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靠真功夫。談及唐朝建筑的尋覓與發現,我們始終繞不開近代建筑大師梁思成夫婦。他們曾先后發現了兩座唐朝木構建筑,五臺山佛光寺大殿(1937年發現)和南禪寺大殿(1953年發現) 今天,我們古物有畫說的主題就從這兩座唐朝木構建筑說起。 1.尋找五臺山佛光寺 佛光寺歷史悠久,始創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即公元471~499年)。到了唐朝中期,唐憲宗和唐穆宗虛心禮佛,在元和、長慶年間,法興禪師在佛光寺內興建彌勒大閣。可是到了會昌五年,即公元845年,唐武宗卻大舉滅佛,寺內建筑全部被毀,包括彌勒大閣,僅有一座祖師塔剩余。 災難只是一時的,三年后,也就是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繼位,此時佛教再興,佛光寺由此得以重建。到了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愿誠主持終于重新建成了佛光寺。現存的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后的遺物。 近代以來,五臺山佛光寺的被發現,它的聲名,它的命運,都與梁思成夫婦密切關聯。梁思成最是從一張照片認識佛光寺的,那張照片由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拍攝。照片來源于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畫。壁畫主題乃是一幅唐朝人繪制的完整清晰的五臺山寺院圖,其中有一幅名為“大佛光之寺”。由此,激起了梁啟超探索的興趣。 可是當時的日本學者卻以譏諷的口吻斷言,中國不存在唐朝建筑。若要看唐朝古建,必須去日本的京都。那時的梁思成覺著以中國之大,必然會存在唐朝的建筑,于是決定和妻子及學生一同前往山西考察。1937年6月,梁思成與夫人林徽因、帶領學生和助手莫宗江、紀玉堂,一行四人,雇了馬車和毛驢,風塵仆仆來到山西五臺縣五臺山。 在《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筑》中,他描述了一行尋找佛寺的行程。文筆雅麗,文辭結構也具有建筑美感。文章寫到:“二十六年六月,偕社友莫宗江,林徽因及技工一人入晉,拜謁名山,探索古剎。抵五臺縣城后,不入臺懷,折而北行,逕趨南臺外圍。乘馱騾入山,峻路縈迴,沿倚崖邊,崎嶇危隘,俯瞰田疇。塢隨山轉,林木錯綺;近山婉婉,遠巒環護,勢甚壯。旅途僻靜,景至幽麗。至暮,得謁佛光真容禪寺于豆村附近,瞻仰大殿,咨嗟驚喜。國內殿宇尚有唐構之信念,一旦于此得一實證。” 輾轉訪問一些寺廟后,他們終于來到佛光寺。1937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在佛光寺考察。在這里,他們驚喜地發現,東大殿南側的一座磚塔與敦煌壁畫上所繪的一模一樣。憑經驗,他斷定這是唐代建筑。最后,在寺內僧眾幫助下,他們在殿內搭起了架子,拭去千年的浮塵,終于在大殿木梁找到唐代墨書。于是,他們確鑿無疑地證實中國有唐代木構建筑。 關于工作細節工作之苦,梁思成亦一筆不漏。他寫道:“攝影之中,蝙蝠見光振翼驚飛,穢氣難耐,工作至苦。同人等晨昏攀躋,或佝僂入頂內,與蝙蝠壁虱為伍,或登殿中構架,俯仰細量,探索惟恐不周,蓋已深懼機緣難得,重游匪易,此時圖錄未詳,終負古人匠心也。”但是結尾他卻很謙遜,說自己負古人匠心。其實,面對古人的技藝,敬佩與謙卑是常有的心態。如今,我們看他們一行的舉動,不也是極具匠人精神嗎? 通過當時的攝影照片,可看到佛光寺之形態美。它是單檐廡殿頂。面闊七間,34米;進深四間,17.66米。其柱網由內外兩周柱組成,形成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的內槽和一周外槽;內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壇,對著開間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脅侍菩薩,壇上還散置菩薩、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而山墻和后壁列置的羅漢像則是后代添置的。殿前面中央五間設有板門,二盡端開窗,其余三面圍以厚墻,僅山墻后部開有“扇面墻”。 梁思成在《圖像中國建筑史》中亦提到,目前所知的木構建筑中最早的實物,是山西五臺山佛光寺的大殿。該殿建于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武宗會昌滅法之后十二年。該址原有一座七間、三層九十五尺高,供有彌勒巨像的大閣。現存大殿是該大閣被毀后重建的,為單層﹑七間,其嚴謹而壯碩的比例使人印象極深。巨大的斗拱共有四層伸出的臂……構件都有其結構功能,從而使整幢建筑顯得非常莊重,這是后來建筑所未見的。 由此,佛光寺大殿的發現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五臺山及中國沒有早期的木構建筑。因此佛光寺大殿被梁思成譽為“中國建筑第一瑰寶”。 2.木構建筑的力與美 木構建筑既具有力學支撐,又具有美學特征,這離不開古代能工巧匠的技藝。梁思成在談木構建筑的時候,特別提到的關鍵詞是梁柱、斗拱、舉折和榫卯。這些名詞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詞,而是構成木構建筑完美力學的關鍵點。關于力學,本人實為外行,我們可以從梁思成的《圖像中國建筑史》中一窺究竟。 在《圖像中國建筑史》中,他寫到:大殿內部顯得十分典雅端莊。月梁橫跨內柱間,兩端各由四跳華拱支承,將其荷載傳運到內柱上。殿內所有明袱的各面都呈曲線,與大殿莊嚴的外觀恰成對照。月樑的兩側微凸,上下則略呈弓形,使人產生一種強勁有力的觀感,而這是直梁所不具備的……從結構演變階段的角度看,這座大殿的最重要之處就在于有著直接支承屋脊的人字形構架;在最高一層梁的上面,有互相抵靠著的一對人字形叉手以撐托脊榑,而完全不用侏儒柱。這是早期構架方法留存下來的一個僅見的實例。 建筑美學最主要的是造型美蘊含人情味兒。尤為珍貴的是,這座大殿內還保存了一批唐朝的塑像、壁畫和題字。須彌座上,也有三十多尊佛像和菩薩像,真真寶相莊嚴。此外,還有兩尊謙卑的等身人像,其中之一便是女施主寧公遇像,另一尊乃愿誠和尚像。時隔千年,我們再看到女施主寧公遇像和住持愿誠和尚像,仍會被他們的佛心感動。 關于女施主與主持的造像,還有一段工作細節。在《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筑》一文中,梁思成寫到:“工作數日,始見殿內梁底隱約有墨跡,且有字者左右共四梁。但字跡為土朱所掩,梁底距地兩丈有奇,光線尤不足,各梁文字頗難確辨。審視良久,各憑目力,揣擬再三,始得官職一二,不辨人名。徽因素病遠視,獨見“女弟子寧公遇”之名,甚恐有誤,又細檢階前經幢建立姓名。幢上有官職者外,果亦有“女弟子寧公遇”者稱“佛殿主”,名列諸尼之前。“佛殿主”之名既書于梁,又刻于幢,則幢之建造應與殿為同時。即非同年興工,幢之建立要亦在殿完工之時也。殿之年代于此得征。”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靠真工夫。若不是林徽因有遠視,估計也不會很快就確定下來該建筑的建造時代吧。其實他們靠的不僅僅是運氣,還有全心全意去考察的真功夫、真耐心。若無愛好,若無工夫,若無耐心,若無吃苦之心,怕是在民國時代,永遠也證明不了佛光寺的年代與背影。從此亦可看出民國學者的求真之精神。 東大殿建筑本身,加上大殿內的唐代雕塑、壁畫、題記,都有著很高的壓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被大家稱為“四絕”。 3.南禪寺大殿 南禪寺在1953年首次文物普查中被發現。梁思成等人在大殿的梁上發現“因舊名青(時)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的題記。從而確定這是比其之前發現的佛光寺東大殿,還要早75年的木構建筑。 位于五臺山的南禪寺大殿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始建于唐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這是唐代武宗滅法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佛教大殿,大殿中現在還存有17尊唐代雕塑,其造型姿態自然、表情平靜,是難得一見的唐代彩塑精品。 南禪寺寺院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形式。至于南禪寺大殿,其面闊、進深各3間,俯視平面近方形。橫寬11.62米,縱深9.9米,約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 頂有九脊,乃單檐歇山。屋脊兩側有鴟吻,鴟尾秀拔。正面設板門和直欞窗。殿內無天花板、無柱,以通長的兩根四椽袱橫架于前后檐柱之上。全殿共用檐柱12根,貫穿大殿南北。梁架制作極為簡練,墻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作用。12根檐柱柱頭均直接承托斗栱,帶有明顯的唐風。 至于大殿斗拱規格與用料,其形狀較大,斷面尺寸多為26厘米,拱高多為37厘米,均超出宋代《營造法式》的規定。至于其寬度,則多為17厘米,則小于規定。其余斗拱構件與規定基本一致。可見,唐朝斗拱結構更加豪勁,唐朝之后則多醇和婉約。從中亦可看出,我國古代木構建筑的延承。 大殿首次被發現時,由于受到歷代重修效果的影響,外觀已非唐代原貌。屋頂的鷗吻、筒瓦、瓦當等構件,均是歷代重修之物。但測量屋頂的坡度,卻是1:5.15,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是已知中國木構建筑中最平緩的。 整個大殿有收有放,有抑有揚,體現了中唐大型木構建筑的特色。到了1970年代,人們又對南禪寺大進行大修,基本恢復了唐代建筑風貌。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舒展,有著唐代建筑的疏朗大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