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治外感,石膏解熱法。 《傷寒》《金匱》中,用石膏共十一方。 與麻黃共用者六,宣解風寒化熱。 其證涉及:煩,喘,渴,嘔等。 《神農本草經》言石膏功效: 味辛,微寒。 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瘡。生山谷。 仲景用石膏,亦依《本經》之治,如, 1)煩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外感,不汗出而煩躁。 (麻,桂,杏,甘,姜,棗,石膏)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等。 此,外感經治,津傷氣耗,陽熱未解。 (知母,石膏,甘,粳米,人參)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氣,小青龍加石膏湯”等。 此,外邪內飲,陽氣躁動。 (麻,桂,芍,辛,姜,甘,五味子,夏,石膏)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此,產后陰津不足,虛陽上擾。 (竹茹,石膏,桂,甘,白薇) 2)咳喘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此,外邪內飲,攻沖作喘。 (麻,石膏,姜,甘,棗,半夏)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 此,飲留胸肺,積聚作喘。 (木防己,石膏,桂,參) “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此,外邪閉郁,肺失清肅,作喘。 (麻,杏,甘,石膏) 小青龍加石膏湯證(見煩) “咳而脈浮,厚樸麻黃湯主之。” 此,飲邪迫肺,氣機不暢,逆咳。 (樸,麻,石膏,姜,辛,半夏,杏) 3)渴 白虎加人參湯證(見煩) 石膏治渴,加人參而用。 文蛤湯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此,風寒在表,化熱于里,而渴。 (蛤,麻,甘,姜,石膏,杏仁,大棗) 4)嘔 “傷寒解后,虛贏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此,傷寒解后,虛氣上泛。 (竹葉,石膏,半夏,麥冬,人參,甘,粳米) 竹皮大丸方證(見煩) 5)腫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此,風水相激,泛溢皮下。 (麻,石膏,姜,棗) 石膏, 于仲景處, 皆是治風寒入里, 與陽,與氣,與水相干而化熱, 或壅或逆 多配麻黃兩解。 鄒潤安言: “惟其寒,足以化邪熱之充斥, 惟其辛,足以通上下之道路, 惟其澤,足以聯津液之灌輸, 惟其重,足以攝浮越之亢陽。” 誠哉! 含生 癸卯臘月十二 大明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