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大學(xué)曾對兒童成長做了跟蹤研究,其成果表明:如果孩子越來越笨,多半與父母的4種行為有關(guān)。
小紅書上一位媽媽輔導(dǎo)女兒背古詩,3個小時還背不下來,被氣到崩潰。 媽媽示范讀了幾遍,再帶著女兒一起讀,擔(dān)心她不理解,又耐心地解釋了意思。 來來回回折騰了幾十遍,眼看三個小時過去了,女兒還是記不住。 看著別的孩子在群里打卡,背誦流暢,可自己的女兒就是不開竅。 媽媽又氣又急,忍不住嚴厲地責(zé)罵,還用力地推搡,女兒小小的身軀被媽媽反反復(fù)復(fù)地拉扯。 女兒用手拍打著腦袋,滿眼淚水地說:“媽媽對不起,我太笨了?!?/span> 這位媽媽瞬間破防,意識到自己太失態(tài),心疼地抱起了女兒。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以前挺機靈的孩子,為什么現(xiàn)在越來越笨? 哈佛大學(xué)曾對兒童成長做了跟蹤研究,其成果表明:如果孩子越來越笨,多半與父母的4種行為有關(guān)。 父母都對孩子抱著殷殷期盼,然而在生活中,一些不經(jīng)意的行為或習(xí)慣,正在偷走孩子的智商而不自知。 如果父母有這些行為,一定要引起重視。 
給孩子貼負面標簽
最近,一位“學(xué)渣爸爸”的發(fā)言火爆全網(wǎng)。
“我的兒子是學(xué)渣,但我依然相信,他完全有可能成為國之棟梁?!?/span> 乍一聽,可能覺得這位爸爸幽默心大,一般人上臺,大概會覺得尷尬、傷面子,絕不可能說出這么一番話來。 可他分析得頭頭是道,并不是單純的自我安慰。 一是兒子內(nèi)心強大,情商高,雖然學(xué)習(xí)成績不好,但是能吃能玩能睡,自己都比不上。 二是在各科老師的幫助下,孩子有時候也能考及格,看到他一天天在進步。 一番溫暖而高情商的發(fā)言,引得全場熱烈的掌聲。 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表達了對兒子的認可和鼓勵。 
即便孩子成績差,爸爸并沒有用“你很差”“你不行”這樣的語言來貼標簽,而是看到了他的閃光點,一個強大的內(nèi)心是多么難能可貴,不斷進步的狀態(tài)是多么令人欣慰。 在這位爸爸的身上,看到了為人父母的格局:真正睿智的父母,懂得接納、認可孩子。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這么幸運。 在育兒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中,徐敬凱的媽媽讓人隔著屏幕,都壓抑到喘不過氣來。 她平時總愛打壓兒子,節(jié)目中她分享了一段兒子跟她的對話。 “媽媽,我怎么那么好?” “你哪里好了,說給我聽聽?!?/span> “我長得好。” “長得比你好的多的是?!?/span> “我腦子好?!?/span> “你門門都考100分了嗎?比賽都拿總冠軍嗎?” 媽媽也說出心里話:不敢表揚兒子,是因為他在別人眼里,已經(jīng)是“別人家的孩子”,怕他嘚瑟,因此就刻意地打壓他。 在節(jié)目中,孩子不敢介紹自己,只給了大家一個無聲的口型。 在才藝展示的環(huán)節(jié),更是擔(dān)心自己跳得不好,不愿表演。 在其他小朋友玩游戲時,他就怯怯地趴在門口,不敢進去,始終無法融入。 
就如同傅首爾說的那樣:“要讓一個孩子自信是非常難的,但是你要讓他自卑,易如反掌?!?/span> 父母一味地打壓孩子,貼負面標簽,只會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中。即使做得再優(yōu)秀,也無法得到親近之人的肯定,這種絕望會讓孩子放棄自己。 這樣的孩子,讓人看了心疼得揪心。 在他失落時,給予一些貼心的陪伴; 在他挫敗時,給予一個溫暖的擁抱; 在他進步時,給予一句真誠的贊美。 父母的認可,才能帶給孩子源源不斷的力量,才能擁有一往無前的信心。 限制孩子玩鬧
前段時間,課間十分鐘“被圈養(yǎng)”的新聞沖上熱搜。 其實何止在學(xué)校,孩子回家有寫不完的作業(yè),周末有上不完的輔導(dǎo)班,寒暑假更是連軸轉(zhuǎn)。 在這種全民內(nèi)卷的大環(huán)境下,玩耍和放松成為一種奢侈。 近日,石家莊10歲男孩走失12小時,牽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的心。 
男孩在周六下午四點,從畫室輔導(dǎo)結(jié)束后,一直沒有回家。 媽媽詢問了畫室老師和孩子的朋友,都沒有孩子的消息。 當時戶外零下16度,家人焦急萬分,擔(dān)心孩子出意外,趕緊報了警。 當?shù)孛窬?、救援隊和小區(qū)的熱心鄰居200多人,共同出動搜救男孩。 他們冒著冰冷刺骨的嚴寒徹夜尋找,最終在第二天早晨7點,找到了男孩。 他蜷縮在隔壁小區(qū)一戶居民的陽臺外,鼻子凍得通紅,渾身瑟瑟發(fā)抖。 男孩在外凍了整整一夜,被救援隊火速送往醫(yī)院檢查,所幸安然無恙。 當問及男孩出走的原因,卻讓眾人始料未及。 孩子學(xué)習(xí)一直不錯,父母又給他報了數(shù)學(xué)、鋼琴、美術(shù)等課程,幾乎沒有玩耍和休閑的時間。 孩子實在不愿意面對父母,不愿意面對那么大的壓力,他寧愿挨餓受凍,也不想回家。 我不知道他怎么在零下16度熬過整整一夜,想想都覺得心酸,而更多的是沉重。 望子成龍本沒有錯,可一廂情愿地施壓,漠視孩子的天性,只會事與愿違。 玩耍并不是浪費時間,它是理解世界的方式,是激發(fā)快樂的源泉,更能在心里積蓄強大的能量。 曾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的作家陳美齡說:“玩耍對孩子太重要,不僅可以培養(yǎng)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還能鍛煉他們的身體?!?/span> 長沙有一位爸爸羅格,給兒子定了一條規(guī)矩:每天不玩夠2小時不準寫作業(yè)。 暑期不僅不上輔導(dǎo)班,還帶著兒子學(xué)習(xí)皮劃艇、滑雪、野外生存等各種運動。 兒子的成績雖然不拔尖,但學(xué)習(xí)能力、動手能力特別強,性格也很樂觀。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心。這份好奇心促使他們在各種游戲中不斷嘗試、探索,其實就是學(xué)習(xí)最關(guān)鍵的過程。 玩耍能讓孩子在與同伴的互動中,學(xué)會如何與人相處,可以收獲友誼、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 玩耍還能釋放孩子在生活和學(xué)習(xí)中的壓力,在呼喊、奔跑、流汗、歡笑中,帶給孩子快樂的情緒。 自由暢快地玩耍,猶如成長中的助燃劑,激發(fā)孩子的無限潛能。 
頻繁打斷孩子
周末去朋友家小聚,一進門,她正一臉嚴肅地教育六歲的兒子。 老師告訴她,兒子上課的時候老是走神,聽寫的時候,總是完不成。 她每天都盯著兒子,明明半個小時的作業(yè),還是拖到兩個小時才寫完。 兒子寫作業(yè)的過程中,她不時地提醒:“頭抬起來一點。” 一會兒又走過去看一看。 “怎么握筆的,光都遮住了?!?/span> “這道題做對了嗎,你認真檢查一下?!?/span> “橫平豎直,你看看你的字,歪歪扭扭的?!?/span> 不論孩子做什么,朋友總會不停地糾正,每五分鐘幾乎就會打斷一次。 孩子臉上明顯不耐煩,很難專心致志地做作業(yè)。 我忍不住對朋友說:“咱們先聊天,等孩子做完了,你再去檢查,這樣你累他也累。” 朋友說:“不放心呀,我得把錯誤終止在萌芽階段?!?/span> 我能理解朋友的心情,但是有時候,好心辦了壞事。 親子教育專家朱芳宜說得好:“每一個不專注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忙活的家長。” 父母的每一次干擾,都在打擾孩子內(nèi)在的秩序。其實,只要孩子不求助,父母就需要管住嘴,別打擾。 江蘇衛(wèi)視《了不起的小孩》,小女孩謝宛彤在三天時間內(nèi),獨自完成了一幅長6米、寬5米、500塊的巨型梵高《星空》拼圖。 
她參加節(jié)目時,年僅四歲,每天拼圖10小時以上,這是連成年人都很難完成的挑戰(zhàn)。 這份令人震驚的專注力,讓主持人都不禁驚呼:“怎么做到的?” 她在家特別喜歡玩拼圖,曾經(jīng)7小時全神貫注地“工作”,連吃飯喝水都忘了。 談起女兒專注力的培養(yǎng),她的媽媽只說:“讓她做自己的事?!?/span> 孩子在學(xué)習(xí)、玩耍的時候,父母要克制住干擾孩子的沖動。頻繁打斷孩子,不僅影響孩子對興趣的探索,也破壞了專注力。 玩耍時,不要去關(guān)心孩子“渴不渴”“餓不餓”“冷不冷”; 學(xué)習(xí)時,不要去提醒孩子“做錯了題”“寫錯了字”。 保護孩子的專注力,塑造一個好習(xí)慣,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 父母不頻繁干擾,是一種難得的能力,是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更是一種智慧的教育。 壓抑孩子情緒
小紅書上有位媽媽分享了女兒的經(jīng)歷。 她和弟弟一起在看動畫片,正看到精彩處,爸爸叫他們吃飯了。 孩子想看完了再吃飯,可爸爸不同意,當她再次央求時,又被爸爸嚴厲地拒絕了。 她只好不情愿地關(guān)了電視,不開心地坐在餐桌旁,也不吃飯。 爸爸感覺孩子在生氣,立刻訓(xùn)斥了她。孩子瞬間紅了眼眶,眼淚大滴大滴地往下掉。 爸爸更來氣了,大聲地吼了女兒一頓:“有什么好哭的,一天到晚就哭,忍住。” 媽媽連忙出來救場,把女兒帶去了房間,安靜地抱著孩子,讓她哭了一會兒。 等孩子稍微平靜了,媽媽告訴孩子,理解她的感受。換了自己看電視劇,正看著精彩的地方被強行打斷,也會抓狂。 女兒過了一會兒就平復(fù)了情緒。 為什么父母會抵觸孩子的哭泣?在我們的心里,往往會認為“哭”是一種負面情緒,是嬌氣、脆弱、不懂事的代名詞。 其實,孩子的哭與笑一樣,都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沒有好壞之分。 哭泣是孩子釋放情緒的通道,失望、委屈、難過、生氣的情緒,會在哭泣中得到釋放。 倘若強行禁止,壓抑的情緒并不會消失,它會積蓄在心里,越燒越旺,最后會用更激烈的形式爆發(fā)出來。 
繪本《生氣湯》中,媽媽用一鍋湯幫助霍斯趕走了憤怒。 霍斯那天遇到了一籮筐不如意的事,他帶著滿肚子的怨氣回到了家。 媽媽沒有追問,也沒有安撫,她想到一個好辦法。 她煮了一鍋湯,深吸一口氣,對著湯鍋尖叫。霍斯也爬上了凳子,學(xué)著媽媽的樣子尖叫。 在此起彼伏的尖叫中,他們又吐舌頭、做鬼臉,拿起湯勺乒乒乓乓地敲擊。 最后,他們相視一笑,就這樣肩并肩,攪散了一天的不如意。 《生氣湯》中,媽媽幫助孩子宣泄情緒,一個被允許發(fā)脾氣的孩子,是被父母看見的孩子,也是幸運的孩子。 他們不僅不會變脆弱,還因為情緒被完全接納,內(nèi)心充滿安全感,變得越來越強大,也會擁有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勇氣。 壓抑情緒,如同孩子身邊的火藥桶,讓他們時刻感到不安。 釋放情緒,如同孩子心里的減壓器,讓他們重新輕裝上陣。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萬千父母的心愿,然而,培養(yǎng)孩子的路上并非一帆風(fēng)順,一些無意識的行為和習(xí)慣正在傷害孩子。 育兒先育己,為人父母,不僅要照亮孩子的人生,還要遇見更好的自己。 養(yǎng)育是一段彼此成就的旅程,孩子給了父母反思自己、持續(xù)成長的契機。 點個在看,愿父母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完善自己的言行習(xí)慣,讓家庭成為孩子向上生長的驅(qū)動力。 作者簡介:安然,富書作者,80后職場媽媽,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療愈自己,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fā)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責(zé)編:雷利、青允,排版:斜陽葉,校對:Jenny、聞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