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軍委在原華東軍區的基礎上,設立南京軍區,主管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上海五省一市的軍事事務。南京軍區的前身,歷經新四軍、華東野戰軍以及第三野戰軍,可以說是當時最重要的軍區之一。 首先,南京軍區所轄范圍是原國民政府的核心區域,南京也曾是南京國民政府的首都之所在,仍盤踞有妄圖復辟的反動分子; 其次,南京軍區所轄地區經濟繁榮、工業發達、文教昌盛,上海、南京、寧波、杭州等地皆為歷史名城。這些地區對于新中國的財政、工業和貿易,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最后,南京軍區所面臨的軍事壓力不小,國民黨殘余勢力依然在外海徘徊,不少島嶼仍控制在國民黨海空軍手中。以此為依托,國民黨不斷對沿海地區進行騷擾。因此,南京軍區是應對國民黨殘余勢力的前哨。 ![]() 軍區非同小可,其首任司令員自然絕非等閑之輩。南京軍區脫胎于第三野戰軍,司令員也應從三野內部選擇。1954年,粟裕被調往中央,在總參工作,一直做到了總參謀長;陳毅也在不久后被調往北京,與周恩來一起從事外交工作。南京軍區司令員,自然不會從陳、粟兩位首長中產生。 那么在三野眾將中,誰最有可能摘下南京軍區司令這枚果實呢?要知道第三野戰軍,是我軍殲敵最多的野戰軍,國民黨五大主力,有五個半都死在了三野手中。因此可以說,三野是名將如云、謀臣如雨,光上將就出了10位。 陳士榘、葉飛、王建安、韋國清、宋時輪,每一個都是響當當的硬漢,每一個都是上馬能提兵打仗,下馬能治國理民的軍政全才。無論從資歷、能力還是戰功來看,他們每一個人都有成為南京軍區司令的可能。 但是最終,毛澤東卻將這個重擔壓在了一位大家心目中的“黑李逵”肩上。說到這,大家恐怕已經能夠猜到,他便是傳奇上將——許世友。 ![]() 許世友出身貧寒,沒讀過什么書,一生好武、嫉惡如仇、性格如火、桀驁不馴,是一個擁有豪俠氣質的大革命家。 在戰場上,許世友以猛而聞名。紅軍時期,許世友提著大刀就上,即使成了團長依然身先士卒,殺得敵人人頭滾滾;即使面對刀山火海,許世友也敢闖。 在很多人看來,許世友是個“斗將”,而非“謀將”,是“偏才”,而非“全才”。比較適合戰場上某一方面的司令員,不適合擔當總覽全局的將軍。但即便如此,毛主席依然將最重要的南京軍區交給了許世友,而且這一待就是16年。 有人就要問了,三野名將那么多,為何主席偏偏挑選了許世友?難道只是因為兩人具有人盡皆知、家喻戶曉的生死際遇、英雄際會嗎? 非也,毛澤東雄才大略、目光遠大。在用人方面,他從來不拘一格,但卻總能把人才落到實處。毛澤東重用許世友,無疑是一個妙招。 我們看人絕不能只看表面。有些人雖外表粗疏,但心思卻很細膩。許世友面如李逵,但心卻如吳用。許世友就是這樣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許世友最大的特點,其實并不是敢打敢沖敢拼命,而是在關鍵時刻能鎮得住場子。共和國一共有57位開國上將,許世友的戰功和貢獻,絕對能排進前五。這是為何? ![]() 早在抗戰時期,許世友便做出了一個極其突出的貢獻——解放膠東。膠東位于山東沿海,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膠東的成敗,關系著共產黨的命運,關系著解放區的命運,也關系著整個華東解放區的命運。 毛澤東常說,許世友打紅了山東半邊天,而這個半邊天,就是膠東。 抗戰時期,山東成為八路軍發展的重點,多支主力部隊涌入山東,打開了華北抗戰的新局面。毛主席先后將羅榮桓、徐向前等名將派往山東,但主席也明白。光有手握刀柄的帥是不行的,還得有鋒利的刀尖、能夠披荊斬棘的大刀。毛澤東想來想去,最終想到了許世友。 當時許世友正作為129師第386旅擔任副旅長,轉戰于晉察冀地區。一年多的時間,有勝有敗、有得有失,戰績不算突出。用他自己的話就是:“打了一些硬仗,有時候應該轉移沒有轉移,一打上就天黑,部隊傷亡比較大。” 《許世友的晚年歲月》一書曾說,對于讓許世友帶兵經營山東,延安的首長們是有異議的。畢竟在1937年3月的“抗大事件”中,許世友曾被判處死刑。還是毛澤東出面干預,作為黨內矛盾處理。 因此讓許世友經營一方,會不會出問題呢?但主席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依然堅定地說:“還是許和尚吧!” 就這樣,毛澤東親自點將,許世友就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旅旅長,并率部挺進山東的膠東地區。 許世友初入膠東,發現這里的抗日環境極其艱苦。在日寇方面,盤踞有秋山旅團和五十九師團的幾支掃蕩隊;在偽軍方面,有趙保原等漢奸部隊。除此之外,國民黨頑固派又糾集土匪、惡霸武裝,組成所謂“抗八聯軍”,不斷侵蝕和騷擾膠東根據地。 由于敵我對比極其懸殊,我軍在膠東的抗日力量被分割成幾塊,幾乎要被驅逐膠東。 ![]() 為扭轉這一被動局面,中共山東分局決定,派許世友帶一個團進入膠東,組成膠東反投降指揮部,先拿漢奸、頑固派,許世友任指揮、林浩任政委、吳克華任副指揮。 在反投降戰役動員大會上,許世友斬釘截鐵地說:“我來膠東就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來,我來不太平。 許世友到達膠東后,果然沒有辜負主席的殷切期望,從1941年春到1945年8月,在4年多的時間里,許世友與日偽軍浴血奮戰。在牙山首戰中,扭轉了我軍在膠東不利的局面。隨后許世友攻海陽,戰榆山,困發城,消滅以趙保原為首的二三十個偽軍武裝,粉碎了日偽軍多次拉網式的“大掃蕩”和“蠶食”。 到了1944年,日寇實力大為衰減,許世友果斷決定,發動膠東大反攻。僅1944年一個秋季作戰,他領導的部隊就殲滅日偽軍5000多人,攻克與迫降敵偽據點138處,解放人口140萬,擴大解放區5000多平方公里。 在許世友的反攻之下,往日驕橫的日寇宛如驚弓之鳥,對許世友畏懼至極。日本獨立混成第五旅團老兵桑島節郎曾在他的《華北戰記》中,記述了許世友攻克日寇重要據點——水道集的經歷。 ![]() 水道集據點,占地10000平方米,外墻高6米,帶有3座炮樓,在膠東日軍據點中堪稱罕見,水道也被稱為“鐵打的水道”。 1944年8月,許世友與八路軍反攻至水道,發誓要奪取此地。原來在1940年,這個據點的鬼子襲擊膠東十三團團部,老紅軍團長李紹橋犧牲,團政委蘇曉風重傷被俘。膠東其他據點,都是圍困將其逼走,唯獨這個據點,許世友必須強拿。 在這一戰中,許世友靈活使用爆破和迫擊炮平射手段,僅用數天時間就拿下了這座號稱堅不可摧的據點,據點內的日寇除8人被俘外,幾乎全部被殺。要知道,活捉8個日本兵,是個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當年平型關大捷,連一個鬼子都沒捉到。世界聞名的塔拉瓦登陸戰,美軍傷亡3000人,才抓了12個日軍俘虜。 日寇之所以幾乎不投降,是因為他們意志力堅定、思想頑固。而神出鬼沒的許世友,徹底擊碎了這些鬼子的心防,最終成批的投降。后來桑島節朗也不得不在書中贊嘆:“許世友司令不愧為中國之名將。” 到了1945年,膠東根據地已和魯中根據地連成一片,整個山東都成了八路軍的天下。八路軍的根據地一般都橫跨幾省,唯有山東根據地全據一省。 ![]() 許世友坐鎮膠東,實在打得太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延安,許世友名聲大噪,原來對他仍持有異議的人,也對他刮目相看,承認自己有些“杞人憂天”,說“毛主席看人看得準,點將點得對。” 抗戰結束后,膠東在解放戰爭中的突出地位很快便凸顯。劉少奇、朱德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守”政策,誓要先入山海關,解放整個東北,于是挑選精兵強將,分道入關。從路線來看,八路軍、新四軍一路走旱地,一路走水。而“走水”的畢竟之處,就是許世友所統領的膠東。 許世友深感責任重大,他和膠東軍區堅決響應中央和山東軍區的號召,在龍口設立了海運指揮部向東北運送部隊,親自坐鎮,統一指揮龍口、欒家口等處的海運及后勤工作。 為保證海運安全,許世友指揮膠東軍區部隊,解放了崆峒島和內長山列島,控制了渤海海峽,并在各島上設立兵站,屯集糧草,形成了由山東向東北進軍的可靠海上通道,從而保證了海運的安全和部隊的供應。短短3個月的時間內,山東軍區先后組織3批主力部隊奔赴東北,絕大多數部隊是從煙臺海上運送過去的。 可以說,我軍能趕在國民黨軍之前解放東北大片土地,膠東根據地居功至偉、許世友居功至偉。而東北歸屬于誰,又決定著解放戰爭的成敗。因此許世友對于全國的解放,是有巨大貢獻的。 膠東和許世友的貢獻還不止于此。膠東與蘇聯控制的大連隔海相望,而我軍在大連建有著名的兵工廠——建新公司。解放戰爭期間,建新公司不斷將生產出來的炮彈通過煙臺港運往山東。都說我軍是小米加步槍,但華東野戰軍卻不完全是“小米加步槍”,相反擁有極多的火炮。而這也是華野取得如此輝煌戰績的保證。如果沒有膠東,華野即使擁有再多大炮,也不過是開不了口的啞巴。其戰績自然大打折扣了。不過好在我軍擁有許世友,而許世友打下了膠東。 值得一提是,許世友從始至終都深愛著膠東,他娶了膠東的媳婦。在南京軍區,許世友挑選秘書時,列出的條件除了政治合格,打過仗,文化在初中以上外,還有一條就是必須是膠東人。 直到晚年,許世友仍然對這片土地念念不忘:“我真想再到山東去一趟,去看看當年的老房東,敘一敘舊情,去看看當年的陣地戰壕,現在變成了什么模樣。” ![]() 解放戰爭開始后,許世友繼續征戰四方。1947年初,許世友兼任華野第九縱隊司令員,西進參戰,下萊蕪,戰和莊,堅守白馬蘭,大戰孟良崮,立下了卓越的功勛。 七月分兵后,陳毅、粟裕帶領華野主力逐鹿中原。在陳毅、粟裕的建議下,由譚震林組織并帶領二、七、九3個縱隊組成東兵團,留守并繼續經略山東。 然而譚震林更擅長政治工作,大兵團指揮能力不足。因此陳毅和粟裕想到了許世友,于是他們向中央建議,以譚震林為司令員,以許世友為副司令,黎玉為副政委。 許世友原為華野9縱司令員,在級別上與葉飛、陶勇、王必成等人并無區別。但許世友曾有橫掃膠東、打紅山東半邊天的卓越戰績,因此留守山東之重任,非許世友莫屬。 由此,許世友成為第一個被提升為兵團司令員的縱隊司令,超越了葉飛、陶勇、王必成、韋國清等人。 隨著國民黨軍的不斷推進,山東以及膠東的局勢不斷惡化。毛澤東果斷下令,將許世友再提一級,由東兵團副司令員升任司令員。其后東兵團改稱為華東野戰軍野戰兵團司令員,華野山東兵團司令員、第二兵團司令員,其影響力甚至超過了華野參謀長陳士榘以及唐亮。 華野主力撤離魯中地區后,山東國民黨軍打通了濟南至青島的鐵路線。蔣介石認為解放軍在山東大勢已去,于是命范漢杰以7個師的兵力組建膠東兵團,企圖一舉占領膠東解放區。 一開始,許世友、譚震林打得確實困難,丟了不少土地以及物資,半個月內丟了15座縣城。但是隨著戰局的發展,山東兵團以空間換取了時間,拖住了敵人15~20個整編旅,為其他戰場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 1948年初,蔣介石因其他戰場兵力捉襟見肘,不得不分割范漢杰的膠東兵團,將機動兵力投入到其他戰場。由此,山東的國民黨軍兵力變得十分薄弱,除了濟南、青島兵力較多外,泰安、兗州、煙臺等地均只有少量兵力把守,其余縣城或一個團,或一個營,兵力分散,捉襟見肘。于是許世友、譚震林趁此機會,發動了山東大反攻。 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山東兵團殲敵8萬余人,解放了大片領土。到了1948年7月,許世友帶領山東兵團殲敵14萬人,基本恢復了老解放區,又解放了大片新區。山東只剩下濟南、青島、煙臺、臨沂等幾個孤立城市,山東解放區完全連成了一片,成為支持華野進行戰略決戰的可靠后方。 許世友不僅保住了膠東,還超額完成任務,幾乎解放了整個山東。不僅如此,許世友和譚震林還發展了山東兵團,在原有四個縱隊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2個縱隊。 濟南戰役時,許世友、譚震林帶領山東兵團與粟裕的西兵團會合,而攻城戰的指揮權落到了許世友手中。最終許世友僅用8天時間,便攻克了有10萬人駐守的濟南城,生俘敵酋王耀武。 濟南戰役后,許世友因積勞成疾而病倒,錯過了淮海戰役。直到抗美援朝戰爭,許世友也沒撈到什么仗打。 但許世友從朝鮮回國后,又立即被委以重任,就任華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其級別已經在同為兵團司令員的葉飛等人之上了。粟裕、陳毅相繼赴京后,許世友已是華東級別最高的軍事將領。 ![]() 1955年參與組織一江山島戰役,創下了我軍海陸空聯合作戰的先河。這場戰役的勝利再次證明,許世友可堪大用。不久后,南京軍區建立,許世友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南京軍區首任司令員。 可以說,許世友要功勞有功勞,要資歷有資歷,同時還有相當的,獨當一面的能力,能鎮得住場子。許世友在膠東搞得那么好,沒理由在南京軍區搞不好。而事實也證明,許世友在南京軍區就如護國磐石,難以動搖,是共和國最重要的壓艙石之一。 在很多人眼中,傳奇一生的許世友是個“黑李逵”。在毛主席眼中,他卻是漢初有“厚重少文”之稱的周勃。毛澤東曾勸許世友多讀《紅樓夢》,他說: “你就只會講打仗,我看以后還是搞一點文學比較好!'常恨隨陸無武,絳灌無文’,絳是說周勃,這個人厚重少文,你也一樣,以后你就做周勃,好好讀讀《紅樓夢》吧!” 歷史上周勃雖然沒什么文化,但他在關鍵時刻靠得住,總能選擇正確的方向。劉邦、呂后相繼去世后,周勃和陳平、陸賈聯手滅呂,維護了當時主流民意的政治秩序。由此可見,許世友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總而言之,毛澤東選擇許世友作為首任南京軍區司令員并非偶然。第三野戰軍雖然名將如云,但許世友卻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其中的佼佼者。至于就任南京軍區司令員,那更是順理成章之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