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8月,津浦線上濟南蔣軍得而復失,隴海線上晉軍攻勢受阻,是整個戰局的轉折點。 8月15日,蔣軍重新奪回濟南,張學良決定履約。 1、張學良出兵調停的背后9月8日,東北最高軍政會議在沈陽北陵召開,與會者除湯玉麟因防務脫不開身缺席外,其他各巨頭張學良、張作相、萬福麟、劉尚清、劉哲、王樹翰、袁金凱、臧式毅、沈鴻烈、張惠景等均出席會議,孫傳芳、顧維鈞、榮臻、王樹常、鮑文樾、于學忠、羅文干等列席會議。 會上繼續發生激烈的爭論,共出現三種意見:
會議連續開了5天無結果。 期間,9月13日,國民政府以賑濟遼寧水災為名,向東北撥款2000萬元。9月15號,湯玉麟應召赴會。上午11時,張學良召開最高全體會議,并發表自己看法,東北地處邊陲,日本窺視已久,如抵御外寇,須國內統一。 張學良還回顧了奉軍與馮玉祥的戰爭、閻奉戰爭。張學良認為北洋系統的覆沒與馮閻二人有關。馮閻二人一貫是反復無常,現在二人合作,一旦成功,肯定又要翻臉。 張學良分析了擴大會議、西山派、改組派等實質,目前它們是暫時的合作,將來還如水火。張學良知道蔣介石是一個野心家,但目前國事日非,非統一不能御外。為整個大局計,必須從速實現全國統一。 張學良說:
張學良說到這里,大家均無反對意見,一致通過出兵調停的議案。 9月6日,蔣軍首先向防守平漢線漯河至北舞渡一線的張維璽南路軍發起猛攻;徐源泉、楊虎城等部向鞏縣、洛陽進攻,以威脅整個西北軍的后路。 在隴海線,蔣軍組成幾個縱隊,以鄭州為目標,由蘭封、考城、太康、杞縣向雎陽、周口進攻。蔣介石還懸賞先占領鞏縣者賞洋20萬元,先占領洛陽、鄭州者賞洋100萬元。 陳誠部第十一師與夏斗寅第十三師組成一個縱隊,迅速占領石像鎮,分兵夜襲和尚橋、董家店,一部抵近雙洎河岸。此時,吉鴻昌、葛任歧兩部擋住蔣軍去路。 馮玉祥鑒于戰局變化,一方面將宋哲元、葛運隆、趙登禹部撤退至洛陽一帶,以保持西撤陜西通道;另一方面將平漢線、隴海線西北軍各部防線縮短,以集結兵力與蔣介石周旋。 這時張維璽部兩翼抵抗不住,被迫向許昌退卻。馮治安部迅速增援。 9月15日,閻錫山、馮玉祥聯名電致擴大會議,推薦增加石友三、劉文輝為國府委員。擴大會議隨即于同日下午4時舉行會議,通過石友三、劉文輝為國府委員。 2、張學良出關9月17日,張學良發布進軍關內動員令,先行編成2個軍,于學忠率第一軍、王樹常率第二軍,率步騎兵10旅及1個炮兵團,約10萬人馬。 《大公報》主筆張季鸞時在沈陽采訪,在張學良決定派兵入關前一天,已有所聞,電告《大公報》駐北平辦事處曹谷冰請轉傅作義,希他早作準備,傅不相信,置之一旁。同一天,楊虎城部攻下洛陽附近的龍門,截斷西北軍西撤之路。 9月18日,張學良發出擁護中央、呼吁和平的“巧電”。 張學良一紙通電,決定了整個戰局。 當日下午,東北軍從沈陽出發。 行前,張學良對于學忠說:
張還問如何入關,于答:
張學良當即同意。 于學忠親率第一軍先頭部隊董英斌第五旅入關,后續部隊為陳貫群第二十三旅、劉乃昌第二十七旅。途中,于學忠寫了封信給河北省主席徐永昌,說明這次是和平接收,決不用兵。 晉軍駐唐山部梁鑒堂旅長急電閻錫山報告情況。閻立即召集總參議趙戴文、總參贊溫壽泉、參謀長朱綬光、秘書長賈景德等研究對策。 朱綬光、溫壽泉等建議由津浦線抽調一部分兵力增援唐山,使張學良知道已有準備,或可不再進兵,或可緩行進關,假若發生接觸,津浦線方面部隊也有時間撤回山西。 3、蔣介石的勸降閻考慮再三,說:
9月18日,閻錫山發表通電,稱軍事失利,不可收拾,唯有解除兵權,宣告引退。閻錫山故意將通電時間提前到是月14日,掩人耳日。 是月19日晚,汪精衛致電張學良,提出4項主張:
是月20日,國民政府由孫科等人致電張學良,對張的“巧”電大加贊美:
蔣介石也趾高氣揚地向閻錫山、馮玉祥發出勸告:
是月23日,國民政府財政部專匯張學良500萬元作為東北軍入關費。 9月20日下午,東北軍董英斌第五旅抵達塘沽;是月21日,董旅直趨天津;翌日,董旅全部進駐北平。 是月24日,張學良派何豐林、王樹常、邢士廉、陳興亞等,作為平津軍政機關接收專員浩浩蕩蕩進駐平津。 第二天,于學忠抵達天津,發表“拯救民生,消弭戰禍”演講。是月27日,國民政府任命王樹常為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學忠為平津衛戍司令。 入關路上,不斷收到張學良電示:
入關部隊也有意避免與晉軍正面接觸,所到之處,如果晉軍尚未撤離,東北軍就暫停前進。因此一路順風順雨,雞不飛、狗不跳地悄悄完成接收。 9月22日,國民政府代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闿因中風在南京突然病逝,年51歲。南京國民政府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國葬譚延闿,并推胡漢民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宋子文代理行政院院長。 4、石友三的再次倒戈9月19日,汪精衛、陳公博等匆忙退至石家莊。由于閻錫山在河北滄州收容潰軍,未及返回。 9月26日,汪、陳等沿平漢線,來到馮玉祥總部所在地鄭州,馮的總部設在一座離城墻根不遠的破廟中,安有軍用電話,幾張作戰地圖,還放了一本《資治通鑒》。 馮本人則住在另一間小破廟內的神廟里。汪精衛與馮玉祥在神像面前商談。 早晨起床,大家同往城墻邊一座草棚內,買上幾根油條和一碗稀飯,呼啦啦吃下肚。 白天,蔣軍飛機不斷往返轟炸,馮部幾門野炮胡亂向天射擊。好在損失不大,僅有鄭州火車站幾列貨車被炸毀。中午,馮玉祥在草棚里招待汪精衛一行,桌上放一盤燉雞、一盤豬肉、一盤蔬菜,兩盤饅頭,配上幾個小碟。 當天夜里,汪精衛一行又趕到開封,在火車上會見了鹿鐘麟、龐炳勛等西北軍高級將領,了解隴海線戰況。再抵新鄉,與石友三見面。石一再聲稱沒有異志,但是,石部已換上東北軍服飾,顯然石已倒向蔣介石。 其實,石友三見時局不利,早萌倒戈之念。石部自參戰以來,連戰數月,初始糧餉彈藥還能保障,到后來屢呼不應。 對此,石深為不滿,遂將部隊擅自退守到琉璃閣、吳莊寨一線。8月18日,石接到山東省代主席秦建斌從德州打來的電報,言晉軍已從濟南撤退,省府已撤到德州。這進一步堅定石友三再次叛馮的決心。 他首先致電張學良表示:
同時將俘獲的蔣軍教導第三師副團長糜藕池秘密釋放,并將自己的密電簿帶給蔣介石,口口聲聲表示愿意率部撤防,潛渡黃河。 經過蔣、石二人往返電商,石友三就近與蔣軍金漢鼎聯系。是月底,石部擅自放棄陣地,偷偷從開封以東的貫臺渡口北渡黃河,率部退往新鄉、彰德、順德之線。 石友三占領新鄉后,即把晉軍兵站占為己有,并且趁機洗劫了晉軍1個炮兵營。石脫離了戰場,使得蔣軍從容在開封南北夾擊反蔣聯軍。張學良發出擁蔣通電后,石友三第一個致電響應。 5、反蔣聯軍的盤算汪精衛等匆忙返回石家莊,這時,閻錫山已在石家莊,第三方面軍、陸海空總司令部牌子也移掛到石家莊正太飯店門前。大家在一起商量新的計劃,即把隴海線上的西北軍、雜牌軍以及從津浦線退下來的晉軍合攏一起,放棄河南,集中河北,先把東北軍趕出關外,據河自守,以觀天下大變。 大家核算一下手上實力,軍隊數字依然超過蔣介石五六萬人。 為了協調馮玉祥,10月4日,汪、閻等從石家莊趕到鄭州會見馮玉祥。 汪精衛說:
馮玉祥表示贊同:
馮玉祥還樂觀地分析:
閻錫山卻不愿再戰,他說:
閻還說:
其實真正原因是閻錫山截獲馮的總參謀長劉驥發給各部密電,上云晉南富庶之地,糧餉不缺,隴海線退下來的各部迅速開入晉南。絕大多數西北軍官兵都不愿回貧瘠的西北。 本身西北軍官兵極度困難,官長不分階級,每人每月發20元,士兵2元,糧秣經常不能如期領到,服裝經常是數月不發,官兵多半連換洗衣服都沒有。 一些士兵只好用空面袋縫制軍服。后因用空面袋換面粉,士兵更困難了。 蔣介石在7月下旬召開的柳河軍事會議上,提出隴海線主力東移的同時,在隴海線6個守備區前沿陣地設立軍事俱樂部,用火車車廂或汽車,布置成流動酒店,雇傭大批江浙以及上海的舞女、妓女充當招待員,備有中西大餐、鴉片、香煙、瓜果、酒以及賭具等,凡是西北軍官兵到來,均邀入內,免費享受。 同時,根據職務高低,由特務暗自拉攏,或饋贈現金,或奉送煙酒布料。蔣軍在前線還不斷呼喊:
那邊銀元袋搖得山響。蔣軍四處散發針對西北軍的《告建國軍書》,繼續施展蔣桂戰爭時的舊技:
由于太原兵工廠有專門的軍需工廠,晉軍后勤保障無虞,每日豐富的豬牛羊、豆和蔬菜等各種各色大小罐頭供應官兵,吃不掉,胡亂拋甩。 西北軍官兵見狀,一方面恨得咬牙切齒,另一方面斗志漸漸消沉,軍心渙散,他們紛紛選擇前線倒戈,投降蔣介石。 6、吉鴻昌的倒戈9月下旬,平漢線張維璽、田金凱、任應岐等由張之江引線率部五六萬人向蔣介石“輸誠”,樊鐘秀部焦文典率部投蔣,焦逼迫第八方面軍總司令鄧寶珊在通電上簽字,遭到拒絕,焦把鄧等軟禁。 吉鴻昌也突然秘密派遣副官處處長王滋博專程石像鎮求見蔣介石,提出投誠。 蔣遂任命吉鴻昌為第二十二路總指揮,犒賞10萬元。其中有段插曲。蔣介石開始犒賞的是中央銀行出的鈔票,吉鴻昌立即退回,言中央銀行出的鈔票不可靠,各軍閥都在自行印制鈔票,自稱“中央”,軍閥一倒,紙幣成了廢紙;所以“中央”不能取信于民;“中國”代表國家,是不會變的。 吉鴻昌,字世五,公元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出生,河南扶溝呂潭鎮人氏。 父親以開茶館為生。吉鴻昌自小脾氣就倔強,常和人毆斗,父親一怒拎起扁擔追打他,因此,人們給吉鴻昌起個外號“扁擔楞”。 1913年吉鴻昌參加近衛軍左翼第一團,馮玉祥時任團長。吉鴻昌打仗沖鋒陷陣,奮不顧身,而且有勇有謀,經常打勝仗;即使在馮玉祥面前也是有什么說什么,所以在第十六混成旅,大家稱他“吉大膽”。 吉鴻昌因是河南人氏,與李鳴鐘交往較多,但是得罪了河北派系。1924年,吉鴻昌任韓復榘團營長,遭韓嫉恨,告狀到馮玉祥處,馮責打吉鴻昌5軍棍,撤銷營長職務。吉鴻昌遂投奔時任綏遠都統的李鳴鐘,先擔任副官長,后任警務處處長。 在很短的時間,吉鴻昌把警察訓練成一支頗能作戰的部隊,在1926年“討赤戰爭”中曾率這支部隊西征援甘;后參加西安解圍戰斗。 五原興師后,吉鴻昌率部在河南與奉軍激戰,所部編為第二集團軍第十九師。1927年秋,劉鎮華部姜明玉軍在魯西叛亂,吉鴻昌揮師攻克曹縣,全殲姜部,姜本人自殺,師長范龍章被俘。 1928年初,吉鴻昌率部在開封一線與張宗昌的直魯聯軍白俄外籍軍作戰,沿隴海線東趨,將白俄驅逐到歸德。 吉鴻昌力戰負傷。第十九師獲得“鐵軍”盛譽。 不久第十九師與孫良誠第二路的第二師合并。 這時甘肅“五馬”起事,甘、青、寧告警。傷病未愈的吉鴻昌憤然在陜西率領佟麟閣殘部第十一師(不足2個團)西征,平定“馬亂”。 1929年5月間,吉鴻昌率第十一師北上,平定馬仲英叛亂,遂接任門致中寧夏省政府主席職。 在寧夏,第十一師得到快速擴充,轄2個步兵旅、1個騎兵旅,兵力達到1.6萬人。 期間,蔣介石為了拉攏吉鴻昌曾用飛機空投了一份委任狀,委任吉鴻昌為第九路總指揮。吉鴻昌隨手把委任狀撕掉。但是謠言還是四起。鹿鐘麟、張之江、劉郁芬等紛紛在馮玉祥面前告狀。 1930年3月10日,馮玉祥從山西返回潼關,吉鴻昌聞令率第十一師離開寧夏,駐扎陜西大荔、朝邑、韓城一帶。 吉一到陜西,馮玉祥立即調他為總司令部副官長,另派趙席聘接任第十一師師長。后經第十一師各旅團長反復向馮玉祥陳述,拖至3月底,馮玉祥勉強恢復吉第十一師師長職務,但將騎兵旅編入鄭大章騎兵軍。 吉復職后即率部東下,在洛陽龍門駐扎半個月。5月23日吉部在杞縣與蔣軍先頭部隊蔣鼎文第九師、趙觀濤第六師遭遇,發生激戰。 7、上官云相的選擇當時守衛杞縣只有4個團,而蔣軍除蔣師、趙師外,張治中、馮軼斐第一、二教導師也投入戰斗。 戰至6月10日,蔣軍傷亡慘重,被迫向東南方向潰退。吉部窮追不舍,在梁冠英師、張印湘師配合下,把蔣軍趕到濉縣東南河堤崗一帶。 蔣介石急令陳誠、夏斗寅組織一個縱隊,從周口以東向北偷襲。吉鴻昌揮師堵截,與陳誠第十一師強強碰撞,陳誠丟盔棄甲,聞風而逃。 由于晉軍在津浦線失利,京漢線西邊楊虎城已經占領龍門,洛陽危在旦夕;加上張學良東北軍入關,吉鴻昌感到前途迷惘,考慮再三,決定歸附蔣介石,他說:
張印湘也附在吉鴻昌第二十二路之后投蔣。 梁冠英部此時已由濉縣撤至鄭州以西的隴海線至滎澤線路段,官兵攜槍逃離之風日熾。副師長戴藩周、秘書長曾曉淵、炮兵團團長李瑞軒等時常提醒梁冠英找出路。 此時投蔣的劉茂恩已進占鞏縣,上官云相逼近鄭州,陳調元控制黃河橋東,梁冠英百般無奈,決定投蔣,即派曾曉淵到前線與蔣軍第四十七師上官云相部接洽。 蔣介石遂令將梁冠英部改編為第二十五路,梁為總指揮。王修身也附和梁冠英投蔣。蔣到鄭州后,召集各將領在火車上開了一次會,西北軍投蔣將領紛紛表態服從中央。 會后,蔣介石專門找梁冠英談話,發給梁部10萬元暫作軍餉,并命第二十五路集中滎陽聽候點驗。 3天后,林蔚親自來到滎陽,點驗梁部。 蔣軍第十一師迅速占領侑川,馮玉祥防線幾近崩潰,葛運隆接受徐源泉的勸降,投向蔣介石,而且將宋哲元逼走。 10月1日,蔣軍攻陷許昌;是月3日,占領開封。這時鄭州外圍部隊傳來隆隆炮聲。 是月4日閻汪馮3人會面后當晚,閻汪二人即離開鄭州北上;翌日,馮玉祥匆忙率副總司令部人員撤至新鄉。 是月6日,陳誠部開進鄭州,陳馳電蔣介石告捷。蔣遂犒賞陳20萬元。 陳復電,請求將20萬元,分一半給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師,言得以進占鄭州,上賴鈞座指揮有方,下靠將士用命友軍協助。 陳誠這一舉動,既深受蔣介石欣賞,又換得上官云相感激涕零。 (正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