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五子之一易學大師邵雍寫出千古雄文《漁檐問對》 ![]() 通過漁夫和樵夫的一問一答,深入討論了天道和人道的運行規律意味深長,現在就讓我們走進《漁瞧問對》,看看邵雍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 有一天一個漁夫在伊河上釣魚一個樵夫路過,放下擔子休息,坐在大石頭上跟漁夫聊起天來。 沒有魚餌能釣上魚來嗎漁夫說不能,樵夫說,可見魚因為食物而受到傷害,人卻因為魚而獲利。 人和魚都是追求利益為什么結果卻不同呢,你不是干我這一行的你不懂,你只看到了魚因為追求食物而受到傷害卻沒有看到魚因為沒有食物而受到傷害,你只看到我釣魚獲得了利益,卻沒有看到我釣魚過程中受到的傷害 在江河邊釣魚是很危險的我因為沒有釣到魚而受到的傷害,魚因為魚餌而受害,人因為錢財而受害,其實都是一樣的 樵夫又問,我平時背一百斤柴沒事,為什么多加十斤就會受傷呢?漁夫表示砍柴的事情我不清楚,但是我平時釣魚也是一樣的,釣到大魚不舍得放棄,費了好大的勁釣上來自己差點掉到河里淹死,所以說貪心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哪怕多一點點都會受到傷害,以后我一定要量力而行 不惜以身犯險危害也就產生了,過分追求名頭實在的東西也就喪失了,小偷偷東西的時候唯恐拿的太少,事情敗露之后又生怕拿的太多,官員受賄時得到的財物定罪時就會變成贓款贓物,此時的贊譽彼時就會成為詆毀。 其實都是同一件事,只因利害不同而已。官場是爭名的地方,市場是聚利的地方如果能以不爭的心態待在這些地方,就算是一日升遷九次賣東西獲利百倍,也不會產生傷害,如果利害在心中,就算是父子之間也會疏遠成路人,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要是路人之間都能以義氣相交,又何況是父子呢? 謙讓產生仁慈,爭端產生傷害。這兩者的差別多么大呀,聽完漁夫的話,瞧夫覺得很有道理,過了一會他又問你是怎么釣到魚的 漁夫回答說魚竿,魚線,魚漂,魚墜,魚鉤,魚餌這六樣漁具,少一樣都不行,如果這漁具都準備好了還是釣不上魚那就不是人的問題了,如果連漁具都沒有準備好,是肯定釣不上魚的。再比如一個農民如果只想著豐收,卻不去照料莊稼導致荒蕪這叫人禍,如果勤勞耕作卻遇到水澇干旱,這叫天災。 樵夫接著問道我聽說人可以向鬼神祈禱富貴和福氣,有這回事嗎? 漁夫給出否定的回答他說人分善惡,福禍天定天道就是讓善人得福,惡人得禍。鬼神又怎么能夠違背呢,自己做壞事引來禍患,祈禱也沒用,修德積善是君子的本分,這樣才不會惹禍上身。 那有些善人得禍有些惡人卻獲福,漁夫解釋這就是命的區別,惡人碰到福是他的命。 反之善人遇到禍是他的命,樵夫了然他說你煮魚要用到我的柴吧,看來我的柴對你有用嘛,漁夫回應道,你只知道你的柴能煮我的魚卻不知道你的柴為什么能煮我的魚,如果世人不知道柴的作用是火,就算柴堆積如山又有什么用呢? 水火相息,水火的作用對我們有利,所以草木的形體遭到砍伐而受到傷害,利和害因人的情感而出現,體和用則隱藏在物體的本質之中,只有圣人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果不用火煮就會壞掉又怎么能拿來養身體呢,火的作用大于柴這個道理我懂了那為什么易燃物還要通過柴來引燃呢 漁夫說柴是火的形體,火是柴的作用,火沒有形體需要柴作為形體柴沒有作用需要靠火來展現作用 只要有形體的東西都能拿來燒那水有形體嗎?樵夫疑惑道,既然火是作用那火本身有沒有形體呢,以形體為次,所以它表現出動的特性,而水以形體為主,所以它表現出靜的特性。 也就是說火也是有體的,水也是有用的。因此水火既相濟又相息天下的事情都是這個道理,那要怎么運用呢,樵夫問,漁夫表示只可意會不可言。 傳瞧夫感嘆,天地萬物竟然還有這么多道理我這么大歲數連門都沒有入,簡直是白活了,接著兩人劈柴煮魚吃飽之后開始討論易經 樵夫對漁夫說,你是個懂易理的人,你說易經中的太極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呢,它是自然而然演化萬物的本源。那太極生兩儀這兩儀又是什么,不單是天和地,而是天地的始祖太極最開始分化成一和二,這一和二就是兩儀,那兩儀生四象中的四象又是什么呢? 剛柔相交誕生了地形體為次,地以形體為主天氣依靠地形,地形附著天氣,天沒有形體沒有邊界,地有形體有邊界,形氣相息,有開始就有終結,天地就存在于始終之間。 只有神和圣才能參透天地的奧妙四象生八卦,八卦指的又是什么呢,八卦就是乾坤離坎兌良震翼,始與終在里面輪番交替,易經的道理也就開始具備了 樵夫又問這《復卦》怎么見到天地之心呢 《復卦》五陰一陽,一陽來復是陰盡陽生的開端。從天地誕生到日月交替,再到星辰生滅都能看見天地之心萬物死生寒暑代謝,不通過這些變化就看不見天地之心。 天地萬物發展到盡頭就會發生變化,變化之后就能繼續發展如此生生不息,圣人在冬至日閉關靜養就是順應天道的緣故,那《始卦》又是什么意思呢 《始卦》五陽一陰一陰來復,是陽消陰進的開始。表示柔遇到剛陽氣由盛轉衰,是事物頹敗的開始,從中也能看見天地之心,所以圣人昭告四方,這時候要如履薄冰小心謹慎,春天是陽氣的開始,天氣溫暖夏天是陽氣的極致天氣炎熱,秋天是陰氣的開始萬物收藏冬天是陰氣的極致天氣寒冷,不僅要觀察事物的內在還要探究事物的本性,就不能摻雜主觀意志,不能站在我的角度去觀察,而必須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這就是以物觀物的方法。 樵夫和漁夫又將話題拉回到人身上,漁夫說只有耳目鼻口心膽脾腎之氣齊全,表現在眼看脾之靈為魂。表現在鼻嗅,膽之靈為魄,表現在耳聽,表現在嘴說,人真天地萬物的靈秀之氣,能以一身認識億萬之物,所以說是物中至物,如果一個人能抵得上億萬個人,那就是人中至人也就是圣人 圣人能順應自然法則,掌握天地造化博古通今,孔子曾說夏商周的禮法是沿襲下來的,其中的增減通過考證就能知道,如果一直有朝代沿襲下去就算是一百代過后也能知道,如此何止是一百代,千萬億萬代以后依然能夠知道,孔子。 之所以是圣人是因為他通曉天地人三道的規律,樵夫問小人能夠滅絕嗎?漁夫說不能,田里的雜草不可能完全除,人是烹陰陽二氣而生的,小人秉邪陰之氣,君子崇尚仁義小人崇尚利益,小人好殺。 治世君子占六成,小人占四成,君子占四成。天下將要治理的時候,人們崇尚行動,盛行篤實仁義之風。天下將要動亂的時候,人們崇尚言論盛行奸詐詭話之風,嘴上仁義不如身體行動,身體仁義不如問心無愧。 言論別人聽得見,心里怎么想只有自己知道。如果內心都不犯過錯,只可惜現在上哪去找內心沒有過錯的人呢,什么樣的君主決定什么樣的臣民。 下必甚焉堯舜崇尚仁義,小人遠離天下太平,葉封昏庸無道,小人得到重用,君子遠離天下動亂,不過毒藥有時也能治病。只是治愈之后必須馬上停用。 亂世時期小人也有一定的作用,太平時期就不能再用,地道有險夷,有興廢物,道有盛衰變通和權衡是圣人之道 聽漁夫說完樵夫大感敬佩,拜謝道我聽說上古有伏羲說完挑著擔離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