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中國,正處于軍閥割據、戰火紛飛的動蕩時期。一場以河南為核心戰場的“中原大戰”在蔣介石與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為首的反蔣聯盟之間展開。這場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力量的較量,更是一場各方勢力圍繞利益、人心與忠誠展開的復雜博弈。其中,以孫殿英為代表的一些軍閥人物,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戰爭背后的冷酷現實。
人稱“東陵大盜”的孫殿英是個大老粗,沒上過學,但悟透了人情世故,他曾在某個場合直言不諱:“打仗,無非是想辦法把錢賺回來,再把錢撒出去。”這句話看似粗鄙,卻精準地揭示了戰爭與經濟利益之間的微妙關系。在那個軍閥混戰的時代,收買人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正如孫殿英所悟,金銀財寶與美色往往能成為左右戰局的關鍵因素。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往往蘊藏著常人看不到的商機,“中原大戰”前夕,敏銳的外國商人嗅到了商機,他們低價收購歐洲淘汰的舊軍火,漂洋過海運至中國,再高價賣給急需武器的軍閥,輕松實現暴利。然而,這些商人并未意識到,軍火交易并非軍閥混戰中最賺錢的買賣。
各路軍閥并不愚蠢,自己花高價買來的武器,如果真的在戰場上消耗掉了,還得繼續掏腰包更新裝備,與其這樣,不如拿出來做個樣子,嚇唬嚇唬對方,然后花小錢在戰場之外的地方解決矛盾。
軍閥解決矛盾的地方就在煙館和勾欄瓦舍,在煙霧繚繞的房子里,找幾個風塵女子作陪,軍官和掮客們把酒言歡,推杯換盞,只要價錢談攏了,簽字畫押,槍炮一聲不響,戰爭就分出了勝負。
在當時的中國,幾乎所有稍有名望的軍閥都是這種“討價還價”游戲的高手。蔣介石,這位曾經混跡江湖的人物,更是深諳此道。他清楚舊軍隊中每個人的需求,無論是金錢、權力還是美色,他都能準確把握,并毫不猶豫地投其所好。在“中原大戰”中,蔣介石憑借東南地區的工商業優勢,以及自身的大方出手,迅速籠絡了一大批小軍閥。他既慷慨贈予財物與美女,又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只需保證不倒向敵對陣營即可。相比之下,閻錫山與馮玉祥的陣營在財力與氣度上略遜一籌,導致他們的陣營吸引力逐漸減弱。
當然,收買人心不是說直接給人送錢,那太低級,人家拿了你的錢不假,但也不想落一個貪財好色的名聲。這時,蔣介石麾下人稱“小孟嘗”的何成浚就派上了大用場。
何成浚本是個愛國人士,早年追隨黃興、孫中山,后歸附蔣介石,因其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再加上蓄養食客,樂善好施,急人所難,頗有點古代孟嘗君的意思,于是得了一個外號“小孟嘗”,在江湖上行走,大家都要給三分薄面。
何成浚雖然是軍校畢業,軍銜是上將,但從來沒有打過仗,反而對于穿針引線、牽線搭橋的工作十分擅長。
蔣介石判斷中原大戰的西線戰場沖突不激烈,于是派何成浚過去當總指揮。蔣軍西線部隊勢力很復雜,除了蔣鼎文的第二軍是蔣軍嫡系外,其他的軍隊都是雜牌,比如第七軍楊虎城是陜軍、第九軍王金鈺是直系、第十軍徐源泉是奉系等等。
這些軍隊只是臨時掛靠在蔣軍內部,只要對面出價更高,隨時可能臨陣倒戈,叛變到對方的陣營。如何穩住本方的軍閥,同時收買對方的人馬,這是蔣介石給何成浚留下的難題。
何成浚深知游戲規則,他并未急于整訓軍隊、嚴明紀律,而是選擇以柔克剛。他派人前往武漢采購美食佳肴,租賃專列將武漢的歌妓舞女盡數接來,甚至還從云南運來大量煙土。一列列火車被改造成奢華的“軍人之家”,為本方團級以上軍官提供消遣之所,享受美食、美女與煙霧繚繞的麻將時光。
后來何成浚覺得“軍人之家”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于是給馮玉祥的西北軍發去消息:兄弟們只要不嫌棄,可以到我們的“軍人之家”來放松放松。
西北軍軍官在“軍人之家”中盡情享樂后,還會收到一份豐厚的“車馬費”。原本財力匱乏的西北軍將領在何成浚的糖衣炮彈面前,斗志消磨殆盡,戰斗力嚴重下滑。當真正的戰斗來臨,西北軍面對蔣軍的攻勢幾乎毫無還手之力。馮玉祥對此困惑不已,難以理解為何在河南并無中央軍主力的情況下,防線竟輕易被突破。
在何成浚的“溫柔攻勢”下,中原大戰的西線戰局迅速倒向蔣介石一方。馮玉祥在東線苦戰的同時,西線已全線崩潰。這場歷時七個月、投入兵力超百萬的大戰最終以蔣介石的全面勝利告終,馮玉祥被迫下野,閻錫山宣布辭職。
戰后,馮玉祥在日記中感慨:“西北軍好是好,就是見不得錢和女人。這中原大戰,拼的不是武力,而是錢和女人。”他深刻反思,這場戰爭的本質并非軍事實力的對決,而是對人心與忠誠的爭奪。
然而,蔣介石雖然贏得了戰爭,但他所依賴的手段——何成浚的鉆營與金錢、美色的收買,雖短期內見效,卻對國民黨的長遠發展造成了損害。這些缺乏革命理想指引的手段,使得國民黨內部凝聚力減弱,道德風氣下滑。甚至在“西安事變”發生時,蔣介石信賴的何成浚竟拒絕了張學良的會談請求,似乎要擺老蔣一道,而這正是老蔣過度依賴非正當手段導致部下們的離心離德。
被困西安的蔣介石或許會反思,為何在危難之際,身邊的手下不是積極尋求解救之道,而是如禿鷲般靜待他的垮臺。這背后的一切,無非是他自己一手釀成的苦果。過度依賴權謀與物質誘惑,忽視了對軍隊精神層面的塑造與革命理想的弘揚,使得國民黨逐漸偏離了正確的道路,最終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