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中,劉姥姥留給大家的印象主要是進入大觀園后的種種表現令人捧腹。然而,這位農村來的老太太其實是《紅樓夢》中最具生活智慧的人之一。 王熙鳳女兒的名字“巧姐”就是劉姥姥給取的,并且在全書的最后,劉姥姥還救了巧姐。所以,我們不能以貧富或世俗的眼光來輕易看待每一個人。劉姥姥雖然不識字,但卻有著生活大智慧,而且劉姥姥的生活智慧還與一些中醫道理暗暗契合。 心氣平和無苦憂 《紅樓夢》第三十九回寫道:劉姥姥因上次來過,知道平兒的身分,忙跳下地來問“姑娘好”,又說:“家里都問好。早要來請姑奶奶的安看姑娘來的,因為莊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兩石糧食,瓜果菜蔬也豐盛。這是頭一起摘下來的,并沒敢賣呢,留的尖兒孝敬姑奶奶姑娘們嘗嘗。姑娘們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膩了,這個吃個野意兒,也算是我們的窮心。”……劉姥姥道:“這樣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錢,五五二兩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兩銀子。阿彌陀佛!這一頓的錢夠我們莊家人過一年了。”賈府一頓螃蟹的錢就足夠莊稼人吃一年了,這種富貴生活是田間地頭的劉姥姥所不能想象的。但即便如此,劉姥姥并沒有因此而產生貪欲妄想,更沒有長吁短嘆生活的不易;而是擺正心態,心氣平和,不苦、不妒、不貪,沒有產生任何不良情緒。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再看現代社會中的人,雖然生活條件好了,但心情并不一定好,過著富足生活而心理疾病亟待解決的高學歷人群并不少。劉姥姥雖然生活上艱苦,文化程度低,但她的心并不苦,精神上不愁不憂不急。劉姥姥的良好心態,放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 常年勞作身體壯 《紅樓夢》第三十九回又寫道:劉姥姥進去,只見滿屋里珠圍翠繞,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見一張榻上歪著一位老婆婆,身后坐著一個紗羅裹的美人一般的一個丫鬟在那里捶腿,鳳姐兒站著正說笑。劉姥姥便知是賈母了,忙上來陪著笑,道了萬福,口里說:“請老壽星安。”賈母亦欠身問好,又命周瑞家的端過椅子來坐著。那板兒仍是怯人,不知問候。賈母道:“老親家,你今年多大年紀了?”劉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賈母向眾人道:“這么大年紀了,還這么健朗。比我大好幾歲呢。我要到這么大年紀,還不知怎么動不得呢。”劉姥姥笑道:“我們生來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來是享福的。若我們也這樣,那些莊家活也沒人作了。”賈母與劉姥姥同為老年女性,但兩者各方面的對比反差都非常大。賈母的生活可以用榮華富貴來形容,而劉姥姥則是腳踩大地的莊稼人。賈母有見識、有地位,但也生活在勾心斗角的環境中。劉姥姥則生活得很簡單,淳樸爽朗中透著一股生命力。 劉姥姥善于調攝自己的心理狀態,她沒有因為看到賈府的富庶奢華而心理失衡,反而時常自嘲來逗大伙兒樂,讓大伙兒都愿意跟她聊天,離開賈府時,大伙兒還爭著送她各種禮物。 劉姥姥長年在田間勞作,也鍛煉了身體。漢代醫家華佗根據“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創造了“五禽戲”,通過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運動來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劉姥姥每天田間地頭勞作,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使得氣血運行通暢,這比養尊處優的賈母吃山珍海味都管用。 《紅樓夢》第四十回寫道:李紈道:“恐怕老太太高興,越性把舡上劃子、篙槳、遮陽幔子都搬了下來預備著。”舡上劃子、篙槳、遮陽幔子這些東西是李紈為賈母準備的,賈母連在府里走動都要坐竹轎。賈母一直生活在富貴之家,生活太過安逸,長期不勞作,也沒有體育鍛煉,連出門都要帶上遮陽幔子,自然氣血不暢,肢體軟弱,動則心悸、氣喘或汗出等。 《紅樓夢》第四十回又寫道:琥珀拉著他說道:“姥姥,你上來走,仔細蒼苔滑了。”劉姥姥道:“不相干的,我們走熟了的,姑娘們只管走罷。可惜你們的那繡鞋,別沾臟了。”他只顧上頭和人說話,不防底下果跴滑了,咕咚一跤跌倒。眾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來。賈母笑罵道:“小蹄子們,還不攙起來,只站著笑。”說話時,劉姥姥已爬了起來,自己也笑了,說道:“才說嘴就打了嘴。”賈母問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頭們捶一捶。”劉姥姥道:“那里說的我這么嬌嫩了。那一天不跌兩下子,都要捶起來,還了得呢。”這一段文中寫道,劉姥姥已經七十五歲了。即使在現代社會,七十五歲的老太太摔一跤,可能都會擔心是否骨折或者摔傷。賈母讓丫鬟趕緊扶劉姥姥起來,結果劉姥姥卻不用人攙扶,自己就爬了起來。在劉姥姥身上,我們能看到莊稼人那結實的身子骨和生機勃勃的活力,更明白了“生命在于運動”這一真諦。 膳食調養保胃氣 《紅樓夢》第四十回寫道:劉姥姥笑道:“我看你們這些人都只吃這一點兒就完了,虧你們也不餓。怪只道風兒都吹的倒。”劉姥姥說賈府的姑娘們吃得太少,風兒都能把人吹倒。這個場景如今也常見:我們現代有部分女性尤其愛美怕發胖,一味地追求以瘦為美,常常不吃主食,每餐只吃一點點。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會導致脾胃功能減弱,極大影響了人體氣血的生成。《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于谷”;《靈樞·五味》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所以在生活中尤其要注意“保胃氣”,若傷了胃氣,則脾胃功能失調,氣血生化不足,身體健康就會受到很大的威脅。 再有,現代老百姓的美食選擇過多,食物的種類和品類豐富,食物精細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反倒是粗茶淡飯少見了,脂肪肝、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等所謂的富貴病也成了常見病癥。(唐娟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學校)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