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打響的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在中共黨史上占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場戰役是周總理等領導人聯合國民黨左派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一次革命性的武裝反抗。 然而在這場戰斗中有一名將領,在起義最緊要的關頭,臨陣脫逃,導致起義險些失敗。但后來在抗日戰爭時期這名將領又將功補過,成為了抗日英雄。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這名將領又是誰呢? 逃離南昌的叛逃將軍這位將軍名為區壽年,他是蔡廷鍇的外甥,同時也是蔡在粵軍中的絕對心腹。1921年12月,區壽年跟著叔叔投奔了蔡廷鍇,當時蔡廷鍇也是剛剛發跡,看在兩人沾親帶故的份上便收留了區壽年,之后更是將他安排到軍事院校學習。 區壽年也沒有辜負舅舅的期望,學業有成,并且在畢業進入部隊之后更是像坐了直升機接連升官,逐漸成為了蔡廷鍇的左膀右臂。1925年隨蔡廷鍇參加了北伐戰爭后,部隊劃歸葉挺管轄。 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的迫害極其殘忍,為徹底解決這種自相殘殺問題,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不義行為,以周總理、朱德、葉挺等為首的共產黨部隊打響了武裝反抗的第一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之后起義軍集結向廣東進軍,但誰也不會想到在這種節骨眼上,蔡廷鍇會帶著區壽年以及他們的部隊臨陣脫逃。 蔡廷鍇當時依舊屬于國民黨,起義開始后他認為自己與共產黨終究是兩路人,最終也不可能談到一起,他便在進軍途中找機會溜了,區壽年也自然跟隨舅舅的腳步,一樣叛逃。 不日后的抗日名將從起義軍叛逃之后區壽年一直跟隨蔡廷鍇為國民黨效力,“九一八事變”之后,他奉命前往上海駐守。 1932年1月28日淞滬抗戰爆發,區壽年接到的任務是死守淞滬一帶前線陣地5天,為大部隊的反擊爭取時間。 面對日軍的猛烈進攻,區壽年何止是守了5天,他守了整整33天,用身體和鮮血擋住了日軍進攻的步伐。淞滬抗戰雖說最后失敗了,但區壽年在這場戰役中所表現出的英勇獲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經過這場戰役區壽年這個名字也被老百姓熟知,紛紛稱其為抗日名將。 接受改造、入職政協1948年6月,區壽年接到蔣介石的軍令,立即帶領軍隊前往豫東,此時區壽年面對的我軍的軍神粟裕,區壽年哪里是粟裕的對手,經過幾輪戰斗,區壽年兵敗被俘。 之后區壽年在共產黨的戰俘營中待了兩年,由于他改造態度良好,且思想覺悟日益成熟,再加上他與蔡廷鍇的關系,1950年便獲得了釋放,并回到了廣州。 1954年他進入廣州政協工作,并在之后的幾年中為廣州的發展獻計獻策,貢獻力量。1957年1月在廣州病逝。 參考資料:《蔡廷鍇跑了、陳浴新叛變,戰場成了“血肉磨坊”……》瞭望智庫 《南昌起義后的那支孤軍中誕生了紅軍之父,而他最初只是配角》北晚在線 《最后一星南昌起義的火種》北京日報 《南昌起義的前夜 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博弈》江西日報 《豫東戰役:粟裕斗膽直陳戰中原》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