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谷豐 用大清國的龍袍裝飾的石質界碑,堅硬地立在北侖河的出???。竹山村用一個寂靜的小土坡,安置了這塊高1.7米、寬0.7米、厚0.4米的海蝕巖,這塊普通的巖石,被賦予了大清國一號界碑的身份,頓時高貴莊重起來。 作為一個帝國邊界的標志,界碑的準確位置,應該位于北侖河的主航道中間,但是石頭的力量和高度,均不是河水的對手,所以,它最終選擇了退卻,在竹山村的一個小土坡上,展示一個國家領土的威嚴。 最少的文字,往往具有最重的分量。“大清國欽州界”六個繁體漢字的重量,遠遠超過了這塊石碑,它以一張帝國的面孔,讓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顯得神圣不可侵犯。界碑上“光緒拾陸年貳月立”和“知州事李受彤書”的小字,只是主文字的說明和附庸。 我在界碑不遠處,意外找到了李受彤。這個時任清朝政府界務總辦和四品頂戴的直隸州知州,以一尊青銅雕像的莊嚴,立于他曾經許多次勘察留下了腳印的地方。于我而言,李受彤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一個人的名字和形象,被堅硬的青銅固定和塑造,那么,這個人就是一個不朽之人。 李受彤這個連生卒年月都被時光遺忘了的廣西臨桂人,被立像者用文字固定在石頭的基座上: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任欽州知事。光緒十四年(1888年),欽州改直隸州隨晉升知州。李在任期間,遷移書院,獎勵文人,以禮耆者,受到好評。唯其施政,崇尚刑威,對大小盜賊,多施重刑,民多敬而生畏。 用現代漢語寫成的頌詞,缺乏文言氣質,顯得千人一面,這些共性的評價,并沒有深入到界碑的內部,它不會讓一塊冰冷的石頭,顯示出人性的溫度。幸好,我在《作品》雜志剛剛讀到的長篇散文《黑旗挽歌》中,看到了驚心動魄的歷史真相,找到了“勘界”“談判”“條約”這些面目滄桑的詞匯。 作家朱零的筆觸,深入到了劉永福和黑旗軍在越南的大大小小戰爭。占領越南之后的法國軍隊,不斷北進,覬覦中國。中法戰爭爆發之后,清朝老將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收復戰略重鎮諒山,劉永福則率領黑旗軍,在臨洮擊潰法軍,收復了十多個州縣,有戰場有利的形勢下,清政府卻采取了退讓政策。在1885年6月與法國簽訂的《中法越南條約》中,中方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殖民占領,從此結束了自宋朝之后中國歷代王朝與越南的藩屬關系。中法雙方派員共同勘界,就是此條約的規定和約束。 在這種情形下,欽州知州李受彤走到前臺,就成了必然。 堅硬的大清國一號界碑,如今用透明玻璃作了防護,這是文物的必然命運。界碑是沉默的歷史,“大清國欽州界”幾個酋勁渾樸的大字,沉默寡言,從來沒有開口說活,邊界的劃分,界碑的選址,界碑的做作,都是隱藏在界碑背后的故事。匆匆忙忙穿梭于網紅景點打卡的游客,不會有耐心在歷史面前停下腳步。聽一個名叫李受彤的知州講述勘界、談判的復雜過程 “勘界”這個詞,從辭典中走出,始于光緒十二年。李受彤奉命隨清政府欽差鴻臚寺卿鄧承修、道臺王之春出場,而法國方面,則由狄隆、海士代表。他們以對手的方式,登臺比試國力。 勘界之前,法國軍隊已經越境搶占了我國的江平、長山、八莊等地,占據了主動權,所以在勘界談判過程中,法方代表態度驕橫,傲慢無禮,強行要求將白龍半島劃歸法方。 四個多月的馬拉松談判,勘界毫無進展,清政府以“議久未成,別生邊釁”為由,召鄧承修回欽州候旨。李受彤則以地方立界總辦的身份,和防城知縣與法方立界總辦,五畫官厘伊、四畫官阿林,繼續勘界談判。 談判是戰爭的繼續,是沒有硝煙的戰場,重任在肩的李受彤一邊舌戰,一邊用武力收復被法軍強占的邊境江平、八莊等地。李受彤堅持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寸土不讓的原則,貫穿了整個勘界與談判劃界。 勘界與談判的結果,是中方收復了江平、長山和八莊等領土,從竹山循北侖河至灘散、垌中,立下了數十塊代表國家莊嚴的界碑。李受彤銅像的說明文字,用了“光緒十九年(1893年)簽約,確立中越邊界,李受彤不辱使命,完成勘界任務,不久離任回籍”蓋棺論定。 立在東興市竹山村的大清國一號界碑,如同一塊鉚焊在國家領土上的重要零件,牢不可破。民間傳說中的官員監督不力,立碑民工為了省力,在未到達立界目的地之前私埋界碑的故事,顯然違反邏輯,站不住腳。 在兩國達成的協議中,界碑應該兩面刻有文字。在“大清國欽州界”的另一面,當出現“大越”(即越南)之類的字樣。只有河水知道這個秘密,因為準確的邊界,是位于北侖河的主航道,但河流拒絕了人類的立碑,移到岸上之后,界碑就只能單面刻字,無字的一面,預示著外面的水域,還延伸著大清帝國的國土。 知州李受彤,用“大清國欽州界”六個厚重的漢字,作為中法談判的結論,歷史,沒有錄下他在談判桌上的辭鋒,卻用堅硬的石頭,樹立了他光緒皇帝代言人的身份。 北侖河,是一條流動的界碑。一群采風者,用一天的時間,從北侖河入??谏纤?,到達了北侖河的源頭。上思縣境內的十萬大山,以蒼茫浩瀚的姿態,用森林公園的名義,接納了一群來自北侖河下游的游客。這個遠離了竹山村的地方,已經沒有了界碑,也看不到了李受彤的影子,但我知道,這是一條界河發源的地方。這里收藏的歷史,被4A級景區、天然藥浴池、天女浴池、石上根源、龍袍樹、源頭瀑布、九龍松等旅游時尚名詞遮蔽。游客的心態,只能寄情山水,只有從大清國一號界碑走來的人,才會知道,一條河流的沉默,是因為它胸中,裝下了太多的滄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