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良藥苦口”,但其實并非全然如此,中醫有不少藥方屬于良藥而并不苦口,甚至有的還是“良藥甜口”,且藥方中的甜味也是為了治病而設,并不單純是為了讓藥容易入口。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小建中湯就是“良藥甜口”的一個方子,這個方子是古人經常用來強身健體和補虛的,擅長治療胃腸疾病,還能補氣血,現在也被制備成中成藥-小建中顆粒(合劑/膠囊)。 小建中湯的由來 東漢末年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人們飽受戰爭疾苦,顛沛流離,食不果腹,脾胃難免受損。而小建中湯就是東漢末年醫家張仲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出的一個方子,給當時的百姓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用。 ![]() 小建中湯由飴糖、桂枝、芍藥、炙甘草、大棗和生姜六味中藥組成,具有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的功效,適用于中焦虛寒之虛勞里急證。癥見: ? 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 ? 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四肢酸楚; ? 或伴手足煩熱,咽干口燥; ? 舌淡苔白。 小建中湯的君藥為飴糖,也就是麥芽糖,飴糖甘溫質潤,既能溫中補虛、益陰潤燥,又能緩急止痛。桂枝、白芍為臣藥,味辛性溫熱的桂枝可合飴糖辛甘化陽,重建脾胃的陽氣;味酸的白芍可以合飴糖酸甘化陰,填補陰血的虧虛。生姜、大棗為佐藥,佐助前藥辛甘化陽、酸甘化陰,鼓舞脾胃生發之氣,讓氣血生化有源。炙甘草為佐使藥,除了助攻前藥,還能調和諸藥。 小建中湯 擅治胃腸疾病 小建中湯是一個溫補脾胃的方子,中即為中焦脾胃,建中就是健運脾胃,最適合脾胃虛寒的人群,這類人群多癥見腹中拘急疼痛、時痛時止、喜溫喜按、舌淡苔白。現代也常被運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腸痙攣等胃腸疾病屬脾胃虛寒證者。 對于孩子吃飯不香、不長個的寶媽來說,小建中湯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好方子,尤其是面色偏黃、山根偏青的孩子,這類孩子還可能出現經常流鼻血的癥狀。小建中湯藥方溫潤甜口,孩子容易接受,且可以激發食欲,強壯脾胃,促進孩子長肉長個。對于胃口不好且體型偏瘦的大人來說,小建中湯也是值得一試的日常調理方。 小建中湯 補氣血有一手 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中焦脾胃虛寒日久者容易氣血不足,出現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四肢酸楚甚至月經不調(多見下腹痛、經血色淡、經量少或月經推遲)、神經衰弱等病癥。當陰血匱乏到一定程度,還會出現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等癥。 而小建中湯可以健運脾胃使氣血化生有源,且能辛甘化陽、酸甘化陰使陰陽并補,從而調補氣血。現代也常被用于治療月經病、室性早搏、抑郁癥、貧血等屬中焦虛寒兼氣血不足者。 小建中湯 是一個強壯劑 中醫認為,陰陽平衡則正氣足,正氣存內則邪不可干,中醫所述的正氣也就是現代所說的免疫力。小建中湯可以通過調補陰陽來扶正御邪,即提高人體免疫力來抵御病原體的入侵,是一個強身健體的強壯劑。 除了前面提到的小孩、女性的一些病癥,老人或男性體虛屬中焦虛寒者同樣適合,張仲景記載“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像一些素體虛寒且經常遺精的中老年男性朋友也是可以用小建中湯來調和陰陽、固精止遺的。 提示 需注意的是,陰虛發熱(舌紅少苔)及脾虛濕盛(舌苔厚膩)及有蛔蟲者不適合用小建中湯。 *本文僅供專業人士參考。藥品請按藥品說明書或者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