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一起探索世界運轉的規律和個人幸福的方法 ▲ 在心理學上,學齡前后是以上學年齡的6歲劃分的,但這并不只是單純的一個上學與否的經歷階段上的劃分。早在學校發明之前的歷史時期,在其他學校教育不那么普遍的人類文化中,人們就已經認識到,有些東西在孩子六七歲時就會發生變化。 在歷史上,這個年齡的孩子開始成為非正式的學徒,學習成為獵人、騎士或廚師,他們開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涯,“有了成年人般的牙齒,就要承擔起新的成年人般的責任”。 6歲之前的孩子的學習方式叫做“探索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這個時期的孩子的進化任務是盡可能廣泛地探索各種可能性,這種探索讓孩子發現關于世界如何運作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將在他們成年后支撐起他們做事情的能力。 而孩子到了6歲之后,會習得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掌握式學習”(mastery learning)。他們的進化目標是實踐和掌握自身文化中的特殊技能,尤其是社交技能。雖然他們仍在成人看護的安全范圍內,但那么目標開始變為成為真正有能力的成年人。 當然,要明確的是,我們在幼兒身上看到的那些學習方式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仍然存在。大一點的孩子和小一點的孩子一樣,都能創造和修正有關世界運作的直覺理論,熱衷于我們在嬰兒和學齡前孩子那里看到的那種探索和發現,擅長聰明的模仿和觀察學習,能理解從他人那里聽到的各種證言,從周圍的成年人那里聽到各種各樣經常相互沖突的信息,變化、混亂和玩耍會繼續幫助孩子以強健、靈活和創造性的方式學習。 這兩者的本質差別在于,學齡后的掌握式學習是關于運用已知的,學齡前的探索式學習則是關于探索新知的。在掌握式學習中,孩子學到的不是新東西,而是把已經學過的東西變成習以為常的習慣,毫不費力且快速、高效地利用自己的技能。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孩子大腦的神經連接會被廣泛地修剪消失,剩下的神經連接,尤其是經常使用的那些會越來越多地被一種叫作髓磷脂的物質覆蓋,這種物質能使它們成為更高效的導體。 小一點的孩子在完成任務時,通常會比大一點的孩子或成年人使用更多的大腦區域。他們的大腦非常靈活,容易改變,但也很嘈雜。 學齡孩子的大腦效率更高,變得更加專業化,能夠把學到的東西變成自動甚至是無意識的程序,解放了他們的專注力以及對新發現的思考。但伴隨而來的,思維也將變得更加僵化。 或許,這正是從天真好奇的孩童變為守舊無趣的大人的過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