22日-2024年9月21日) 五之氣:主氣陽明燥金,客氣少陰君火——秋分-小雪(2024年9月22日-2024年11月21日) 終之氣:主氣太陽寒水,客氣太陰濕土——小雪-大寒(2024年11月22日-2025年1月20日) 根據2024年甲辰年司天和在泉特點,可以知道上半年氣候偏寒冷,下半年氣候偏濕。 這種情況下,主氣的初之氣厥陰風木與二之氣少陰君火都被寒氣所郁住,無法正常透發,出現應溫不溫,應熱不熱的氣候特點,自然界生物生長現象也相對緩慢,不活躍。 但是運氣學是動態平衡的,不是機械的,有「郁」就有「發」,被郁住的火透發的時間,大致在五之氣,就是秋分至小雪,農歷8月下旬到10月上旬這段時間,那時可能會出現較熱的氣候及相應物候現象。 面對氣候變化,氣血相對充盈的人,能夠適應,適當注意飲食、作息、調節穿著即可。氣血相對弱的人,該注意哪些疾病呢? 下面具體分析 2024甲辰年五運六氣與疾病分析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明確記載:「凡此太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天氣肅,地氣靜…… 初之氣,地氣遷,民乃癘,溫病乃作,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 二之氣,大涼反至,民乃慘……民病氣郁中滿。 三之氣……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心熱瞀悶,不治者死(病重)。 四之氣,風濕交爭……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 五之氣,陽復化……民乃舒。 終之氣,地氣正,濕令行……民乃慘凄,寒風乃至,反者孕乃死。……」 概括來說,有兩點需要注意: 第一,疾病性質多以寒濕為主。 第二,主要發病部位在脾腎。 上面分析,2024年五運六氣特點是,土運太過;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總的來說,外部自然環境是寒濕為主,對人的影響也主要體現在這兩股邪氣上。 受影響較大的臟器是脾,但從五臟與五行關系講,土與水相制,土可以克水,土太過就可以乘水而傷腎。 中醫講寒特點主要有三方面,收引、凝滯、寒冷疼痛;濕的特點,重濁粘滯。 所以,主要的疾病有身體酸痛,頸椎病、肩周炎,腹痛、腳底痛,手足逆冷、四肢乏力,濡瀉、赤白痢疾等。 嚴重的可能會肢體癱瘓,不能站立行走,甚至有腦出血等內出血性疾病。 其他方面疾病,比如初之氣會出現溫病,該如何理解?肝臟方面情緒疾病有哪些? 具體分析 2024甲辰年五運六氣指導調理方案 根據今年運氣特點,選用陳無擇前輩《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的靜順湯調理: 原方:茯苓、木瓜、炮附子、牛膝、干姜、炙甘草、訶子、防風 。 使用建議:在不同時段,出現不同癥狀表現,加減使用參考方。沒有醫師辨證指導,自己禁止內服;外用,可以煎水泡腳、泡澡,磨粉做成香囊。 除了外用靜順湯,還可以借助針刺、導引、推拿背腧穴等方法調理身體,推薦針刺方法,其他方式注意具體辨證和度的問題。 全年養生要遵守以下原則: ①飲食不要寒涼、甜膩、辛辣;飲酒要適量。 ②起居有規律,不要熬夜,睡好覺,是最補的,同時適當運動。 ③情緒平穩,不要過于激動、恐懼、焦慮。 ④身體有不適,及時處理,不要拖延,早發現早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