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食為天”的客家人眼中 雞已經是大大小小、各個場合中 都不能失去的主角 正所謂“無雞不成宴” ![]() 客家人對雞的喜愛 也讓雞的烹飪方式變得各種各樣 鹽焗雞、白切雞、窯雞...... 只有你想不到的 沒有客家人做不到的 今天,一起來看看 客家人如何花樣吃雞 鹽焗雞對雞肉品質的要求高,要選用天然飼養一年以上的土種母雞。將雞宰殺后取出內臟,處理完畢后將雞吊起瀝干水分。 選用植物香料,并將鹽、花椒、八角、胡椒等配料混合研磨成粉,分兩次涂抹至雞身里外各處,腌制約2小時。 ![]() ![]() 將腌制好的雞整理定型,用砂紙包裹一層,再用三層竹制草紙包裹嚴實。選用日曬干凈海產粗鹽,用松木猛火將粗鹽在鐵鍋內翻炒至80-90℃。將包裹嚴實的雞放在熱鹽中,煨制約2個小時,要隨時注意把控火候與溫度。 雞肉內外被包裹在鹽中,這種鹽殼的封存使得雞肉保持了原汁原味,同時吸收了鹽的香氣。鹽焗的過程使雞肉變得鮮嫩多汁,外皮酥軟,內部滋味十足,每一口都能品味到鮮潤、咸香、醇厚。 ![]() ![]() 趁熱將雞肉撕開,皮與肉撕成片狀,雞骨拆散墊底,配制芫茜拌沙姜、鹽、油等小料,食欲被徹底激發,一旦開吃,根本停不下來! ![]() ![]() 如果說哪一種雞的做法,可以“爆汁”,那么鎖住汁水的土窯雞一定榜上有名。 先用川椒、八角等干料香料進行腌制,隨后加入五香粉、十三香、醬油、耗油等醬料,均勻的抹在雞的每一處角落,十幾道佐料讓雞肉更加入味,并且鎖緊水分。 ![]() 隨后用錫紙將雞肉牢牢包裹,放進土窯當中,再用經過風干的荔枝木進行燒制,將荔枝木的味道完全釋放,這樣制作出來的土窯雞獨具風味。 ![]() ![]() 經過600-800多度的高溫窯制,雞肉得到了徹底的升華,撕開錫紙與雞肉的那一刻,還能聞到淡淡的果木香。 ![]() ![]() 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金黃焦香的外皮搭配鮮嫩多汁的雞肉越嚼越香,在湯汁上蘸一下,更是絕配! ![]() ![]() 如果想要評判一只雞的肉質、味道好壞,那么做成白切雞一定是最正確的選擇,作為各大宴席中的常客,白切雞是當之無愧的客家名菜。 白切雞的制作講究原汁原味,不使用過多的佐料,清淡可口,最重要的是烹飪過程。選用上好的本地雞殺好后,把腳壓放進雞腹腔里,拿住雞頭把雞身放入燒開的水里浸下拉起來,反復三次,然后把整個雞沉入開水中慢煮一定的時間,最后斬成小塊,盛入盤中,擺成形。 ![]() ![]() 有的做法為了讓雞肉更加緊致、雞皮更加爽脆,會再過一遍冷水來達到這樣的效果。經過烹飪的雞肉,色澤金黃油亮,雞皮晶瑩薄透,連皮帶骨一并吃最為過癮。 ![]() ![]() 客家咸雞也是一道非常出名的客家菜式,它介于白切雞與鹽焗雞之間,對于白切雞而言,咸雞更有味道;對于鹽焗雞而言,咸雞有更接近原味的味道。 ![]() 做好一道客家咸雞,需要經歷多個步驟,洗雞、排酸、定型、煮雞、排湯、納涼、抹鹽、入缸、抖鹽、吹鹽、蒸煮、納涼......全是功夫活。 ![]() 與鹽焗雞不同的是,做客家咸雞的鹽是直接接觸雞肉,并且不需要多余的香料,直接進行腌制,更大程度保留了雞肉獨有的香氣。 ![]() 經過12小時的腌制,鹽分已經與雞肉充分融合,使得咸雞的外表晶瑩剔透、肉質甘爽、皮脆骨頭香。 ![]() 食用時可以配上花生油、紅蔥頭、生抽的蘸料,更好地品味這雞肉的緊實與咸香,也可選擇直接使用,更大程度的感受咸雞的風味。 ![]() ![]() 陳皮老姜胡須雞,將陳皮、老姜、雞肉三者做到了完美融合。 陳皮、老姜,“廣東三件寶”中的其中兩樣,一個利氣化痰,一個驅寒暖身,這兩者在雞肉身上還能做到去腥的作用。 三黃胡須雞在秘制豉油湯底與這兩樣配料的鹵煮下,顏色深沉誘人,散發著濃郁的醬香味與淡淡的陳皮、老姜味。 ![]() 品嘗一口,就足以感受到雞肉肚餓嫩滑、肉汁的飽滿,再蘸上鹵汁一起食用,咸淡適中,香氣迷人。 ![]() 提到客家雞酒,應該是大多數客家婦女的回憶,同時也是她們的心頭好。 ![]() 在以前,婦女下產后身體虛弱,需要滋補,家里的老人或者丈夫就會做“炒雞酒”給產婦。 將生姜等配料去皮在鍋中與花生油、鹽一起爆香,然后將處理干凈的雞肉砍成喜好的大小放入鍋中,再次進行翻炒,隨后倒入少許的客家娘酒再次爆香即可。 在烹飪雞酒的過程中,酒的香氣在一次一次的加熱中彌漫在空氣當中,與雞肉完美融合,美味且滋補、味辛甜而醇香、營養又豐富。 ![]() 客家三杯雞以其肉質鮮嫩、原汁原味、濃香誘人、味道醇厚而聞名。因只用米酒、香油、醬油這三杯佐料,故名“三杯雞”。 “三杯雞”的獨特之處在于:烹制時,把宰殺洗凈的雞斬成小塊,至于砂缽中,不用放湯水,只需配一杯甜米酒、一杯香油、一杯醬油。 燒煮時,一定要用砂缽,先用旺火燒開,再用文火燴燜,等雞肉收紅,鹵稠汁濃,就做好了。 ![]() 成菜后,濃油赤醬,棕紅程亮,用筷子輕輕一動,雞肉與骨頭就能分離,入口鮮美,味道醇厚。 ![]() ![]() 豬肚雞又名“鳳凰投胎”,是客家地區酒席必備的餐前用湯,湯里有濃郁的藥材味和胡椒香氣,一口下肚,瞬間就能振奮食欲。 ![]() “雞靚、肚脆、湯好喝”,是客家豬肚雞的三個關鍵詞。所以要完美詮釋豬肚雞的靈魂,高湯、靚雞、豬肚缺一不可。 ![]() 客家豬肚雞通常選用自然放養的走地雞,搭配新鮮的豬肚,再添加黨參、黃芪、蟲草花、紅棗、枸杞等藥材一起小火慢燉。其口感醇和,營養滋補,是一道男女老少都適宜的湯品。 豬肚雞從宮廷御膳到民間美食,已經流行了200多年,現是客家地區吃酒席必備的餐前湯品。其濃湯鮮香、豬肚爽脆、雞肉嫩滑的口感,也備受廣東其它地區食客的喜愛。 ![]() ![]() 蘿卜杠雞煲看似一道以雞肉為主的美食,其實蘿卜杠才是整道美味的點睛之筆。 ![]() 雞肉放進煲中先用油、鹽等配料大火猛攻,隨后加入腌制入味的蘿卜杠平鋪在雞肉上面,轉為細火慢悶。 蘿卜杠在“咕嚕咕嚕”的煲中吸滿了翻滾沸騰的雞湯,雞肉也將蘿卜杠的味道滲入肌理,相輔相成,香氣彌漫! 每一塊雞肉都吮指入味,帶來咸酸的刺激,肉質鮮香回味,輕輕一咬即脫骨,淋湯汁拌飯,更是一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