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歷史悠久,誕生了很多名家宗師,他們成了后人學習的榜樣,若要問哪一位地位最高,影響力最大,非王羲之莫屬,“書圣”的稱號絕不是輕易就能獲得的。 王羲之精通篆、隸、楷、行、草各種字體,而且俱為當世第一,尤其在楷、行、草方面,更是有著劃時代意義,后人如果不臨摹他的法帖,幾乎就相當于“沒入門”。學界認為,王羲之的草書水平和影響力大于楷書,行書又高于草書。其筆法代表了“魏晉正統”。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它是“天下第一行書”,也是王羲之最暢快盡興的作品。但是,這件作品并不適合初學者,原因有三個:其一,此作雖然精妙但是王羲之隨意揮灑之作,用筆、結構較為自由灑脫,但深究起來處處都是“陷阱”,一些一些細微的筆法很難完全研究透徹。 其次,想把《蘭亭序》學得通透,需要有一定的功底和大量的時間,這對于初學者來說難度太大,而且“神龍本”《蘭亭序》在勾挑筆畫處理時有瑕疵,如果不能注意區分,不僅學不到最地道的羲之筆法,還容易出現用筆累贅矯飾的缺點。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蘭亭序》歷來存在真偽之辯,這篇文章和書法到底是不是羲之所寫,存在爭議,特別是近些年考古文物的出土,更證明了在他生活的年代,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楷書,更不會有這樣精妙的行書了。 所以說,唐代書法家想到了更為高明的方法,那就是集王羲之字匯編成新的作品,比如《集王羲之圣教序》《興福寺碑》等。而在唐朝還有一部集王字大作,它就是《行書道德經》。此作于唐朝末年完成并摹勒上石,可惜的是原碑已毀,拓本也一直在私人藏家手中保存。 這一藏就是1000多年,世人都認為它已經失傳了。直到清末,此作才終于現身,后輾轉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因太過金貴,直到近些年才終于公開展出,它也是既墨跡《圣教序》后又一件王羲之行書大作。這部作品相比于《圣教序》更加精妙,有兩個明顯的優點: 其一,此作篇幅更長、字數更多,5000余字保存完整且重復字非常少,幾乎囊括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字,堪稱“羲之行書大百科”。 其二,此作是集王羲之字的“大成之作”,它從羲之真跡、《圣教序》和《半截碑》中最精到的字來集成,比《蘭亭序》更可信,比《圣教序》更完備,相同字也注意區分,結構、章法排布自然,通篇氣脈貫通、一氣呵成。 唐太宗李世民稱贊王羲之的字“盡善盡美”,而這部行書《道德經》就是典型代表,筆法嚴謹豐富,用筆、結字細膩考究,蘊含著正統的魏晉筆法,是我們學習行書的不二之選。 而今,我們將王羲之《行書道德經》原作進行了超高清12色微噴復制,筆畫細節與真跡毫無差別,還特地制成一款經折裝供您選擇,非常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