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道德經》將近四十年之久,恐怕比老君自己還更專業、更投入呢。 請原諒我們把這句話放在每次預習之初。這是王邦雄老師的話,但其傳遞的信念,適合我們學習的任何一部經典。任何一學、一事,唯有精熟,方得慧解!淺嘗輒止,或急于移步換景,會適得其反。 第11章 有利無用的人間妙道 “有”的實利從“無”的虛用來 第13章 寵辱若驚的貴身大患 想得到天下恩寵的本身 就是一生絕大的屈辱 第27章 善閉善結的不開不解 不高貴自己,也不綁住別人 第10章 生而不有的天門玄德 洗滌新的塵垢,回歸氣的自然 第51章 不有不宰的天道玄德 愛在付出,而不在宰制 第50章 不遇無所的超脫生死 補充想一級戰區,不為死亡留下余地 第48章 為道日損的無為無事 減損心知,生命安頓 第34章 大道名小的自成其大 大道無所不在 就在每一個人生命的周遭 第43章 道淡無味的用之不盡 回歸天道自然,天下人自來歸往 / 預習 / 第50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出生入死。 此章開宗明義,直謂“出生入死”,點出人生行程就在從出生到老死之間。我們的文化傳統,不論儒道,對生之前我從哪里來、死之后我往何處去的終極關懷,一直守住理性的底線,從未給出任何解答。儒道兩家的人生智慧,僅在求得人生行程的生命安頓。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 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此段對生命存在的生死現象,作一描述與解析。“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此言生死是自然的現象,有生即有死,如同花開花落,春去春來。 《莊子·養生主》說“死”是“帝之懸解”,此“帝”不指涉人格主宰之天,依道家的自然義,“帝”當“蒂”解較貼切,瓜果倒懸在棚架上,瓜熟而蒂落,又回歸大地根土,不就解開了倒懸的困苦嗎?不過,倒懸不就生命存在說,而就心知執著說,不僅活不出人生的自在美好,反而掉落在“死”的恐懼陰影中。 故不執著無分別,滿天陰霾消散,生死歸于自然,此之謂懸解。 在“生之徒”“死之徒”的現象自然之外,老子省思的重心,實落在“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的這一區塊。人為了求生,心一起執著,反而掉落死地,此“動”可不是自然生動,而是人為造作的適得其反,痛失了老天爺給出的天年。 “失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原因何在?只因為求生太厚,而養生太過。此“生生”,不是儒家“生生不息”的生命健動,上一“生”字,當動詞用,可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對看求解。“生生之厚”近乎“物壯則老”,而“動之死地”也就是“不道早已”,“早已”如同“中道天”,人生路走一半,就提早終結自己的一生行程。 此三者皆“十有三”,說是十分之三,即出現另有十分之一當歸屬何處的問題。蘇轍《老子解》云:“豈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矣。……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圣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無,焉有死地哉。……”此言不生不死,唯圣人能之,那不可知的“十分之一”,即藏身于此。 不過,此說大有問題,圣人之不生不死,乃功夫修養所開顯之境界,并非“天縱之將圣”;而功夫修養人人皆能,該當百分百,怎會有十分之一的設限呢?故所謂“十有三”,實各有“三分之一”的意思。 蓋聞善攝生者: 陸行不遇兕虎,人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 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接著轉言“蓋聞善攝生者”,以開出功夫論的兩條進路。“蓋”是發語詞,“攝生”是養生,而“善”不是技藝性的善巧,而是自然無心的修養功夫。“養生”之道何在,一在“不遇”,二在“無所”,前者是人間發生的偶然,后者則是主體修養的必然。 “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在陸地行走,不要碰上兇猛的獨角獸與老虎,以避開猛獸的攻擊;在兩軍交戰之地,不要被堅甲利兵砍到,以免生命受到傷害。總說人生路上不要闖入名利圈與權力場的一級戰區,那是沒有退讓空間的生死惡斗。 “遇”是偶然碰上,故“不遇”僅是幸運,沒有必然的保證。倘若不幸碰上了,死亡即迫近眼前,故在“不遏”之外,另開“無所”。“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獨角獸的銳角沖刺過來了,老虎的利爪揮劈過來了,敵人的兵器砍殺過來了,卻赫然發現攻擊的對象已失去了形影。“無所”就是找不到可以沖刺、揮劈與砍殺的地方。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此其原因何在?就在不要為死亡留下余地。這不是隱身的法術,而是心靈上不預留別人可以打敗我的空間。“無所”從“有所”來,“有所”在心知的執著,有了優越感與英雄氣,有了名利心與權力欲,在在成了我的弱點與致命傷,人家就可以輕易地把我打敗。心知不執著“生”,“死”即失去依附之所,“死地”從“生地”來,從“生生之厚”來,不壟斷“生”的資源,不求擴大自家的地盤,不搶盡天下的光彩,也就是不為死亡留下余地了。 以是之故,走在“出生人死”的人生道上,“善攝生者”的“善”,唯在無心自然而已!無心無知,無為無欲,一者可以“不遇”,二者可以“無所”,既不會碰上兇險,更立于不敗之地,籠罩心頭的死亡陰影也就永遠消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