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汗,看似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正常人在體力活動、進食辛辣、情緒緊張、衣被過厚、氣候炎熱等引起出汗,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生理之汗具有調節體溫,保持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因此汗液是隨著外界溫度變化而增多或者減少,以適宜氣候變化。 但是, 為什么有些人在寒冷的冬季卻也大汗淋漓? 為什么有些人坐著不動也汗如洗面? 為什么有些人身體感覺冷的情況下也頻頻出汗? 為什么有些人只是局部出汗? …… 中醫認為,汗是津液所化生,即是說在體內為津液,外泄于肌表則為汗液。汗的有無、多少是身體臟腑功能強弱、體內陰陽是否平衡的表現。 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生理性的出汗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通過出汗來排泄體內廢物。 如果是該出汗時則無汗出,不該出汗時汗出淋淋,或者是某一局部出汗,這就屬于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的病理現象了。 疾 病 時 的 出 汗 一、疾病時的出汗,大概分為三種情況: 《一》、 汗出兼見發熱惡風,鼻鳴干嘔。為外感風邪所致的太陽表虛證(太陽中風),因為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邪襲表,腠理疏松,津液外泄而出汗。 《二》、全身出汗,汗出比較多,口渴,胸膈悶痞,舌苔黃糙。出現在夏季,基本屬于暑溫病的出汗。因為暑邪屬陽,其性開泄,腠理開則汗出。 《三》、全身出汗,時時皆有,手足心和頭部出汗比較多,兼有惡風、四肢困重,頭暈,或者關節沉重疼痛,甚至浮腫,小便少。多屬于感受濕邪,或者濕從中生的因濕而汗。因濕邪阻滯衛陽之氣,外不能固密肌膚,內不能促進津液環流,內外轉輸失職,故津液旁達,外泄則汗。 特 殊 情 況 出 汗 二、特殊情況的出汗,分為三種情況 《一》、自汗:常日間出汗,活動后更甚,稱為自汗。 (1)、久病體弱,時時自汗,兼有氣短懶言,容易感冒,面色晄白者,屬于氣虛自汗。氣虛自汗主要在于心肺問題,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心肺氣虛,表衛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 (2)、時時自汗,動則益甚,伴有怕冷,肢體不溫,屬于陽虛自汗。陽虛自汗責之脾腎,因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藏真陰而寓元陽,只宜固密。 其他表虛營衛不和、濕熱等也可以出現自汗表現,雖然診斷學有順口溜云;“陰虛則盜汗,陽虛則自汗”。但《傷寒明理論》云:“自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須陽虛。因此要,通過四診觀察,辨明表里虛實,以免誤治。 ![]() 《二》、盜汗:又稱“寢汗”,入睡后汗出,醒后則汗止而言。 (1)、盜汗,伴有午后低熱,兩顴發紅,手足心發熱,消瘦,屬于陰虛內熱盜汗,一般多見于陰虛火旺、久病之人、女性更年期常見,肺部疾患嚴重患者多見。 (2)、盜汗,伴有頭疼如布裹著,肢體困倦,食欲不振,大便溏,口黏膩。屬于脾虛濕阻盜汗。濕濁困脾,脾陽虛衰。 (3)、盜汗,汗為心之液,過多的出汗,則會消耗體能,造成心力虛弱。 出現心悸、失眠、多夢、面色無華,疲勞,屬于氣陰虧虛。 盜汗一證,《景岳權屬.汗證》認為:“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盜汗必屬陰虛也。”因此,應該要辨明盜汗的虛實。 《三》、大汗:指全身汗出很多,一般可以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 (1)、大汗不止,伴有面紅心煩,口渴喜飲,屬于陽明實證。里熱亢盛,蒸騰津液外泄所致。 (2)、大汗不止,汗出如油,這提示疾病處于危重階段,是陰陽將要亡脫的表現,所以也叫“絕汗”?!端貑?脈要精微論》:“絕汗乃出,出則死也”。但臨床又分亡陰和亡陽,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四》、黃汗:汗出色黃染衣。《金匱要略.水氣病證并治》云:“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需要注意的是黃汗不等同于黃疸,黃汗可以是陽黃的癥狀之一,同身目發黃并見;也可以僅僅汗出色黃,而身目不黃。 (1)、汗出色黃,伴有發熱,身腫困重,口渴,小便不利,屬于營衛壅閉,為痰濕瘀滯。 (2)、汗出色黃,伴有發熱、脅痛、食欲不振、口苦、尿黃、舌苔黃膩,屬于濕熱蘊積,肝膽濕熱型。 局 部 多 汗 三、局部多汗癥: 不同位置的出汗,代表問題根源不同,你是哪里出汗,快來對照一下吧!
● 治法 : 健脾疏肝、通三焦、降膽胃 鼻子常出汗,尤其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工作勞累、講話過多時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兩側滲出,平時易患感冒。中醫認為: 平時鼻子愛出汗,是肺氣不足的表現,屬于表虛,營衛之氣虛弱,免疫力低下。
脖子是太陽經的位置,出汗多,是內虛的同時有外邪,多肝脾腎同虛,與內分泌不調有關,也和體內瘀滯、濕熱有關,由于濕性黏滯,導致體內氣機不暢。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結合自身其他癥狀,需要調理相關內分泌系統。 ● 治法 : 通膀胱水道、去脾腎濕寒、養肝血 《4》、頭汗——肝脾失和、肺胃積熱 頭部多汗,如果進餐時常常多汗,無任何癥狀,稱為“蒸籠頭”,多見進食快、痰濕質。若頭面汗多,伴有面赤煩渴,為上焦邪熱循陽經上蒸于頭面;若伴有頭身困重,身熱不揚,舌苔黃膩,為中焦濕熱蘊蒸所致。但若頭汗出,伴有寒熱,口苦心煩,脅痛者,屬于寒邪滯留少陽經,瘀熱上擾。 頭部出汗,多為痰瘀體質,氣機運行失常,上升不利,下降受阻,濕熱、瘀熱上擾所致。 ● 治法 : 祛瘀活血、通絡行氣、疏肝和脾
胸口出汗,也叫心汗:系指心窩部和兩乳房中間部位多汗,多因思慮過多而傷及心脾所致,常見于心勞過度的腦力勞動者。若心胸出汗,氣短乏力,健忘,食欲不振,大便溏,屬于心脾氣虛。若心胸汗出,虛煩失眠,心悸健忘,頭暈耳鳴,腰酸,遺精,骨蒸炒熱,屬于心腎陰虛。胸口常出汗,說明體循環很差,氧氣運輸不順暢,參與運化、吸收、疏泄的臟腑功能失調了。 ● 治法 : 健脾和胃、益氣養血、通三焦 《6》、上半身出汗——更年期綜合癥 上半身莫名出汗,陣發性上半身烘熱、汗出,每次汗出前,全身煩躁不安,胸口悶脹,短時間內上半身大汗,汗發出后恢復正常。精神緊張時這種癥狀加重。 中醫認為: 更年期癥狀是由于肝氣失調導致陰陽俱虛,脾虛濕重傷及脾臟,氣血生化不足,易多思、多慮、多疑,食欲不振。 ● 治法 : 調理陰陽,疏肝調氣解郁
指兩腋窩乃至脅下出汗的一種表現。尤其天不熱的情況下汗出濕透衣服。往往這類腋窩只要注意個人衛生,汗水反而沒有味道。常伴有多夢易驚,虛煩不眠,頭暈乏力,午后潮熱或者手足心發熱,多屬于肝熱陰虛;汗出臭如狐騷氣味,伴有胸悶納呆,口苦,渴不欲飲,身重體倦,尿少色黃,屬于肝膽濕熱,常會引起內分泌失調,可以按照肝膽濕熱辯證治療。 臨床腋臭是腋窩部的大汗腺分泌異常所致,多見于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較多。如果汗液氣味很大,與飲食味道刺激過大的食物有直接關系,與循環系統瘀滯有關。 ● 治法:和解少陽,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手腳多汗:汗多到如水洗一般,情緒激動、公共場合說話時出汗更多,腹脹,吃飯差,大便略溏稀。 中醫認為: 這是肝郁犯脾、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脾腎陽虛、血虛、氣血不和的表現。出汗多則為病理現象。若手心汗出,伴有食欲不振,身重體困,小便黃,舌苔黃膩,屬于脾胃濕熱;若手足心汗出,伴有身體倦怠乏力,氣短,食欲不振,大便溏,屬于脾胃氣虛; 若汗出,伴有咽干口燥,睡后明顯,食欲不振,饑不欲食,屬于脾胃陰虛。 ●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濕 《9》、半邊身出汗——營衛失和 半邊身出汗,屬偏汗,指半邊身多汗,而另一側無汗或汗出甚微。其病變不在有汗的半身,而在無汗的一側。產生的原因主要因痰瘀、濕邪等阻滯于身體的一側經脈,氣血運行不周,津液布達受阻,以致汗液排泄障礙。 多見于風濕、偏癱病人,有時也是中風臨身的信號。 ●治法 : 健脾利濕、祛瘀統血 《10》、臀部出汗——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停 臀部出汗,坐久了褲子潮濕。臀部起紅疙瘩,連續不斷,臀部靠近坐椅子的部位總是有黑印——臀繭。 中醫認為: 臀部出汗多,是因腎陽虛弱、膀胱經瘀滯、水濕內停、膀胱氣化不利所致。膀胱經是人體最長的經脈,掌管著排泄廢物、通調水道的作用。腎與膀胱一臟一腑,膀胱氣化失調,意味著腎陽虛弱,脾運化水濕功能失常。 ● 治法:健脾利尿,溫陽化氣。 ![]() 《11》、陰汗——下焦濕熱、肝濕熱 陰汗,歸屬于下焦濕熱。汗出局限于會陰和外生殖器部位,常見于外陰瘙癢癥、陰道炎等婦科病、男性陰囊濕疹、肛周濕疹、陰部長痘、陰部白斑等。 中醫認為: 下焦濕熱,多與肝經濕熱和腎陽虛衰下焦濕久化熱有關。
背部出汗多見于心肺區域,說明心肺氣血兩虛,身體陰陽具虛,尤其是有明顯心臟病癥狀的人,出汗時并且會伴隨著前胸汗出,行走會感到氣短胸悶。 心肺區出汗有兩種情況 : 一是氣血兩虛之人,屬虛癥。二是因瘀阻而導致氣血到達不了所需之地,屬因瘀致虛。調理方法自然也不一樣。 ● 治法 : 虛癥健脾胃補氣血、瘀癥溫陽祛瘀通絡
渾身出汗,不論白天晚上都出汗。活動時出汗更嚴重,白天醒著有汗,晚間睡著了也出汗。容易疲憊,容易感冒。 中醫認為:渾身出汗,是氣虛、陽虛的表現。汗歸津液所屬,為濡養臟腑器官所利用,陽氣虛弱時,不能正常的推動津液生化,造成津液外溢,也就是陽不固陰。 ● 治法:益氣固表,斂陰潛陽
睡著后,汗出較多。平時醒時和正常人一樣。很多人認為夜間出汗是陰虛,其實是陽虛所致,衛陽不足,陽不固陰。陽虛導致陰液失控,固攝失調,所以盜汗。 ● 治法:固衛陽、斂陰液。 如果是孩子,睡覺后出汗非常多,醒來后汗馬上停止。全身乏力,精神不振,沒有食欲。大便正常,尿色淡黃。舌苔薄白,脈虛數。屬于陰虛盜汗。 ● 治法 : 滋陰清熱。 ![]() 汗 味 與 疾 病 根 源 汗味預示著疾病的根源 《一》、臭汗源于肝 如果出臭汗的話,就要考慮一下是不是肝脾濕熱的問題了。也就是說,臭汗,源于肝脾,尤其是和肝關系密切。 比如,一個人總是七情不暢,心態抑郁,日久肝氣郁結。肝郁化火,就會產生內熱,同時,脾胃之氣也會失于健運,就會產生濕熱困阻中焦。 這樣一來,肝脾濕熱內蘊,熏蒸肌表,就會出汗。由于這種汗是濕熱之邪蘊蒸日久而成,所以味道臭穢。 肝脾濕熱偏于肝經濕熱者:這種臭汗容易循肝經所及之處而外滲,此類患者多有口苦、舌苔黃膩、小便色黃、泌尿生殖系統等問題。 肝脾濕熱偏于脾胃濕熱者:往往手腳心特別愛出汗,因為脾主四肢。 ![]() 《二》、虛汗源于肺 一般情況下,虛汗主要指肺氣虛。肺氣衰弱,就特別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犯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常見的肺系疾病,這是因為肺衛不固,病邪就會襲表犯肺而來。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常做背部刮痧后艾灸來增強肺功能,因為背部膀胱經包含了所有臟腑的俞穴,“俞”穴是臟腑的開關,通過中醫辯證施治的原則: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來增強臟腑間相互協調運作的功能。這樣不僅能有效緩解虛汗癥狀,還能增強營衛之氣,有效預防一些肺系疾病。 ![]() 《三》、冷汗源于腎 我們在受到驚嚇的時候,常常會出冷汗,為什么呢?因為驚恐會令腎氣下趨,腎陽內郁,就會手腳冰涼,汗出不溫。 此外,如果經常無緣無故地冒冷汗,首先也應考慮是不是腎陽虛所致。因為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腎陽虛弱,就會導致一身陽衛之氣衰弱。 而衛氣有固攝津液的作用,陽衛之氣衰弱,津液就會外泄,導致多汗。同時,由于腎陽不能溫煦,所以汗是涼的。 ![]() 汗為心之液,過多的出汗出消耗體能,造成心陰不足,出現累、乏力、嗜睡等現象,正常體質下休息好了即可恢復。但是痰濕體質、血瘀體質的人會導致水火不濟的狀態,出現心火上炎、咽喉干略痛、目赤等癥狀。如果是疾病期間過多出汗,則會更加消耗營衛之氣,導致疾病痊愈日期延長或很難痊愈。 關注公眾號,了解更多中醫養生知識 — 作 者 — Zat特效刮痧,熱愛中醫養生,從事健康理療十多年,擅長運用中醫自然療法調理各種癥狀。廣結善緣,愿與有緣人一路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