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墳《歸藏易》解密 原創:玉圭先生 嚴格的講,在《歸藏易》的經文里,必須得有“歸”、“藏”這兩個字。否則,都不可能是《歸藏易》,因為這兩個字在《歸藏易》里非常重要。 那么,“歸”是什么意思呢? “歸”的甲骨文,表達的是女子出嫁之義。女子出嫁之時,也是這個女子最鼎盛的時候,這是神農氏一世把事物發展到最鼎盛的時候,用像女子出嫁之時的狀況來比喻。 “藏”是指事物還沒有被創造出來的時候。也可以說,這是一種隱形的存在。也就是說,當某種事物的神念在人類社會中被觸發出來的時候,這個事物才會被創造出來,這個物象也才會顯露于人世。 ![]()
所以,在《歸藏易》的經文里必須得有“歸”、“藏”這兩個字。沒有“歸”、“藏”這兩個字的易經,都跟《歸藏易》沒有任何關系。 而后來的古人所說的失傳了的《連山易》和《歸藏易》,通常是指傳說中的《連山殘卷》和《歸藏殘卷》的原著。 這兩部殘卷,現在就殘留在清代馬國翰編著的《玉函山房輯佚書》里。實際上,在十幾年前我就系統地解譯了《歸藏殘卷》,發現《歸藏殘卷》其實就是僥幸留傳下來的真正的《文王易》,也就是孔子去殷商貴族后裔聚焦的宋國找得的《坤乾》,或叫它《坤乾易》。周文王被困羑里著完《文王易》后,也必然落在看管他的商紂貴族手里。 ![]()
一些后世學者認為孔子得到的這部成書于商朝末年的《坤乾易》(或《文王易》)就是《歸藏易》,這只是眾多猜想中的一種,同樣還有一些古代學者認為《坤乾易》是《黃帝中天易》的,這想猜想都沒有拿出任何證據來。 而所謂的王家臺《秦簡歸藏》(《秦簡易》),其實是孔子對《文王易》最早期的解釋本,孔子當時用對《文王易》卦名的“注解字”替代了《文王易》的原卦名,它也是現在通行本《周易》的始祖。而《連山殘卷》、《子夏易傳》以及上海博物館保存的《戰國楚竹書版易經》和現在考古發掘出來的各種“易經殘本”(如:阜陽漢簡《周易》),都只是繼孔子最初解《文王易》之后,儒家弟子在《文王易》和周的先祖不窋所著的《帛書周易》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解法演繹出來的“雜易文稿”。它們與真正的《連山易》和《歸藏易》沒有任何關系。(詳見我的著作《玉圭古易學》孔夫子舊書網) ![]()
其實,任何一部易經都有它的產生背景和需要用它解決的問題。《歸藏易》就是出現在《伏犧連山易》之后,各種創新創造出現了泛濫混亂之時。 ![]()
那是在伏犧氏的兒子“神農氏一世”繼位以后,他就發現“玉圭探討方法”雖然具有強大的創造力,但任何有利的創造都是相對的,都可能會面臨各種不確定的變故。 比如說,有一些事物在被利用的過程中,就逐漸地失去了利用價值;還有一些事物一誕生就沒有利用的價值;還有一些事物在被利用的過程中,經過了改變或創新后,才能繼續被利用。例如:一些制度、法規、方法、工具、技術、技能、產品、設備、設施……在被利用的過程中,都可能會發生各種不確定的變故。 總之,幾乎所有的事物在被利用的過程中,其未來的生涯狀況都是不確定的。所以,這就需要一種能夠指導人們充分的認識被創造出來的各種事物其未來生涯狀況的東西。為此,“神農氏一世”就運用“玉圭探討方法”創造出了這種真理性的東西,它就是《歸藏易》。 下面我舉個例子,先讓大家簡單的了解一下: 例如:《歸藏易》中的“長育違道”這一卦。 “長育違道”是指:在事物的價值被人們確認,開始加速發展的階段,孕育著過度的運用或過度的利用這個事物的行為。 比如說,對所利用的事物過度的投入、擴張、依賴、濫用等行為。 “違道”是指違背正確發展道路的策略或行為。 這里所說的事物,包括“技術、技能、知識、經驗、觀念、感情、事件、產品、金錢、方法、工具、武力、武器、規矩、制度、法律、政策、關系、權力、人”等等很多很多方面。 以前有個朋友曾經名噪一時,他開始開了一個小型的西裝加工廠,幾十個人,生意非常好,供不應求。當地政府也很支持他,他自己也有點自我澎脹,于是,就向銀行借貸投巨資開辦了一個近千人的服裝公司。結果由于管理跟不上,產品質量控制得也不好,市場也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好做,一下子就癱瘓了!收入趕不上支出,最終資不抵債很快就破產了,還欠了銀行很多錢,家庭也離散了。 這就是“長育違道”,把原來的成功變成了失敗。 昔日的手機大鱷西門子、摩托羅拉、愛立信、諾基亞等,都曾經在市場上獨領風騷,都是因為對其曾經使他們步入輝煌的原有產品的過度依賴,沒有銳意創新進取而最終導致失敗的,甚至有的企業也曾幾度到了破產的邊緣。 實際上,幾乎所有曾經的成功者,最終導致其失敗或落伍的原因,都是對自己過去成功經驗的過度信任或過度依賴造成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瓶頸”。 每個人也是一樣,絕大部分人之所以不能使自己在職場或商場上有所發展,都是過度依賴于其片面的所知所學與固有的觀念和經驗造成的,這也是每一個人的瓶頸,每一個人的宿命! 所以,也正是因為有了“長育違道”,人們的境遇也才有了天堂與地獄、悲歡與離合。 也正是因為如此,黃帝就在《陰符經》里寫道:“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期”由“其”和“月”會意而成,指的是“某一段時期”。 “期其”是指“在某一段時期內的一些東西”。“其”在這里作代詞。 “圣(聖)”的字形構意,是指“人既善于聽也善于說”,有“通達事理”之義。 那么,在某一段時期內,獲得什么樣的東西,才能讓人覺得自己已經通達事理了呢?只能是“一些成功的經驗和相關知識”。 “不”表達的是“否定”之義,如:沒法、不能、無法、不要。 “故”的本義,是“追溯過去”的意思。也含有“憑著過去的事情或經驗而得出結論”的意思,所以“故”后來也演變出了“因此”之義。 “沉”的本義,是指“小的物體沉沒于大的物質里”。 所以,“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翻譯過來就是:很多人都憑借在一段時期內獲得的一些經驗知識,認為自己就通達事理了。我卻憑借沒法在一段時期內獲得的這些本質性的知識而通達事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用少量的水去撲滅大火,就等于自取滅亡。 這最后一句“沉水入火,自取滅亡”闡明的實際上是:如果用一些所獲得的片面的經驗知識,去開創更大的事業,就等于自取滅亡。 而《歸藏易》正是把人們所利用的各種事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或發展時期,潛藏著的或正在孕育著的、你無法看得到的、事關你成敗的一些關鍵重要的事情,都系統的呈現在你面前,能夠使你提前的預知。這也就是黃帝在《陰符經》里,所說的“時物文理”。 這也才是真正的預測,即使再過十萬年,它仍然適用,仍然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神農氏一世”死后,“玉圭探討方法”及《連山易》和《歸藏易》的真義就都失傳了,盡管典籍還在。失傳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一是文字的字義都在變化,很少有人知道其最原始的字意了,除非是懂得造字的人。二是《連山易》和《歸藏易》的文字內容都過于簡略,很難懂!即使“神農氏一世”給他的后代講解過,也很難記住。所以,自神農氏一世之后,這些皇家典籍就只能靜靜地沉封在皇室里了,等待著下一個新主人的開啟。 ![]()
我也正是在把《歸藏易》都還原成甲骨文,通過解密造字法得知每一個甲骨文的原始字義之后,才解譯了《歸藏易》。 詳見我的著作《玉圭古易學》(孔夫子舊書網有售)。(玉圭學派 獨家版權 絕無雷同 侵權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