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柴胡湯證 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或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 治則:理氣舒郁,和胃消痞。 柴胡24 g、黃芩9 g、芍藥9 g、半夏15 g、生姜15 g、枳實15 g、大棗12枚、大黃6 g。 上藥八味,加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溫服200ml,日三服。 按語:本方為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枳實、芍藥、大黃而成。是一個和解陰陽,兼清陽明里熱的雙解方劑。劉紹武老師在此方基礎上,加黨參、甘草,取名為柴芍湯,后更名為調胃湯,主要適用于聚脈證。小柴胡湯協調整體,平復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取枳實、芍藥散加大黃以解決胃脘部的局部病證。白芍不僅有緩急平痙、止痛之功,又有養血和營之效,枳實行氣除滿,能夠增強胃腸的緊張度,以助消化,多以陳皮代之。單用芍藥,其作用重點在結腸,配伍枳實,作用就移至心下,可治心下滿痛,作用在胃脘。加用大黃,有推陳致新的功用。三藥為用,在小柴胡湯協調整體的基礎上,平痙解攣,疏通胃腸,使整體得調,胃病得治,聚脈得消。 4)柴胡桂枝干姜湯證 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 治則:理亂安心,解郁除煩。 柴胡24 g、黃芩9 g、牡蠣6 g、桂枝9 g、栝樓根12 g、干姜6 g、甘草6 g。 上藥七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澠眼200ml,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按語:本方是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半夏,加牡蠣、桂枝、栝樓根,以干姜易生姜而成。劉紹武老師以本方為基礎,加百合、烏藥、丹參、郁金、五味子等,取名為小柴胡湯加七味,后更名為調心湯,主治紊脈證。全方強心以健腦、寬胸以宣肺,疏肝以健脾,安神以止悸,達到氣血循行暢達,整個機體相互協調,心病得治。 5)柴胡桂枝湯證 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 治則:和解陰陽,調和營衛。 柴胡12 g、黃芩5 g、人參5 g、甘草3 g、半夏6 g、芍藥5 g、生姜5 g、桂枝5 g、大棗6枚。 上藥九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溫服200ml,日三服。 按語:本方是一個氣血陰陽失和的全面協調性的方劑,臨床上可廣泛使用于聚、紊脈證復合型,婦科的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癥也可使用。 6)調腸湯證 腹滿時痛而見覆脈者,常見于慢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十二指腸炎、前列腺炎等。 治則:解凝排痰。 本方為調胃湯加三核二香湯。枳核、荔枝核、川楝子、廣木香、小茴香,主治腹部怕冷,腹脹,時腹自痛的腹滿寒疝諸癥。川楝子、小茴香、川軍三藥為用,治排結合,一舉將寒濕之粘液排出體外。便出的粘液有時成條,形似爛肉,一般四十付排完,也有用一百余付才排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