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一爐煙火,捧一卷詩書 ![]() 01. 王勃,一代天驕,奈何英年早逝,27歲就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筆下的《滕王閣序》,被譽為“千古第一駢文”,短短773個字,引用典故竟多達40多處,自創成語20多,可謂之絕筆之章。 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句,更是驚艷。 王勃6歲就能寫詩,被杜甫的叔祖杜易簡贊為“王氏三株樹”。 9歲時,王勃撰寫了《指瑕》十卷,為《漢書》挑出了許多錯誤。 16歲時,王勃中進士,為唐代最年輕的朝廷命官。 這樣的成就也造就了王勃孤高自傲的性格,年少輕狂、意氣風發,得高宗器重,若不是因為參與沛王和英王斗雞之事,作《檄英王雞文》,未來前途無量。 奈何、奈何,這一篇文章直接改變了他的命運。 唐高宗以“挑撥離間”之罪,罷了王勃的官,后來發生的所有事,包括他溺海身亡,都是以此事為源。 正如佛家所言,凡事都有因果。 離開長安后,王勃就去了蜀中,那里有他許多兒時的好友,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首詩,就是作于此間。 ![]() 02.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王勃《蜀中九日》 望鄉臺: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鄉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臺,眺望家鄉,這種臺稱為望鄉臺。 他席:別人的酒席,詩中指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鄉:異鄉。 南中:南方,詩中指川蜀一帶。 那:為何。 北地:北方。 公元670年,王勃來蜀地散心,這里有他很多朋友,比如發小薛華。王勃的故鄉在絳州龍門,與四川相距甚遠,適逢重陽節,思鄉之情滿溢,因此與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遙望家鄉時,一念感懷,就寫下了這首詩。 下面我們再深度解讀一下這首詩。 ![]() 03. 詩文大意可解為: 生活遭遇重大變故,特意來蜀中散心,適逢九月九日重陽佳節,登高遠眺,不由得有些想家。在友人的酒宴上暢飲,喝著異鄉的酒,心中無限惆悵; 心中早已經厭倦了羈旅南方的無涯漂泊,可是一時又難以歸鄉,讓我不理解的是,為何鴻雁還要從北方飛來,無端增加了無法回家的愁苦。 王勃這首詩,對仗極其工整,語句寥落,情感深沉,把鄉愁展現得很深入,綜合他的遭遇,很容易感同身受。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疊字“九”和疊字“他”相映襯,起句就把思鄉之情表現得無以復加。站在高臺上遠眺,家鄉遠在千里之遙,又有重山阻隔,心中愁苦不言而喻。 他鄉之酒再美,月還是故鄉明。 家是人的依托,家鄉是人生的歸途,遭遇不平顛沛流離,又逢佳節酒宴,這份感情就更加沉重。 ![]()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雖然已經厭倦了南方的人情風貌,可是短時間內又無法歸鄉,尤其看到北雁南飛,連書信都無法寄達,心中愁苦再次加深加重。 縱觀整首詩,王勃并沒有引經據典,語句樸素無華,但蘊含的情感卻很飽滿,每一句都能讓人感受到漂泊之苦。 但是對王勃而言,他坎坷的人生路才剛剛開始,不久以后他還會遭遇牢獄之災,盡管有滕王閣作序賦詩的高光時刻,但結局凄涼,令人惋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