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司恬(富書作者),來源:富書(ID:kolfrc) 曾有弟子問王陽明,如何去除心中的雜草。 王陽明回答說:“草有妨礙,理應除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著了一分意思,即心體便有貽累,便有許多動氣處。” 雜草有礙于我們的成長,因而需要及時清理。 假若沒有清除干凈,你總盯著那一塊未除的雜草,心中就又會雜念叢生了。 行至中年,人的精力越來越有限。過多冗雜的念頭,會不停吞噬我們的生命能量。 只有及時清除心中的雜草,將時間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內(nèi)心才不會荒蕪。 ![]() ![]() 拔除執(zhí)念的草,清零更新達·芬奇曾說:“執(zhí)著是傷害自己的枷鎖,放下是自己的鑰匙。”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迷茫,往往是因為對一些事情過分執(zhí)著。 與其在錯誤的方向上用力,倒不如學會掉頭,及時更換路線,重新挖掘自己的潛能。 楊振寧年輕時,曾夢想將來可以成為一名實驗物理學家。 在赴美留學之初,他便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實驗物理這個領域。 然而,他在芝加哥大學實驗室工作了將近20個月,卻始終沒獲得什么重大突破。 甚至因為做實驗時經(jīng)常發(fā)生爆炸,楊振寧被同學們戲稱為“爆炸專家”。 正當他一籌莫展之際,美國“氫彈之父”泰勒前來學校造訪。 泰勒夸贊他的理論研究非常出色,勸諫他可以嘗試改變研究方向,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 楊振寧對此感到十分矛盾,如果就這樣放棄,就代表之前他在實驗物理方面投入的所有心血都將付諸東流。 但經(jīng)過一番思考,他也意識到自己的動手能力存在很大不足。 最終,他沒有執(zhí)著于實驗物理,而是決定將精力轉(zhuǎn)向理論物理學的研究。 走出實驗室的楊振寧,在理論物理領域如魚得水,很快就做出了一系列成就。 他和R.L.米歇爾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理論,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 后來,楊振寧還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一舉成為世界矚目的理論物理學家。 有這樣一句話:“人生最大的傷害,莫過于理應放手,卻從未停止癡纏;莫過于早該抽身而退,卻搭上了余生做執(zhí)念的傀儡。” 人活一世,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我們所愿,也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回報。 盲目地執(zhí)著,不僅容易陷入被執(zhí)念捆綁的惡性循環(huán),還會消磨我們的意志,扼殺人生新的可能性。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反躬自省,及時做出取舍,積極開辟新的道路。 當我們撬開執(zhí)念之鎖,學會向外兼容,便能打破思維的藩籬,走向明朗的未來。 ![]() ![]() 除掉敏感的草,停止內(nèi)耗知乎網(wǎng)友@Juno,她從中學開始,就非常在意外界的看法。 領導指出她工作中的紕漏,她覺得領導對自己不滿意,故意針對自己... 因為她總是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行,不斷地自我否定,因而陷入了巨大的精神內(nèi)耗,活得痛苦不堪。 生活中,真正擊垮我們的,往往不是外界的人和事,而是太過敏感的自己。 別人無心的一句話,一個微表情,都足以讓我們的內(nèi)心翻江倒海。 與其把情緒的開關交到別人手中,不如把有限的精力用來沉淀自己。 奧普拉·溫弗瑞大學畢業(yè)后,在一家電視臺做主持人。 剛開始,奧普拉負責主持晚間節(jié)目。節(jié)目播出后,觀眾的反饋卻有些差強人意。 電視臺負責人覺得她播新聞的態(tài)度不太客觀,于是把她調(diào)去播報早間節(jié)目。 奧普拉也因此一度陷入自我懷疑,甚至反復自嘲。 但憑借強大的內(nèi)心,她不斷進行深耕,打磨自己的主持能力。 一段時間之后,她主持的早間節(jié)目逐漸引起了市民們的關注,收視率開始持續(xù)往上漲。 奧普拉的職業(yè)生涯從此便漸漸進入高光時刻,一路開掛。 不久后,她加入了芝加哥電臺。她只用一個月的時間,就成功讓一檔訪談節(jié)目起死回生。 第二年,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奧普拉脫口秀》開播,奧普拉也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節(jié)目主持人。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只要不關注任何人的動態(tài),不揣測任何人的想法,不去設想一些沒發(fā)生的事情,簡單點,鈍一點,慢一點,你會發(fā)現(xiàn)你過得很自在。” 生活中,我們無法控制外界那些喧囂的雜音,也無法左右他人的思想。 一旦過度忖度別人的看法,就容易讓自己陷入內(nèi)耗的泥淖,讓生活布滿暗礁。 屏蔽外界的雜音,修煉一顆強大的內(nèi)核,才是成年人最智慧的活法。 當我們收起敏感的觸角,目光向內(nèi),我們便能騰出心田,全力創(chuàng)造未來的人生。 ![]() ![]() 除去攀比的草,專注自我作家馬克·李維說:“永遠不要把人拿來比較,每個人都與眾不同,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差異性。” 生活不是角斗場,沒必要和他人一爭高下。 無謂的比較,只會不斷消耗自己的精力,擾亂自己的節(jié)奏。 找準自己的時區(qū),沉浸式做自己,才能活出獨屬于自己的精彩。 作家閻連科32歲那年,決定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經(jīng)過不斷努力,他如愿考進了北京解放軍藝術學院作家班,進修深造。 但由于長期伏案寫作,他患上了嚴重的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癥。 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陷入了創(chuàng)作瓶頸,常常不知如何下筆。 而此時,摯友莫言創(chuàng)作的《紅高粱》不但獲得了全國中篇小說獎,而且還被改編為電影,獲得了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 相較于莫言的名聲大噪,閻連科卻總不被外人看好。 親戚們嘲諷他寫了這么多年,也沒看見他寫出什么名堂; 鄰居們指責他這么大年紀,也不知道找個正經(jīng)事做。 閻連科卻從不理會這些閑言碎語,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專心地寫作。 13年后,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受活》一經(jīng)發(fā)表,便轟動文壇,一度占據(jù)國際暢銷小說榜單。 如今,《受活》被翻譯成20多種不同國家的譯本。 閻連科也因這部作品,獲得了有諾貝爾文學獎風向標之稱的弗蘭茨·卡夫卡文學獎。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道:“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于我們盲目和別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不要試圖去別人的地圖里,尋找自己的坐標。 將自己的生活放置在一個不斷與人比較的困境中,只會產(chǎn)生無止境的煩惱和焦慮。 循著自己的軌跡,把能量內(nèi)收,努力淬煉自己,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當我們放下比較,學會向內(nèi)修行,方能與想要的生活不期而遇。 ![]() 作家林語堂說:“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漸澄清、濾除那些不重要的雜質(zhì),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人的內(nèi)心仿如一個容器,久而久之,內(nèi)心便裝滿了垃圾。 只有定期清理,及時把心里的垃圾倒掉,我們才能活得自在灑脫。 除去執(zhí)念的草,懂得轉(zhuǎn)彎,才能跳出禁錮,開啟無限可能; 鏟去敏感的草,學會鈍感,便能停止內(nèi)耗,解開心靈枷鎖; 拔去攀比的草,沉淀自我,方能永葆初心,成就不凡人生。 人生下半場,愿你我都能掃除心靈的雜草,輕裝上陣,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點個在看,與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