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心中,受到影視劇的塑造,唐伯虎被描繪成一個風流才子的形象,每日沉湎于吃喝、書寫詩畫,甚至深陷對秋香的迷戀,竟然前往華府謀求做奴才的機會,最終憑借才情橫溢,贏得了美滿的結局。 然而,這僅僅是藝術對歷史的加工而已。實際上,歷史上的唐伯虎的故事并非人人向往的那般美好,相反充滿了坎坷和心酸。 ![]() 唐伯虎在年幼時過著相對幸福的生活,盡管家境并非如影視劇中所演繹的那般富裕,但他的父親經營著一家小酒館,算得上是小康之家,生活無憂。加之他自己年少成名、博學多才,考試常常名列前茅。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結婚后在外交往名流,在家中與妻子琴瑟和鳴,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然而,生活往往充滿變幻莫測。在唐伯虎二十歲左右的時候,他家中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故。首先,家中老小相繼病逝,接著當他赴京參加科舉考試時,意外降臨。由于別人的考試作弊案牽連,唐伯虎不幸被罷除仕籍,降為小吏。在古代社會,官員和小吏的地位存在著巨大差異,這讓唐伯虎感到極度痛苦,認為這是一個讀書人的恥辱。因此,他最終選擇了不就職。 唐伯虎的家道中落,失去了工作,家人大多病故,加之功名未就,沒有可靠的收入來源。逐漸地,他陷入了貧困潦倒的境地,生活拮據。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老年,使他始終陷入生活的窘境。 到晚年時期,唐伯虎早已心如止水,他留下了許多看透世事的詩詞,其中有一首《一世歌》,我們來看看。 《一世歌》 明·唐寅 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間光陰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滿把金樽倒。 世人錢多賺不盡,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錢多心轉憂,落得自家頭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間,鐘送黃昏雞報曉。 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 讀到這首詩,我想很多人的第一感觸可能是人生充滿艱辛。一生,道路艱難。尤其對于那些像唐伯虎一樣經歷坎坷的人來說。 在這首詩中,唐伯虎以“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年后除老。”開篇,強調了人生短促的現(xiàn)實。確實,盡管如今人們普遍壽命較長,但在古代能夠活到七十歲已經算是稀有的事情了。再剔除掉童年時期的天真無邪,以及年老后身體漸衰、能力日衰的歲月,其實健康愉快的時間并不多。 ![]() 然而,在這短暫的時間里,人生依然會經歷無數風霜和煩惱。無論貧富,生活中都難免出現(xiàn)困境和挫折,這是不可避免的現(xiàn)實。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滿把金樽倒。”表達了人生中美好時刻的珍貴,強調了人們對快樂和幸福的向往。在美好的事物面前能狂放高歌的時候,就一定要抓緊時間多飲美酒,及時行樂。“急需滿把金樽倒”其實也反映出現(xiàn)實中人們對物質的享受和對財富的追逐,暗示了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欲望。 “世人錢多賺不盡,朝里官多做不了。”唐伯虎認為,世上有很多事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來運轉,人們短暫的一生就算你再有雄心壯志也會有一些實現(xiàn)不了的理想和愿望。就比如世上有很多賺錢的門路和方法,可是有些人就算再努力也還是難糊口,還有一個國家朝廷里有不計其數的大小官員,但自己卻都無緣無分。 其實,作為傳統(tǒng)儒家思想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文人,唐伯虎內心對功名很渴望。可是他看到的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他空有才華但理想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所以他的內心也開始產生矛盾,難道建功立業(yè)真的那么重要嗎?難道當官真的是人一生幸福的必備因素嗎?他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 再來看這句:“官大錢多心轉憂,落得自家頭白早”。這兩句詩寫出了一個現(xiàn)實,就是成功背后可能隱藏的巨大的付出和壓力和焦慮。表達了在追求事業(yè)成功和財富的過程中,人們可能付出的代價,呼吁大家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心境的舒適。 “春夏秋冬捻指間,鐘送黃昏雞報曉”寫的是時光易逝、光陰難再。最后的這四句更讓人難過:“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草里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度無人掃。” 其實的確就像唐伯虎說的這樣,在人們的周圍,每年有不少人離開,有些是老年人,因為衰老和病痛,還有一部分是年輕人,因為疾病和天災人禍過早離去,給活著的親人帶來無盡的哀思。 人生就是如此無奈,無論你是否眷戀這個世界,到了該離去的時候終究要告別。歲月年復一年,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時光的流逝中逝去,其中有多少人在時間的沖刷下,家族逐漸衰亡,終至無人,甚至連掃墓的后代都沒有了。因此,人生仔細思量起來,不過是一場短暫的夢。 ![]() 唐伯虎的《一世歌》真實地描繪了人生的苦短和無常。晚年時期,他自號“六如居士”,這個號取自《金剛經》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從這些跡象可以看出,他從最初的熱衷于功名利祿,逐漸領悟到人生無常,名利如夢如煙,不再過分看重外在的名利。 唐伯虎的這種思想影響深遠,兩百年后,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跛足道人之口,創(chuàng)作了《好了歌》。其中有這樣的句子:“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這同樣表達了對人生無常的認識,提醒人們不要過于執(zhí)著于物質,要更關注內心的寧靜,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這些啟示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為人們提供了對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更多思考。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兒,我是寧曦,我們下期,再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