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濕”,是不是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會想到脾呀?因為“脾虛生濕”嘛,但是你知道嗎?水液代謝還和腎與膀胱有關。 腎與膀胱在水液代謝中的作用 腎為水臟,膀胱為水腑,在五行同屬水。兩者密切相連,又有經絡互相絡屬,構成臟腑表里相合的關系。 ● 腎主水,一身水液代謝靠腎氣蒸化,也靠腎氣排泄至膀胱。 ● 膀胱為水液之海,全身的水液代謝之后,匯集于膀胱,由膀胱排出體外。 膀胱的氣化功能,取決于腎氣的盛衰。腎氣充足,固攝有權,則尿液能夠正常地生成,并下注于膀胱貯存之而不漏泄,膀胱開合有度,則尿液能夠正常地貯存和排泄。 陽氣有蒸騰氣化的作用,如果陽氣不足,氣化功能就會減弱,該利用的利用不到,該排泄的也排泄不掉。 所以一方面表現為小便排不出來或者小便次數多,但尿量又很少、水腫腹脹、口渴但不想喝水等癥狀,另一方面,一部分水液就蓄積在身體中,變成濕氣,并到處蔓延。 用八個字來總結,就是“陽不化氣、水濕內停”。 如果你出現了類似的癥狀,該用什么方子調理呢?今天梁醫生一次給您講清。 方劑推薦 咱們今天要講的,是“醫圣”張仲景的方子,他對于此類癥狀的治療思路是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比較有代表性的方子就是“五苓散”。本方原治外有表證,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現多用于痰飲及水濕內停。 “五苓散”解析 清代陳靈石說:“苓者,令也。化氣而行津液,號令之主也”。五苓散由五味藥組成,“令”水行,故名“五苓散”。 【藥物組成】 豬苓9g、澤瀉15g、白術9g、茯苓9g、桂枝6g。 五苓散在張仲景時代主要以散劑的形式使用,后代的醫家除了繼續使用散劑之外,逐漸偏重于湯劑,還采用了散劑煮湯的形式。 現代為了服用方便,也被制成了中成藥,如片劑、膠囊劑等等。 【組方解析】 澤瀉:甘淡,滲濕利水。 豬苓、茯苓:協助和加強利水滲濕、通利小便之功; 在以上這三味藥的共同作用下,把人體的水道打開,也就是通利膀胱,這樣身體各處泛濫的濕氣以及蓄積的水液就能通過尿液排出去。 白術:性溫而燥,可以健運脾胃,運化水濕之邪 桂枝:辛溫,可以溫陽化氣而利水,外散風寒以解表。 ※用藥注意: 濕熱者忌用。且本方不宜久服。 附:真武湯 【藥物組成】 茯苓9g、白芍9g、白術6g、生姜9g、炮附子9g。 相關方劑辨析 真武湯也可以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等癥狀,二者有何區別呢? ● 五苓散多用淡滲利濕之品,可以溫通體內陽氣,促進水液運行來祛濕。 ● 而真武湯中用到了大辛大熱的附子,附子是溫陽散寒的,能溝通行十二經,身體的任何一部分或任何一個臟腑的陽氣虛了,都可以使用附子溫補,尤其以溫心陽、腎陽效果最優。 真武湯主治的是陽虛水泛證,根源在“陽虛”,所以除了水腫、小便不利之外,還會出現一系列“寒涼”的表現。如怕冷,四肢冰涼,大便溏瀉等等。 臨床較多用于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炎、腸結核等屬脾腎陽虛,水濕內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