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條文 《金匱要略》: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外臺秘要》: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若心下滿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也,宜半夏瀉心湯主之方。 《醫方考》: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此方主之。 《醫學心悟》:傷寒傳入三陰,而未結聚成實,醫早下之,以致胸中痞悶不舒者,為痞氣。 《醫學入門》:治心下痞滿,軟而不痛。 《奇效良方》:治心下痞滿而不痛干嘔者。 古代劑量 半夏(半升,洗) 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炙) (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煎服法 《傷寒論》: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醫學心悟》:水煎服。本方加枳實五七分為妙。 《醫學入門》: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奇效良方》: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飲食禁忌 《外臺秘要》:忌羊肉、餳、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等。 臨證加減 《溫病條辨》:陽明暑溫,脈滑數,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之。 古代劑量 半夏(一兩) 黃連(二錢) 黃芩(三錢) 枳實(二錢) 杏仁(三錢) 煎服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隨證化裁 虛者復納人參二錢,大棗三枚。 《溫病條辨》:陽明濕溫,嘔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嘔甚而痞者,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生姜主之。 古代劑量 半夏(六錢) 黃連(二錢) 黃芩(三錢) 枳實(三錢) 生姜(三錢) 煎服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虛者復納人參、大棗。 齊醫生注 本人臨證運用半夏瀉心湯,既治療過滿而不痛的痞證,也治療過疼痛劇烈、脹滿不適的胃腹痛,其運用要點為:把握寒熱錯雜之病機,只要符合寒熱錯雜的病機特點,就有使用半夏瀉心湯的機會;若從六經辨證來看的話,半夏瀉心湯為柴胡湯證誤下后的變證所設,辨病大致屬于陽明太陰合病的范疇。 注意:半夏瀉心湯要“去滓再煎”,每天要“日三服”,這是其一;其二,治療胃痛或腹痛時,大棗不能少,否則,止痛效果欠佳。如果夾有濕邪,可加蒼術或白術、茯苓,但大棗依然不可少。 另外,根據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用藥經驗,半夏瀉心湯還可以用于濕熱證,若濕邪為主,加干姜、半夏用量,減少黃連、黃芩用量,或去掉其中一味藥。若熱邪為主,加黃連、黃芩用量,減少干姜、半夏用量。若脾胃功能正常,去掉人參、大棗、甘草;若脾胃功能虛弱,則保留人參、大棗、甘草。 |
|
來自: 花無缺3myj1j3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