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條: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課前思考: 1.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解的是什么? 2. 如瘧狀,日晡所發熱,用桂枝湯會不會助熱? 3. 吳謙曰:若脈浮虛者,邪尚在表,則寒熱如瘧,仍屬太陽當汗之證也,宜與桂枝湯汗之。桂枝湯治的是太陽病還是陽明病? 第144條: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吳謙注:“病人,謂病太陽經中風傷寒之人也。太陽病煩熱,汗出則應解矣。今又寒熱如瘧狀,每至日晡所即發潮熱。日晡者,乃申酉陽明旺時,故曰屬陽明也”。吳謙先生把病人限定于“病太陽經中風傷寒之人”,值得商榷,仲師沒有限定太陽病、陽明病,就應該包括所有六經病病人。“煩熱”的患者“汗出則解”可以排除三陰病,考慮三陽病。太陽病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如“發熱無汗,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的大青龍湯證,“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的桂枝湯證。“汗出則解”應該是煩隨熱解,但從后文來看,煩解了,留下發熱。 “又如瘧狀”, 第109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如瘧狀就是發熱多,惡寒少,根據病情嚴重程度不同,有一日一發,二日一發,三日一發。“日晡所發熱”證明是一日一發,這也是病在表,能用桂枝湯治療的證據之一。 “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日晡所就是申酉時,“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陽明里熱蒸熏,從內向外,象潮水一樣一波一波發熱,故曰“屬陽明也”。這個時間段發病的除了瘧疾,還有一些風濕性關節炎和肺結核的患者,西醫根據化驗結果決定用類固醇藥物還是抗結核藥物,中醫靠摸脈,雖然都是陽明病,但脈實的和脈浮虛的,用藥不同。 “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吳謙注:“證雖如此,當審其果盡歸陽明耶,抑或尚兼太陽也?故又當以脈辨之。若脈實者,邪已入里,則汗出潮熱,為陽明下證,宜與大承氣湯下之;若脈浮虛者,邪尚在表,則寒熱如瘧,仍屬太陽當汗之證也,宜與桂枝湯汗之”。吳謙先生認為,脈實是陽明里實證,大承氣湯攻之,脈浮虛是太陽表虛證,桂枝湯汗之。這種觀點值得商榷,脈沉實有力是熱邪在里,大承氣湯攻下,沒有異議。但脈浮虛就是太陽病桂枝湯證,卻不敢茍同。“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浮虛者宜發汗,發汗宜桂枝湯”。仲師已經說了日晡所發熱屬陽明,脈浮虛只是沒有形成里實,仍是陽明表證。陽明病不只有外證和里證,也有麻黃湯、桂枝湯的表證,第136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第137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桂枝湯是六經解表方,不是太陽中風表證專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