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實現零碳、近零碳的主要痛點是什么? 中碳綠源科技建設近零碳工業園區路徑: 中碳綠源科技近零碳工業園區建設解決方案 一、能、碳管理體系建設。中碳綠源科技主導制定園區零碳目標、碳排放制度、零碳服務手冊,同時建立近零碳示范園區碳排放的管理和統計評估機制,建設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完善園區整體碳經濟運營流程,提供工業園區能源使用中的能效管理,推進碳中和進程。 二、擴大園區綠能生產消費。中碳綠源科技推動在園區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等,生產清潔電力能源,在此基礎上可改造集分布式供能、本地用能、能源存儲于一體的智能電網系統,實現最大化太陽能、風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利用。完全消納自身清潔能源后,欠缺部分可外購清潔電力。 三、儲能基礎設施建設。在電價低谷時段當作用電負荷充滿電力,在電價高峰時段當作電源釋放電力和能源,通過谷時儲電、儲熱與蓄冷,峰時放電、放冷、放熱,“削峰填谷”節約園區和工業企業整體用電成本。 四、園區企業工業設備改造。中碳綠源科技工業設備改造包括空壓機、中央空調、鍋爐、變壓器、工業窯爐等設備,通過技術智改及人工智能兩種模式,同時利用“數字一體化智慧平臺”實現群控,提高園區、企業用能效率,降低用電能本,降低CO?排放量。 五、實施綠色工業建筑(BIPV)。中碳綠源科技對園區建筑物進行綠色工業建筑技術提升,包括光伏屋頂,通過高度集成光伏電池與屋頂建材,將其安裝在建筑物頂部,使其同時具備發電和承受應力作用;光伏幕墻,將傳統的玻璃幕墻替換成光伏幕墻,并將其應用在朝向較好、且有大面積幕墻的公寓、辦公樓、酒店等建筑上;分散式場景,同時也降低建筑成本,比如光伏停車棚、電子樹、光伏護欄等。充分利用自然光資源,任何建筑物都可通過智能電表連接到“數字一體化智慧平臺”和“電網”進行自動控制。 六、CCUS碳捕捉、封存、利用技術的運用。中碳綠源科技對碳重點排放行業分析,就目前納入國家碳排放管理的八大行業,大部分企業每年都花費數千萬購買碳指標,CCUS技術的運用,高排放園區和工業企業不僅可以不買碳指標,還可以賣碳指標。最大化提升和開發工業園區的碳資產的經濟價值和效益,降碳增收,降本增效。 七、建設零碳交通體系。建設新能源電動車充電站,通過在充電站頂棚安裝光伏板,為園區電動車充電樁提供能源,園區交通運輸工具采用電動汽車、共享單車,實現零碳交通。 八、建設數字零碳辦公樓宇。從系統、設備、行為、運行四個維度定制;系統級:首先為工業園區搭建零碳系統,聯動風光儲,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其次搭載數字孿生技術,實現數據可視化效果;設備級:首先對三級配電箱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能耗監測精確到回路級;其次接入搭載核心算法的電氣指紋識別設備,對電氣設備的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測與識別,完成建筑級、回路級到設備級的精細化管理閉環;行為級:基于用戶數據的沉淀和企業個性用電行為的學習,智能匹配行政級節能降碳策略;運行過程:開展日常能耗監測,并持續完善對耗能設備及行為活動日常管理,降低建筑物運營階段的碳排放。 九、零廢排,回收利用。能源材料和能源回收利用:回收工業余熱、余氣等余能,建立能量循環利用梯級體系,開發產業間廢棄物利用鏈條,打造集約、高效的工業生態。水重復利用:建設水資源分類利用和循環使用系統,將園區廢水進行統一或分項收集處理、利用;實現園區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污染物集中處置:引入有固危廢處理資質的單位統一將零散的廢棄物“化零為整”,集中收集處置,既解決園區內小微企業的危廢隱患,也降低廢棄物處置成本。 十、采用“數字一體化智慧平臺”管理系統。中碳綠源科技自主研發的“數字一體化智慧平臺”,是基于物聯網IOT技術進行數字采集和遠程控制;實時能源監控,實現能源集中管理,通過能耗分析,優化用能,降低單位產品能耗;系統內置國際標準排放因子算法,實時量化碳指標數據,展示碳中和進程,同時經第三方認證機構認證,系統中碳量化數據與第三方認證機構互認,可直接用于碳核查和ESG;同時展示園區廢水、廢氣等環保實時監測量。為園區提供“能源”和“碳”全向管控,提高園區整體用能效率的同時,對碳排放進行監管、控制、運營,實現碳經濟最大化。 十一、開展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開展生態增匯,實現“空閑位置皆有綠”,提升園區綠化率和綠化水平,增加園區綠化碳匯。 附件 1 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注:1. 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建設綜合評價暫以 80 分為驗收參考。基準年為2020 年,建設期到2025 年前,建設期內發生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的,實施一 票否決。 2. 考慮數據可得性和權威性,二氧化碳排放、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煤炭消費相 關指標根據園區統計數據測算。 3. 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總量 ( 噸 ) /園區工業增加值 ( 萬 元,2020 年不變價) 。 4.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 =工業企業可再生能源 (含電力消費) 使用量 ( 噸標準煤) /工業企業綜合能耗總量 (噸標準煤) ×100%。 5. 土地產出率=園區工業增加值 ( 萬元,2020 年不變價) /園區工業用地面積 (平 方千米 ) 。 6. 能源產出率=園區工業增加值 ( 萬元,2020 年不變價) /能源綜合消耗總量 ( 噸 標準煤 ) 。 7. 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量 ( 噸 ) / (工業固體廢 棄物產生量 ( 噸 ) 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 ( 噸 ) ) ×100%。 8.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工業重復用水量 (立方米) /工業用水總量 (立方米) × 100%。 9. 新建工業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 (%) =新建工業建筑中綠色建筑 (二星及以 上評級) 的面積 (平方米) /園區新建工業建筑面積 (平方米) × 100%。 10. 新建公共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 (%) =新建公共建筑中綠色建筑 (二星及以 上評級) 的面積 (平方米) /園區新建公共建筑面積 (平方米) × 100%。 11. 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覆蓋率 (%) =園區內建有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的企業數 量 (戶 ) /園區內企業總數 (戶 ) × 100%。 12. 綠色覆蓋率 (%) =園區內各類綠地總面積 (平方米) /園區用地總面積 (平 方米 ) ×100%。 13. 近零碳排放園區是在碳達峰碳中和新形勢下,推動園區綠色低碳、可持續、 高質量發展的一種新模式,以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為突出導向,以產業低 碳化、低碳產業化為發展方向,以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為核心,以技術研發應用為支撐,通過調結構、上工程、推技術、促交易、強管理等各種手段的有效組合,最終實現園區碳排放逐漸趨近于零。近零碳不是不排放,而是要求碳排放總量穩步減排,單位碳排放經濟產出更多更大,能效碳效具有先進性、引領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