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家企業都會制定戰略,卻只有少數企業能在戰略的指導下獲得耀眼成就。前一年的戰役剛打完,2024年就已吹響號角,如何規劃下一年的仗成為了業務負責人最近關注的焦點。在靜下心來思考未來一年的布局時,往往會發現許多疑惑仍然存在,無法清晰勾勒出一年的藍圖。有人說,戰略規劃最多就是老板帶著高管們找個地方開個會、吃個飯,商定一下來年的目標和計劃。有人說,我們企業曾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戰略規劃,搞得人仰馬翻,結果年度目標沒完成,變革也推不動。還有人說,戰略一做就是看3-5年起步,無法適用于如今的市場,還不如不做戰略,只需要保持好組織的活力,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就好。年初在拜訪一位董事長時,整個交流的過程他一直在辦公室來回踱步:“主營業務下滑,這是我們從未遇到過的困境。曾經充滿信心的決策,在數據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每當看到最新的報告和市場分析,我們都在懷疑,某個關鍵時刻是否出現了失誤。核心團隊的信心也大受打擊。我們還能活多久?下一個五年還有沒有我們?”一家企業最重要的是看到未來趨勢的變化,戰略的價值衡量,首要一點是考察當前戰略,有沒有幫助企業認清周期,穿越周期,取得超越并領先。從周期的定義看,不同規模的企業面對的“周期”往往有所不同。對于小公司來說,穿越的是產品生命周期,時常面臨“七年之癢”,即一個產品從微小發展壯大到最后衰退,大概就是7年的時間。因此,如果是一個單一的產品公司,如何穿越產品周期,就是其戰略展現出來的價值。對于大企業來說,穿越的是產業周期。中國有一古話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過往的工業革命,包括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現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可能也同樣如此,大企業能不能跨過這個產業周期,就是其戰略價值的終極考驗。國家也有周期。如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開元盛世、宋朝的宋仁宗、清朝的康熙,再到40年前的改革開放,亦是如此。從戰略的節奏看,穿越周期,關鍵在于能否持續把握住大機會。強如微軟、蘋果,也都經歷過至暗低谷。如微軟的移動轉型、蘋果的PC發展,其實都不如意。但這兩家都成功實現了二次跳躍,抓住了新價值機會。微軟成功在云業務上取得領先,蘋果則在手機業務開創新時代。相反,一些企業在產業快速變化中,錯失了機會,不再輝煌。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諾基亞。2007年是它的巔峰,當時,全球的手機年銷10億部的情況下,諾基亞一年賣出4億部手機,獨占40%的份額,不僅僅是諾基亞的巔峰,而且是所有手機廠商迄今為止的巔峰,至此之后再沒有一家手機廠商能達到這個數據。但是巔峰即拐點,2007年安卓和蘋果出現之后,一個1500億市值的公司不到兩年就衰敗了,最后諾基亞以50億歐元賣給微軟。微軟收購諾基亞的記者招待會上,時任諾基亞CEO的史蒂芬·埃諾普說道:“我們什么都沒做錯,但我們輸了。”他們并沒有看到智能手機對功能手機的取代。比如英特爾和微軟,它們在winter時代很強,直到現在還是偉大的公司,但卻在移動時代栽了不少跟頭。英特爾在PC處理器的占用率是60%,但在移動終端的時代曾經占比1%,現在是0%;微軟的PC操作系統Windows遙遙領先,但是手機上并沒有人用這套操作系統。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是微軟和英特爾的CEO,回到2007,可能還是跟他們一樣的做法。它們并不是沒有遠見,也不是看不到移動終端對桌面終端的取代,而是戰略的節奏沒把握好。他們在看到了移動終端對桌面終端的取代趨勢后,仍采用了一種自然延伸方式,希望用Windows從桌面直接延伸到手機端,用X86架構的芯片延伸到手機上,但是手機跟桌面大有不同,手機相當于一個非常強大的計算機,對芯片、操作系統的功耗和本身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樣的要求。手機終端跟PC端最大的不同是人機交互。很多電子設備的進步是因人機交互接口的升級而觸發的。從鍵盤、到鼠標、到觸屏,一直到目前的人工智能,甚至AIGC,都在詮釋一個很大的變化:人機交互接口不斷在升級。因此,企業的戰略要思考自身處在什么周期之內,把握穿越周期的節奏,而不是被困在延長線思維里掙扎。企業一直都在努力追求超越與領先,而戰略的另一個價值就在于此。很多企業家和高管都會有個疑問,“我們公司那么小,戰勝不了大公司”。真的如此嗎?來看一個案例。老干媽在調味品、調料市場擁有神一樣地位,幾乎不可撼動,應該怎么從它身上撕下一個缺口?虎邦辣醬給到了答案——通過外賣場景。我們再看一個案例,如家酒店。早期酒店行業狀況異常慘烈,基本上屬于供過于求,入住率才60%。只有五星級酒店能夠盈利,五星級以下酒店全部處于虧損狀態。在這種背景下,如家選擇要切入到酒店行業,卻并沒有進入到盈利的五星級酒店市場,而是選擇了中低端市場。一個行業如果供過于求,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就是確實供給大于需求,第二,行業出現了替代品。如家當時判斷,全行業出現虧損的情況很不正常,通過市場調研,敏銳地發現中國酒店存在的問題:干凈的、安全的酒店很貴,便宜的酒店衛生和安全情況很差。酒店行業表面供給過剩,實際背后隱藏著某些環節的質量供給不足。因此,如家選擇了經濟型酒店的賽道,既價格適中,還干凈安全,于是在酒店行業轟轟烈烈地發展起來。當然,現在酒店行業又開始新一輪慘烈的競爭,當賽道里的玩家多了,消費者的選擇也就多了。如家或將面臨新的轉型挑戰。如果只是一味地去模仿行業的標桿,面對同樣的市場,選擇同樣的打法,勝算并不大。仔細想想,對手擁有比自己更深的市場了解、更多的資源、更大的投入。以一敵百,不太現實。以弱勝強的前提,是企業洞察對手的弱項,從細分市場切入,集中資源打出優勢。這時候,就是戰略的價值所在。然而,領先之后要時刻保持地位,看到未來趨勢的變化是關鍵。領先才有利潤,領先才有能力,領先才有人才。我們都希望自身處于一個注定輝煌的賽道,但我們要思考,在那個注定輝煌的賽道里面,有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舉個例子,只要是工業型的行業,基本上都遵循“123定律”,最后發展成為一個壟斷競爭市場,即行業Top3占到整個市場格局的70%,形成穩態結構,大概是40%、20%、10%的占比,基本上是第一名吃肉,第二名喝湯,第三名啃骨頭,第四和第五屬于陪太子讀書。我們一直以為自己的對手是友商,其實是時代。時代不關注我們的方向,但是我們要關注時代的方向,要看到時代和行業大趨勢到底是什么。與一位汽車供應鏈企業的董事長交流時,他認為自己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來自于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成長,當問到他是否思考下一步應該如何發展時,又沒有了頭緒和方向。企業都想要常勝將軍。一個人或企業在過去的勝利中積累的經驗和資源,確實可能為其未來的成功奠定基礎。然而,未來的不確定性要求我們時刻保持警惕,避免因過去的成功而陷入自滿。就像英特爾和微軟曾經也拼到了各自領域中的領先,但因未能及時適應變化而失去優勢。因此,戰略的制定必須具有前瞻性,把握市場的變化趨勢和科技的發展方向。做戰略,三種先進的思維需要具備:終局思維。根據未來10-20年產業的變化,倒推目前的行動計劃,不過度茍且于當下的短期得失。投資思維。假設我們是一個第三方的咨詢師或是投資人,愿不愿意投自己家的企業。考慮戰略,首先把自己所在的位置忘掉,把優勢忘掉,甚至把產品忘掉,把部門標簽忘掉。以1號位的角度,以投資人的角度來重新理解市場、客戶以及產業的變遷,也許會有不同的答案。戰略一詞源于“軍事”,對于戰略的定義,沒有標準的答案,但我們可以從方向、路徑和能力建設三個關鍵方面來理解。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戰略首先要做取舍,選擇聚焦的方向,有的時候甚至要放棄經營還在盈利的產業,聚焦到未來有機會的方向上。比如,標桿公司沿著自己的產業鏈,十年如一日地推進,不搞金融投資,不搞房地產,不搞國際貿易,所有的資源和精力都投在ICT領域,方向絕不偏離主航道。我們總說“不能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但戰略不一樣。當我們判斷了戰略機會的概率之后,就要敢于投入資源,用范弗利特彈藥量投入。大多數的企業會面臨做完戰略以后,不配資源,或者是有意識想為戰略配資源,卻沒有組織、沒有抓手。如果企業投入不足,用特別少的人做一個新業務,卻想跟強大的對手競爭,哪怕商業設計做得再好,也很難做得起來。標桿公司在創業初期就堅持將每年銷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發中,在開始被制裁的2019年,研發費用高達1317億元,約占全年收入的15.3%,比例不降反升,在被制裁的四年里,標桿公司平均每天投入4.24億元進行研發。“燒不死的鳥是鳳凰”,在面臨未來的不確定性時,敢于斥資未來的強大自信,本質上,就是一場豪賭。戰略有的時候要堅持長期主義,一個好的戰略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才能看到成效。標桿公司的無線被稱為“圣無線”,投入了10年才開始盈利,期間一直靠其他產品線養活,但是無線產品線團隊也很痛苦,因為他們的獎勵是最低的。為什么要堅持這么長時間?能力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長期的、點點滴滴的積累。戰術上的勤奮不能掩蓋戰略的懶惰。標桿公司老板去美國考察,寫了一篇文章:《不眠的硅谷》,文中提到,不僅僅是東方人具有勤勞和智慧,美國人也同樣如此,硅谷的員工也天天加班。勤奮難能可貴,但也要抬頭看路,而不是埋頭拉車。有的時候,戰略是有窗口期和拐點的,如果抓不住窗口期,不能對準拐點順勢而為,不能看到面向未來的事,三五年就會決定一個公司的命運,因此戰略的四個“勢”,必須先體現在紙上。正確的選擇,往往大于無謂的努力。眾多知名大企業的崛起,源于對社會發展趨勢和客戶需求變化的深刻洞察。亞馬遜的成功,關鍵在于其對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準確把握。貝索斯以其前瞻性的眼光,精準地預見到互聯網將普及到千家萬戶的未來,進而果敢地選擇了網絡電商這一具有巨大潛力的領域。同樣,騰訊作為中國領先的互聯網科技巨頭,其崛起并非偶然。騰訊敏銳地抓住了互聯網的機遇,并創造出更符合中國用戶習慣的實時通訊工具,以滿足市場的迫切需求。標桿公司進軍新能源車的智能駕駛領域,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明智之舉。隨著石油危機的加劇、環保意識的提升以及AI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新能源車和智能駕駛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企業應具備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選擇一個處于上升趨勢的賽道領域,合理規劃,提前布局。要與競爭對手有差異化,只有提供差異化的價值,才能使得公司持續有效的增長,才能讓客戶支持自己的增長。如果僅僅是同質化,并沒有理由要求客戶去支持你。除了市場吸引力之外,還必須判別所選擇的機會是否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而不是在一些邊緣的與核心能力無關的賽道里面去做選擇。戰略在方向大致正確的基礎上,面對機會變化做實時和靈活的調整。即我們常說的——灰度。比如,標桿公司在2019年的9月份被美國打壓,就不能再等到下個年度再去做戰略規劃了,而是立即調整戰略。 做戰略,過程是一個艱難而痛苦的決策,但是只有這樣,企業才能釋放出更多的資源和潛力,為新業務和未來發展提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