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樵問答 道破天機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千古奇聞漁樵問答,作者是北宋易學,大家邵康節先生。話說,這天風和日麗,漁夫坐在江邊垂釣,這個時候呢走來一位擔著柴的樵夫,樵夫來到江邊,放下柴,坐在石頭上,一邊休息,一邊和漁夫聊天。他說,哎,老兄能釣到魚嗎?漁夫說,能啊,樵夫又問,沒有魚餌,還能釣到魚嗎?漁夫說,不能。樵夫就感嘆到,同樣一個魚餌,對于魚來說呢,是害,對于人來說呢,卻是利人吃魚,魚吃餌都是為了吃,結果為什么截然相反呢?漁夫一聽啊啊,這樵夫不研究砍柴,開始研究哲學啊。好,那我就和你嘮叼嘮叼。漁夫說,其實啊人和魚一樣,利和害并存。你只看到魚被釣的害,卻沒看到魚,沒有食物會餓死的害。被釣到是偶然,沒食兒吃,餓死是必然,沒食物餓死的概率大。吃魚餌被釣到的概率小,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魚必須去吃。人也一樣啊,你只看到我得利,卻看不到我受害。釣到魚是力,釣不到魚,餓肚子就是害,在江邊釣魚還存在風險呢,把魚釣上岸,我吃魚,我掉江里魚吃我雖然存在風險,但還要釣,畢竟餓死的概率大,掉江的概率小。所以呢我和魚一樣,都要放手一搏,拼搏有利有害,不拼搏就只剩下害,魚為食死,人為財亡。人在江湖,風險與機遇并存,存善念,行正道,不取能力之外的利益。所謂君子求財,取之有道,守住本分,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無害便是利,無禍即是福。樵夫接著問,魚能生吃嗎?漁夫回答,不能。樵夫說,看來呀還要用我的柴來烹你的魚啊。漁夫說,你只知道柴能烹魚,卻不知道柴為什么能烹魚啊。我說給你聽,柴生火才能碰魚。柴是本體,火是作用,火沒有本體,要依靠柴為本體,柴沒有作用,要靠火起作用,凡是有本體的東西都可以燒。樵夫問,水有沒有體呢?漁夫說有啊,樵夫說那水也能燒嗎?廢話,水不燒,哪來的開水啊?漁夫說火和水有所區別,火能對抗不能共存,要么你把火撲滅,要么火把東西燒成灰。有你沒有我有我沒你。水和火相反,不能對抗,但能共存,所以水會被火加熱。世上有熱水,但沒有冷火,就是這個道理。這一段是分析題和用的關系。我的理解,人有才能,是體,發揮,才能是用,但要省著用,發揮才能的同時,也是在消耗自己。孔明先生怎么死的。油盡燈枯,把人比作柴,追求理想,實現自身價值就是火。人要發光,但不能太熾烈,體用適度就是中庸之道。漁夫接著說,火以使用為開始,把本體燒完為結束,水以本體為開始,以使用為結束。天下的事兒都是這樣的,關鍵在于你怎么運用。樵夫問,您能詳細的說說嗎?漁夫說,能悟到的是事物內在的本性,能用語言表達的只是事物外在的表象。所以啊其中的奧妙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樵夫說,那不能言傳,您又是怎么知道的呀?樵夫說,我剛才不是說了是悟的,不只是我們,就是圣人,也不能用語言說清楚。樵夫說,那六經不是圣人的話嗎?漁夫說那是后人寫的,和圣人有什么關系啊,倆人聊餓了,開始生火煮魚,吃飽了呢,接著聊。漁夫說,天地萬物雖然種類繁多,但并不雜亂,關鍵是要以無心來管萬物。樵夫問,怎么用無心觀萬物呢?漁夫說,以我的角度看物,我就是物。以物的角度看,我物也是我,天地,就是萬物,何來的天地啊,萬物就是天地,何來萬物啊,我就是萬物,萬物也就是我,放下分別心,一視同仁,天人合一。樵夫問天依靠什么?漁夫說,天依靠地,那地又依靠什么?地依靠天呢,天地依靠什么,天地相互依靠啊,萬事萬物相互依存,成敗善惡美丑是一體的兩面。貪污時總嫌貪的少,被查了,又怕貪的多。今天的榮就是明天的辱,現在的喜,就是將來的憂,朝堂是聚名的地方,市場是聚力的地方。只要把心擺正,哪怕一日升九次官,一件貨物獲利十倍,也不會有危險。名和實,此消彼長,利和害前后相隨,名越大實越少,這叫名不副實。有了利,也就有了害,這叫如影隨形。樵夫問,您是怎么釣到魚的?漁夫說,靠齊全的釣魚工具,準備好工具,釣到魚是個人努力,釣不到魚,那就是天意,好比種莊稼,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遇到旱澇,顆粒不收,這是天災。但如果懶惰,不給莊稼施肥澆水,沒收成,這是人禍。樵夫問,向鬼神祈禱有用嗎?漁夫說,行善行惡是人的事兒,降福降災是天的事兒。老天保佑善良的人,懲罰邪惡的人,鬼神又怎么能改變呢?這讓我想起孔子的話,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得罪了老天爺,求誰也沒用。樵夫說,那為什么有的壞人得好報,有的好人得惡報呢?漁夫說,好人好報,惡人惡報是自己爭取的。好人惡報,惡人好報是命中注定的。樵夫問,壞人能滅絕嗎?漁夫說,不能,因為有壞人才有好人,有好人也才有壞人。我們的世界啊是相對的,漁夫講完了,樵夫感嘆道,我今天可算是見到高人了。二人是哈哈大笑,相互拱手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