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道德經》注析(1-3):何為“道”

     奇花一朵朵 2024-05-01 發布于陜西

      

    關于版本

    《道德經》又稱《老子》,世間流傳81章,前37章是道經,后44章是德經,版本據統計超過100種,流傳比較廣是西漢河上公版本和三國時期曹魏國的王弼版本。

    在原文上都有些文字和斷句區別。

    西漢河上公版本主要是從修身修道的角度去解讀,王弼版本則是探究哲學和玄學理解。

    馬王堆西漢墓出土帛書《道德經》甲乙本,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不分章節,文字與現在流傳版本差異較大,個別句子次序也有不同,比如流傳版本中的“國”字,在帛書版本中是“邦”,推斷西漢以來為了避諱劉邦,所以將“邦”改為“國”字,且甲乙本對比也是有文字區別,說明在西漢之前已傳抄不同版本。

    由于帛書甲乙本都有殘缺,因此通常都以甲本為主,乙本為補。

    即,河上公本、王弼注本、帛書甲乙本

      


    第1


    【河上公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注:邊界、邊際)。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王弼注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注:邊界、邊際)。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元,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甲本】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嗷()。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妙)之門。

    【乙本】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嗷()。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妙)之門。


    【注釋】

    ①恒:傳世本為“常”,是為了避漢文帝劉恒的諱。此處恒應理解為恒常不變的,固定的。

    ②異名同謂:傳世版是“同謂之玄”?!爸^”本義是“告訴、講訴”,“異名同謂”是指名稱不一樣,可講述(呈現)的道理是一樣的,表示“兩者”都遵循同一個原理在運作。而在傳世版中,這個原理被忽略,直接把“兩者”變成了“玄”,把道學變成了玄學。從此,“道”被蒙上一層無法揭開的面紗,變得可望而不可即,愈發與大眾遠離,成了遁世無用之學。


    【譯文(甲本為準,乙本參照)

    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物的根源。所以,常從“無”中觀察天地的奧妙;常從“有”中尋找萬物的蹤跡。有和無,只不過是同一來源的不同名稱罷了。有和無都是幽昧深遠的,它們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解析】

    這是《道德經》的第一章。本章開篇名義:“道可道,非常道?!背醪浇沂玖恕暗馈钡恼嬲齼群?/span>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

    老子是第一個把道作為一種哲學范疇提出和加以闡釋、論證的思想家。道作為老子哲學的核心,貫穿其思想體系始終。

    關于對老子道的認識和詮釋,歷來眾說紛紜。

    有認為,道是精神性的本體,是脫離物質實體而獨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張老子的道論是客觀唯心主義。有則認為,道是宇宙處在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主張老子的道論是唯物主義。

    一般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萬物運行的規律。陳鼓應在其《老子譯注及評介》一書中引用楊興順的觀點,將道的基本特點歸結為:

    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則,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

    二、道永遠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質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是無限的。三、道是萬物的本質,它通過自己的屬性(德)而顯現。沒有萬物,道就不存在。

    四、作為本質來說,道是世界的物質基礎“氣”及其變化的自然法則的統一。

    五、道是物質世界中不可破滅的必然性,萬物都從屬于道的法則。道摧毀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

    六、道的基本法則是:萬物與一切現象,處于經常的運動與變化中,在變化的過程中,萬物與一切現象都轉化為自身的對立物。

    七、萬物與一切現象,都處于相互聯系的狀態中,這種聯系通過統一的道而完成。八、道是我們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邏輯思維中,它是可以認識的。由是觀之,道在天地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當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萬事萬物中發揮著自身的作用,貫穿萬物的生成、生長、發展、消亡的始終,作為一種自然規律客觀地存在著。

    一提起道,我們不免會在頭腦中想象它的模樣,然而我們的想象往往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觀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它是客觀存在,但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正所謂“大道無形”。

    我們憑主觀想象臆造出的道的樣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稱為名?!懊边@個概念也是不能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形容的,語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語言文字來描述道,只能與道背道而馳。既不能用語言又不能用文字來描述道,那如何才能認識道呢?鑒于語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有通過抽象的概念,即“無”和“有”這兩個名來一窺道的真正面目。

    所謂無,是指天地生成以前的混沌狀態,說明天地是從無中生出來的。所謂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種正在孕育萬物的狀態,是萬物的生母,即萬物是從有中孕育生產出來的。

    所以我們可以將道理解為一種無的狀態,一種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無,卻可以生出天地萬物。正因如此,我們可以采取無的態度去體認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無,我們要想體認大道,就必須拋卻所有的雜念,將自己回復到毫無思想意識的嬰兒時期,達到一種完全虛無的境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悟到道的奧妙和玄機。無和有是我們必須把握的兩個概念,它們是打開“眾妙之門”的鑰匙,只有通過它們,我們才能領悟道的實質。

    所謂“常無”,就是一種永恒的無,或叫“大無”;與此相對應,“常有”就是一種永恒的有,也叫“大有”。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忘卻自我一切的常無,體悟到天地初生時的“妙”;通過這種包容萬物的常有,觀察到萬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漢字的組字法,可以拆分為“少”和“女”,少女不但處于妙齡,而且是純真、純潔的象征,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解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義為邊界。這里引申為開端、端倪的意思。在這里,不論是常無還是常有,都只是對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狀態的描述,還停留在概念這一層面上,都是名。常無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們都是由大道生出來的,都是對大道的發展和變化,統稱為“玄”。玄意為深奧而不可理解、不可測知。“大道無形”,變化多端,變化來變化去,就構成了天地萬物的“眾妙”,即老子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回過頭來看原文,我們不難發現,文中著重講了這樣幾個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無和有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這些概念統稱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話“名可名,非常名”來說,這些概念并沒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內涵,這是因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語和文字都無法揭示出道的真義。我們學習和研究這些概念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們可以作為理解道的橋梁。


      



     王弼《道德經注》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可以言說、可以區分、可以命名的道與名,是針對于具體事物、具有具體形態的,不是抽象、永恒、普遍的。所以真正的大道是不可言說、不可命名的。所有的事物都來源于無,所以沒有形象存在也就無法給任何東西命名的時候,是萬物的初始階段。等到事物有了形象、有了 名稱,就生長、發育、自立、成熟,所以說名稱是萬物之母。道以無形無名的狀態開始分化出萬物。萬物自出現到完成都不知道它為什么會這樣,所以說道是極黑的黑,深遠而不可見。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無而后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后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妙,就是事物最微小的單位。萬物都是由這些極微小的東西構成的,要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所以沒有欲望、沒有雜念就能觀察到構成物體的微小物質。徼,是事物的歸屬和終點。凡是存在物具備了被使用的物質基礎的,必須由一種非存在物使它與其他事物發生關系從而產生作用。欲望只有適于道才能得到滿足,或者可以說欲就是道實現自我的一種形式、趨勢。所以常有欲望,可以以它來觀察事物發展終末的形態。

    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默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謂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這里所指的兩者,是“始”和“母”。同出于哪里呢?同出自于玄。名字不同,因為它們的表現形態不一樣。在開頭叫做“始”,在終末叫做“母”。玄,是形容看不見、也聽不到的,沒有實體存在,不能夠被人們覺察的事物,是“始”和“母”共同的本源。因為玄的這種性質,所以我們無法感知也就無法命名,所以不能管它們都叫做玄,而這里老子說都叫做玄,是因為無法感知才姑且這樣命名的。因為無法感知而都叫做玄,所以就不能說它們是性質完全相同的玄。如果說它們都是一種玄,就與它們無法感知的性質相矛盾,就錯得離譜了。所以說玄之又玄。所有的構成事物的微小物質都是從玄而來,所以說玄是眾妙之門。


    蘇轍《老子解》

    莫非道也,而可道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后可常耳。

    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為義,而禮不可以為智,可道之不可常也。惟不可道,然后在仁為仁,在義為義,禮、智亦然。彼皆不常,而道常不變,不可道之能常如此。道不可道,而況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則圓、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
    可以言說而無法概括全面的不是道,只有無法言說的,才具備抽象、普遍、本質的性質。現在我們說的仁、義、禮、智,就是大道里面可以拿來講明白的一小部分。但是仁和義不同,禮和智也不同,仁或義它們個別的道是不能說明其他事物的,所以不是抽象、普遍、本質的大道。大道無法言說,它體現在仁中就是仁,體現在義中就是義,禮和智也是這樣。像仁、義、禮、智這些都是具體的、表面的概念,而道是永恒不變的,道無法被言說、無法被辨識也無法被影響,所以保持了永恒不變的狀態。道是不可言說的,當然更不可能給它定下名字了。有名字的都是可以言說的具體事物。區別于他物的名字既然有了,那么它圓、方、曲、直的特性也就與其他事物有區別,當然就是具體、個別的了。


    自其無名,形而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矣;自其有名,播而為萬物,萬物育而名不可勝載矣。故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用也。圣人體道以為天下用,入于眾有而常無,將以觀其妙也;體其至無而常有,將以觀其徼也。若夫行于徼而不知其妙,則粗而不神;留于妙而不知其徼,則精而不變矣。
    自從無名的混沌有了形態而成為天地,天地就各就其位,開始具備了可以被命名的性質。自從天地有了名字,它們分化為萬物,萬物發展變化,名字數不勝數,無法全部記下來。無名的是道的本體,有名的是道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圣人自身與大道相合而為天下發揮作用、影響,在眾多的人與物中而忽視自己,體察構成事物的微小物質的變化;了解了沒有形態的道卻仍然關注著具體的事物,是來觀察它們之間的界限、區別。如果只知區別而不了解普遍存在于萬物之中的無形的規律、精微,則粗陋而不透徹;停留在精微物質的識見而不知道具體事物之間的界限,是雖精深而不知變通。

    以形而言,有、無信兩矣,安知無運而為有,有復而為無,未嘗不一哉。其名雖異,其本則一,知本之一也,則玄矣。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言玄則至矣,然猶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眾妙之所從出也。

    以形態來看,有與無確實不同,人們哪里知道無運化而成為有,有變化而成為無,它們何嘗不是統一的呢?它們的名字雖然不同,但本質卻是相同的,知道它們的本質是同一的,思想就如同深黑色一樣深不可測了。凡是遙遠深邃而見不到頭的,它的顏色必然是深黑的,所以老子常用玄來比喻極致。說玄就足夠了,但是玄還有它內在的一面?!靶中本屯耆?,不能再增加了,構成萬物的精微物質就是從這里來的。

    【經典解讀】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范疇——“道”。

    道到底是什么,其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古今中外學者對其爭論不休,意見紛呈。有人說老子講的道是基于世間萬物運行之理而提出,是以物為基礎的唯物主義;有人則說老子的道是虛無縹緲,脫離現實的唯心主義,是他所認為存在于物質之上的超越萬物的本源。

    與老子年代相距不遠的韓非子在《解老》中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他將道與物區分為兩種不同的存在,即“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蓖瑫r,萬物還須遵循道,這是“之所然”的含義,這表明了道的二元屬性,它不是像宗教哲學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哲學那樣以一種存在掩蓋另一種存在,也不是將兩種存在的關系顛倒或模糊,而是清清楚楚地說明兩種存在,一種是物,另一種是道,道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它是一種超越普通存在的存在。

    可以說這種說法與《易經》的“一陰一陽謂之道”相合。在《易經》之中,陰陽既是構成天地間萬物的本源,又是世間萬物運行的終極規律。陰陽交合而生萬物,萬物的生老病死、興衰存亡又無不遵循著陰陽消長的大道。

    《淮南子》中說:“……道之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揭灾?,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歷以之行,麟以之游,鳳以之翔?!备敲鞔_地提出了道為萬物之本,道為萬事之律,它變化無窮,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是兩千年來中國傳統哲學、傳統文化的重要源泉。

    當今社會,有很多人習慣了大都市的生活,燈火酒綠,車水馬龍,山珍海味,歌舞嘈雜,然而在這繁華與光彩之下,難以掩飾的是人類心靈上巨大的空虛,和精神上的壓抑與窘迫。那種出于生物本性的對于天地自然、萬物規律的思考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說就論述了文明給人類帶來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精神帶來了極為沉重的壓抑,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面對這些壓力和精神、心靈上的迷茫,更多的人開始研究博大宏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經》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智慧源泉之一。人們相信老子所言的“道”,能指引迷茫的人找到歸途,能引導狂躁的心靈恢復平靜,能讓失落的人重新燃起希望。


    【哲理引申】

    物生道,還是道生物,這個問題又回到唯物與唯心的爭論之上,很難說得明白。但世間萬物并非混亂無章的,它們都遵從著一定的規律,這是肯定的。所以說:萬物皆有其道,天地有道,故能長存;日月有道,故能常升;君子有道,故能周行天下而不困。

    對于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來說,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有道”的。從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無不遵守著各種規律,道德法律、規章制度乃至人內心的各種原則、底線都規定了我們如何行事,如何做人。人類在長期的文明積淀之中總結、創造出了這些“人生之道”,也必須時時刻刻遵循著它們,沒有這些社會就會變得混亂,組織就會陷入癱瘓,個人也會迷失、不知所從。古今中外的圣哲賢人們提出了很多治國之道、齊家之道、修身之道,指導著人類在茫茫歷史之中不斷前進。

    春秋時楚國的令尹子文就是一個在行動中堅持大道的人。他家中有個觸犯法律的人,廷理把他抓了起來,但聽說是令尹的家人就放了,子文找來廷理責備說:“設立廷理就是要管犯王令國法的人,那些正直的人持掌法律,柔和卻不屈服,剛烈卻不折服,現在違背法律而把犯人放掉,這是作為法官卻不公正,心中懷有私念,這不是說明我有結黨的意思嗎,你怎么能夠違背法律呢?我掌握如此高的職位,是給官員和百姓做表率的,官員和百姓們有的人有怨言,我也不能免于法律,現在我的家人犯法,你因為我的緣故而放了他,那我的不公正在國家就彰顯了。我掌握一個國家的命運卻讓別人聽到我有私心,這就違背了我所堅持的道義,不如死了。”于是他將其家人交給廷理,說:“不給他判罪,我就死。

    ”廷理不得已判了那個人的罪。楚王聽說了,來不及穿上鞋就跑去子文家中,說:“我年紀小,執法官員安排錯了人,讓你委屈了?!币虼肆T黜了廷理,而且抬高子文的地位,讓他管理內政。國家的老百姓聽說了之后,說:“令尹這樣公正,我們這些人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

    ”行為源于意識,意識源于信仰。你心中堅守什么樣的大道,決定了你將會做什么樣的事情,也決定了你將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正確的“道”鑄就偉大的人格,錯誤的“道”則導致錯誤的人生追求。信仰和堅持
    中華古今美德,吸取中華民族各個時期的偉大智慧成果,戰勝偏執和無知,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斷奮斗,這也許是《道德經》能提供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了。



      


    第2章 功成弗居

    【河上公本】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知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王弼注本】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甲本】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乙本】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釋】

    ①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帛書乙本和傳世版是“知美之為美”。并認為老子想要表達的是“知道美為什么是美”,所以才進行了修改,加上一個“之”字。然而對于主語后加“之”的運用,全文比比皆是,本章就有不少,不至于單獨在此句遺脫;而且“知美之為美”言語累贅,也不符合通篇行文風格。如果這里要表達的是知道美的概念從而有了惡的概念,那么“天下皆知”就明顯多余。所以綜合來看,“知美、為美”應當是兩個動作,講的是老子所處時代的社會普遍現象,而并非是“美”的概念?!爸?,本義是談論和傳授經驗,使他人知道;“知美”,指把某種標準定義成美。“為”,做、從事,“為美”,指為了美而做變美的事。

    ②有,無之相生.......后之相隨:這一段如何斷句,如何理解,參考德經中“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薄昂媳е荆诤聊?;九層之臺,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前后語義一致,所以應該是,有,是從無中生出來的.......;傳世版中“有無相生”顯然語義與通篇文意對不上。


    【譯文(甲本為準,乙本參照)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出來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有”和“無”互相對立而產生,困難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長和短互相比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對照才有分別,音和聲由于對立才顯得和諧動聽,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順序,這是永遠如此的。因此,有道的人用“無為”的法則來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已有;撫育萬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勛而不自我夸耀。正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


    【解析】

    知美、為美,老子認為這是病態的,就像現在以瘦為美,十個人就有九個喊著減肥,恰恰印證了老子是多么智慧啊!人們給善立了標準,都知道什么是善,從側面證實了當下“不善”已經太多太久了。當然“善行”是好的,我們應該為善,只是這個善到底該怎么定義才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本人不信任何宗教,見過多次三跪九叩上山的,我只是默默把道路兩旁垃圾撿干凈了,那些垃圾跟虔誠的善景實在不搭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我們所看到的高大上都是由細微累積起來的,所以我們或許不該去定義何為美丑何為善惡,遵循天道而不人為地去改變它就可以了。


    【導讀】

    老子通過美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高與下、長與短等事物表象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關系,說明世間萬物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規律,確立了對立統一的永恒普遍法則。然后,在這種辯證觀點的基礎之上,又提出了圣人處世、治世的無為之道。

    【解析】

    本章主旨講的是“道”的內涵。
     
    天下萬物,在表象上都可以分為真善美和假惡丑兩個對立的方面。美的可以造成惡的結果,善的可以造成不善的影響,任何美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著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也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美轉化為不美,善轉化為不善,乃是大道運行之必然,亦是事物發展之規律。若把美的事物當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視為絕對的善,那必然會事與愿違,終究會導致不善的結果的出現。
     
    老子說明事物相互依存及變化發展的規律,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行為準則,即“無為”、“不言”、“弗始”、“弗有”、“弗恃”、“弗居”等。這些準則在老子道論中是深得于“玄德”的體現,也是老子道論的基本行為主張。
     
    當然,人類作為宇宙中的一個小分子,和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樣,都是由肉眼看不見的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等基本元素轉化或組合而來的,所以人和其他事物是同源的,沒有本質上的不同,都是由大道衍生出來的,所以也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和變化中,而且和其他物體同樣可以相互依賴、互相轉化。
     
    人類從生命一開始,到最終走向墳墓,從來沒有終止過變化。在此過程中生過病,犯過錯,當然也享受過成功的樂趣,體驗過失敗的沮喪,也因而知道了什么叫對錯、什么叫榮辱??稍谶@布滿荊棘和矛盾的人生道路上,無論是享受幸福和喜悅,還是體驗迷茫和無奈,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既然這樣,那又何必給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惱?所以,面對榮辱、得失、成敗、哀樂、愛怨,為何不能泰然處之?其實,矛盾的產生是因為人人們的頭腦中有了知識的概念。矛盾導致兩個方面的結果,一是好的結果,一是壞的結果,可人們總是喜歡接受好的結果而難以接受壞的結果,缺少應有的從容和淡定,因而滋生痛苦迷茫,或是悲痛欲絕。
     
    大道無言,大道無際,它孕育了天地萬物,并使天地萬物感受到了她的存在和巨大威力,但人人們始終無法對其進行準確的描述,任何概念和范疇都是牽強的,都沒有恰當的概括出大道的真義,正是因為這種不準確、不完全、不真實的概念直接影響了人們對大道的領悟,所以也就無法真正融入大道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境界中去。而圣人明白大道的絕對性和它的真實內涵,他們能拋棄和超越人類的自私和貪婪,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來對待人和事,這種無所作為的處世哲學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真正的、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對人類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他們能真正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為一體,順應自然和各種變化,也就無所謂“得到”和“失去”,因而也就沒有憂愁和煩惱了,這也是智者和凡人的區別。

    王弼《道德經注》

    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而偏舉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名數也。自然已足,為則敗也。智慧自備,為則偽也。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美的事物,是人心所趨向、喜歡的;惡的事物,是人心所遠離、討厭的。美好和邪惡就像喜怒一樣,善和不善就像是非一樣,都是同一事物的兩面。喜怒有著相同的根源,是非來自同門,所以不能偏向哪一個。“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等六者,都是自然如此的,不能偏愛、執著其中任何一個側面。事物自然地生發就已足夠,人妄加干預就會失敗。智慧自然地存在于我們心中,虛妄的動機和作為不是真正的智慧。根據事物的本身特點去利用它,自然能獲得成功,并非自我的作為產生的結果,所以也不以功臣自居。如果硬把功勞放在自己頭上,那么成功就不能維持太久。


     蘇轍《老子解》

    天下以形名言美惡,其所謂美且善者,豈真美且善哉?彼不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聲音、前后之相生、相奪,皆非其正也。方且自以為長,而有長于我者臨之,斯則短矣;方且自以為前,而有前于我者先之,斯則后矣。茍從其所美而信之,則失之遠矣。當事而為,無為之之心;當教而言,無言之之意。夫是以出于長短之度,離于先后之數,非美非惡、非善非不善,而天下何足以知之?
    天下以事物的形態和名稱來區分善惡,所謂的美而善的東西,真的是美而善的嗎?人們不知道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是依靠對方的存在而存在的,是在相互比較中顯現的,兩者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說是正確的、無所偏倚的。比如自以為自己長,而與比我長的相比,我就是短的了;如果自以為自己在前面,而與比我靠前的相比,我就是靠后的了。只看到事物美的方面就說它美,那差得遠呢。處理事情,不要有以自己的意愿改變它的心思;教導別人,不要有以言語妄加指導的想法。如果有人能超脫于長短、先后的計較,做到不善不惡的
    中庸,天下還有什么值得他掛慮的呢?

    萬物為我作而我無所辭,我生之為之,而未嘗有、未嘗恃,至于成功亦未嘗以自居也。此即無為、不言之報。圣人且不知其美且善也,豈復有惡與不善繼之哉?圣人居于貧賤,而無貧賤之憂;居于富貴,而無富貴之累。此所謂不居也。我且不居,彼尚何從去哉?此則居之至也。
    萬物以自身的發展變化為我服務,而我不妄加辭令,我創造、作為,但不據為己有,不以此凌駕于他人之上。取得了成功也不以功臣的地位自居,這就是無為、不言的回報。圣人不知道美和善,哪里還有惡和不善與之相對呢?圣人處于貧賤的地位而不為貧賤憂慮,處于富貴的地位而不為富貴牽累。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不以自己所處的環境將自己定位。我尚且沒有處所,別人能把我往哪里驅趕呢?這是居處的完美狀態。


    【經典解讀】

    老子對美惡、善不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先后等的論述,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系統而深刻地揭露事物之間對立統一規律的文辭,這也是老子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老子以矛盾法則為基礎,深刻地指出了,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結、互相轉化。這種相互之間的變化是自然萬物的根本性質。

    本章,老子首先提出一種對立統一的世界觀,然后在其基礎之上探索“圣人”治國處事的方式,即“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過順應天地大道,世間最根本的那些自然規律而達到一種內與外,大與小,個人與集體的和諧。很多朝代,尤其是戰亂剛剛結束之后,社會復蘇的時候,老子的思想對于治國、治家來說就極為重要。比如漢初實行黃老思想,提倡無為而治,使國家在秦末的戰亂廢墟上逐漸恢復過來,實現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提出的無為而治的方法論并非是毫無作為,相反它是大有作為,在遵守事物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在掌握主次矛盾的基礎上的作為。無為是指不違反世間大道,不肆意妄為,不對事物的正常發展橫加干涉。比之于漢初,就可見無為而治并非不治,有國,有吏,有法,但國策寬松,法律溫和,官吏治民能順應民意,勞役稅收皆能體諒民力,合符節氣,故能“無為為之而合于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淮南子·原道訓》)。

    老子所提出的一系列辯證統一的對立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亦隨處可見,善惡、是非、強弱、禍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生真諦。在生活中只有知道這些,才能從黑暗中發現光明,從困境中找到希望,茫茫亂世中堅守一方清凈;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做到不斷進取,居安思危,正確地思考所遇到事情的是非善惡;只有清晰地認識到這些才能透過事物的表象,去觀察它們的本質,尋找隱藏在表象內部的真實,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縱觀萬物。

    【哲理引申】

    “道”貫穿于天地萬物之間,盛衰存亡,生死病老無不依道而行。春耕夏鋤,秋收冬藏,是農民種地應該遵從的規律,晚種或是早收都必將違反植物生長之道,使生產受損?!稗朊缰L”便是最好的例子,將麥苗硬生生地拔出來,不僅不會讓它生長更快,還會導致枯萎。小到教育兒童,大到國家的治理、社會的改革無不如此。

    秦朝末年各路諸侯相互征戰,中華大地一片荒蕪,劉邦擊敗項羽稱帝后又先后進行多次剿滅異姓諸侯王的戰爭,最后雖然統一天下,但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民眾,到處都是一片頹廢景象。又經諸呂之亂,到漢文帝劉恒登基時,國庫空虛,民力凋零,社會陷入了停滯之中。

    漢文帝清晰地看到了國家、社會破敗蕭條的狀態。他并沒有立刻采取嚴厲的法治政策,而是采用了無為而治的方針。首先,實行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進一步降低田租的稅率,按“三十稅一”征稅。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田賦稅率最低的時期,而且以后長期未變。其次,鼓勵生產、發展經濟,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勸課農桑,鼓勵人民開荒,開放山川澤林,任人們進入開墾。再次,提倡節儉,禁止浪費。漢文帝在位期間,官室苑囿,車騎服御,都無增加。他曾經想做一個露臺,預算報上來,需要百金,他便放棄了這一想法。他說:“百金相當中產人家十家的財產總和了,我繼承先帝的宮室,還常覺得羞恥,怎么能花百金建露臺?!睘榱藴p免人民稅賦,他還減少自己的開支,裁減侍衛人馬。最后,實行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在國體上實行了郡國并行制。允許地方因地制宜地實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齊國工商業發達,又有漁鹽之利,便不征農業稅。吳國則有銅山、海鹽能獲巨利,故無賦稅。

    漢景帝時繼承了文帝的治國思想,他重用晁錯,提高糧食價格,促進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漢景帝還下詔不接受地方貢獻的錦繡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員購買黃金珠玉,否則以盜竊論罪。

    文景二帝還抑制豪強,廢除嚴厲的刑罰,實施更加人性化的法律制度。經兩代的休養生息,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得多。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錢至數十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于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大倉里的糧食由于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糧倉有余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


      


    第3章 圣人之治

    【河上公本】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王弼注本】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甲本】

    不上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乙本】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注釋】

    不上賢:傳世版為“不尚賢”,“上”和“尚”在古代通用,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尚是推崇之意,上則是在之上、拔高之意。


    【譯文(甲本為準,乙本參照)

    不推崇賢能之才,使人民不爭名奪位;不以奇珍異寶為貴重之物,使人民不做偷盜的壞事;不炫耀可貪的事物,使人民不產生邪惡、動亂的念頭。因此,有道的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要凈化人民的心靈,滿足人民的溫飽,減損人民爭名奪利的心志,強健人民的體魄。要常使人民沒有偽詐的心志,沒有爭名奪利的欲念。使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肆意妄為。以無為的態度去處理政事,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導讀】

    春秋時代的大動亂、大變革中老子深刻地認識到,盲目尚賢的危害,他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他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


    【解析】

    本章是老子對無為而治觀點的具體論述與見解。
     
    老子鮮明的提出圣人之治在于無為的觀點。只要心里沒有貪念,就不會有不滿及爭奪之心,從而使自己達到一種純樸自然的狀態。要使社會物質條件豐富,民眾就不會為溫飽而起紛爭,生活安逸自在,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民眾為了能使這種美好生活永遠延續,就會自覺地維護這種和諧共處的狀態。即便有一些自認為是的人想改變這種生活,民眾也不會同意,從而使有智巧的人也不敢有所作為。
     

    老子還說,不要使民眾產生志向,但是要使民眾的體格強健起來,有了強健的身體,就不會有痛苦產生;不崇尚賢者,就不會產生志向,志向是人心滋生貪欲的前因,如果內心存有志向,人們就會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而不擇手段,這是惡行發生的一個前提。不以難得的貨物為尊貴,那么民眾就不會為了得到這些難以得到的東西而產生偷盜之心。老子還特別提到,作為最高統治者,首先不要存有欲望,而應與民眾一樣達到無知無欲的境界,因為民眾是以圣人為榜樣的,圣人如果有欲望表現出來,民眾就會覺得不知所措而出現混亂。最后,老子說,能做到這些,就是無為而治,就沒有不能治理好的地方了。

    王弼《道德經注》

    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骨無知以干,志生事以亂。

    賢,就是有能力。尚,是以美好的名節嘉獎的意思。貴,是形容興隆。如果能做到人才能否任用一律依據才能,有沒有嘉獎又能如何?如果能做到器物能否使用一律依據功能,貴重價格高又能怎樣?崇尚賢能、顯要名節,榮耀大過了作為,需要經常拿兩者相比較才能使獲得的榮耀和做出的貢獻相匹配。貴重的物品大家都愿意使用,貪婪的人拼命追逐,就好像進了門又想進箱子那樣地渴求,連生命都在所不惜地搶奪。所以見不到可以引起欲望的東西,也就沒有什么使心迷亂的。要讓百姓心中懷有智慧而腹中懷有食物,心中虛無才有智慧,腹飽才能沒有迫切的欲求而不去用智謀手段謀求溫飽。骨骼因為什么都不知道才能堅強地支撐整個身體,虛妄的想法和動機則惹是生非而引起混亂。


    蘇轍《老子解》

    尚賢,則民恥于不若而至于爭;貴難得之貨,則民病于無有而至于盜;見可欲,則民患于不得而至于亂。雖然,天下知三者之為患,而欲舉而廢之,則惑矣。圣人不然,未嘗不用賢也,獨不尚之耳;未嘗棄難得之貨也,獨不貴之耳;未嘗去可欲也,獨不見之耳。夫是以賢者 用而民不爭,難得之貨、可欲之事畢效于前,而盜賊禍亂不起。是不亦虛其心而不害腹之實,弱其志而不害骨之強也哉!

    崇尚賢能,則人們恥于比不上別人而相爭;珍視難以得到的器物,則人們不愿意別人有而自己沒有,所以不擇手段地謀取;見到能引起欲望的東西,則人們怕自己得不到而產生混亂。雖然這樣,天下都知道這三樣能引起災禍,想廢除拋棄它們,這樣就糊涂了。圣人不是這樣,不是不用賢人,只不過不崇尚,不以賢人為榜樣罷了;不放棄難得的器物,只不過是不那樣珍視,不讓人們覺得它是寶貝;不丟棄可以引起欲望的東西,只不過不讓人們注意到而產生欲望。所以啟用賢者而人們不相爭,難得的器物、可以引起欲望的東西都放在前面而盜賊禍亂不興起。這不也就像心靈空虛而不影響生活的溫飽,意志薄弱而不影響骨骼的強壯嗎?

    今將舉賢而尚之,寶貨而貴之,??捎允局?,則是心與腹皆實也;若舉而廢之,則是志與骨皆弱也。心與腹皆實則民爭,志與骨皆弱則無以立矣。不以三者眩之,則民不知所慕,淡然無欲。雖有智者,無所用巧矣。因三者之自然,而不尚、不貴、不見,所謂為無為也。

    現在崇尚賢者、珍視寶物、展示可以引起欲望的東西,就是精神和物質生活都充實了;如果把這些都拋棄,那就是靈魂和肉體都虛弱了。精神和物質生活都充實,人們就會相爭;靈魂和肉體生活都虛弱,人們就無法維持生存了。不展示上面三種東西讓人們眼睛迷亂,人們就無所傾慕、偏愛,而恬淡沒有欲望。雖然有聰明機巧的人,也無處施用他的智巧了。讓上面三種東西的自然地按規律發展,而不人為地崇尚、珍視、展現,就做到了無為。

    【經典解讀】

    上一章,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這里又繼續深化,指出如何才能達到無為而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有人認為這是老子平均思想的體現,但也有人認為這是老子“愚民”的思想。我們在研究時依然應該用到辯證法的思想,既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也要聯系老子所處的時代特征、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看到它的進步意義。

    春秋戰國之世,諸侯紛爭,國家兼并,百姓生靈徐炭者不計其數。各大國為了相互爭霸,變法制、擴兵備、訪賢才。尊賢尚才成為一時風氣,許多學者也紛紛提出尚賢、尚才的主張。然而,當時很多所謂的賢才并非真正的治世之才,他們投靠一些野心家,爭權奪位、搶占錢財、大國爭霸、小國興兵、士人奔走游說、挑動千戈,使天下更加混亂、道德更加頹廢。于是老子才提出了“不尚賢”的主張。

    這和其他學派的學者觀點截然不同??鬃拥膶W說極力崇尚賢者,教導弟子們要做“君子儒”,要“里仁為美”,之后的孟子、荀子等無不提倡尚賢,要求“居必擇鄉,游必就士”。墨家更是將“尚賢”作為理想,希望把賢人政治推廣到全國,讓賢能之人做上級正首,做下級的楷模,從而達到社會穩步發展的目的。法家雖然韓非說過“賢智不足慕”的話,但其思想、政策還是重視賢人的,李斯的《諫逐客書》更是明確地喊出了賢才對于國家的重要。

    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無知無欲是很難接受的,信息的專制、消息的封鎖都是一種退步的表現。但在兩千年前,戰火頻仍、民不聊生的時代,無知無欲、與世無爭的生活確是很多民眾可望而不可求的夢想。《列子,黃帝》篇就提出了一個理想中的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拿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距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摘無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云霧不碳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可見當時的人認為痛苦來源于“知”,若能無知,則可無天傷、無愛憎、無畏忌。《莊子》也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span>

    老子及其思想繼承者們相信,“知”是人類痛苦、廝殺之源頭?!盁o知”使百姓們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規律,就做到了無為而治。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知無欲的自然本性,以天地大道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的觀點雖然在當代顯得過時了,但并非完全錯誤,正如前面所言,世間萬物、天地大道都在不斷地進化和發展之中,我們也不應該以固定不變的觀點去解讀老子的學說,而要對它進行更深的發揚和繁衍。比如“尚賢”要尚什么賢,如何尚賢,什么“欲”該有,什么“欲”該無。很多青少年盲目追星,致使現在的新聞媒體上到處都是明星大腕的八卦新聞,很多“粉絲”、“影迷”因為追星而耽誤了學業,甚至做出了很多令人難以想象的事情,這種社會上對歌星、影星的過分熱捧難道不該進行深入反思嗎?這樣的“尚賢”是不是不如“不尚賢”呢?同樣我國作為世界奢侈品消費最重要的市場,大城市的步行街上隨處可見豪華的奢侈品店,很多名包、名表的價格超過普通家庭多年的收入。這種對名車、名包、名表、名手機盲目追求的欲望豈不是一種病態。此時,在一定程度上提倡老子“無欲”的思想不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哲理引申】

    統治者是人民的榜樣,他的所作所為都會影響到人民的處世方式。統治者如果不喜好稀缺難得的財貨,不炫耀引起人民欲望的事物,人民就會安分守己,各操其業;反之,如果統治者驕奢貪婪,到處搜刮珍寶,竭盡嗜欲,其統治之下的人民也會變得心神迷亂,爭財奪利。所以,歷史上有道的統治者無不生活簡樸,以淡泊無欲的心態治理人民;賢能的大巨,也都知道勸諫君主遠離奢侈、欲望,以天下百姓為本。

    奢侈、貪婪是人最大的錯誤之一,雖然他擁有整個天下,一旦被欲望所支配,生活奢侈起來,天下都將不堪重負,最終他將失去一切。商紂王初始繼位的時候,并沒有那么昏庸無道,歷史上記載他是個很有才的人,思維敏捷,善于奔跑,力氣大得可以徒手搏擊野獸。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父親才將帝位傳給了他,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樣一個聰慧有才的君主,一定會為股商帶來復興。然而,紂最終卻成為了歷史上暴君的典型,成為了殷商自己的滅亡者。

    商紂王的禍患,要從一雙筷子說起一一一雙象牙做的筷子。紂王開始生活并沒有那么奢侈,平時用度都遵照著先王的舊例。但一次,外邦使臣覲見,進獻了一雙精美的象牙筷子。紂王對這雙筷子十分喜歡,每餐都要使用,還在朝堂之上拿出來給大臣們看。他的這一行為,被大臣箕子看到了,箕子立刻憂愁哀嘆起來。同列的大臣不知緣故,便問箕子:“您為何看到了君王的象牙筷子便哀嘆呢?我們國家雖然不大,但區區一雙象牙筷子有什么可值得珍惜的?”箕子感慨道:“我并不是為了一雙象牙筷子而心痛,我所心痛的是大王將要變壞了,這雙筷子只是一個開端而已。”別人不能理解,箕子繼續說道:“你們沒看到大王拿著筷子那副驕傲自得的樣子嗎?這表明他已經放棄了先王簡樸的生活傳統,開始走向奢侈荒淫。他得到了那樣的一雙筷子,自然不會把它放在土制的碗盤之上,一定要有美玉雕刻的餐具才配得上它;有了美玉雕成的餐具,難道還會裝清淡平常的食物嗎?一定要裝著野獸的心肝、奇鳥的肉髓才可以。有了這些以后,他肯定還不會滿意,一定要穿精美華貴、纏金佩玉的衣服;一定要住雕欄玉柱、重樓疊閣的宮殿...這樣必然要剝掠百姓、征發他們服徭役,長久下去百姓不堪重負,就會不滿,怨恨他,斥責他,他也將對不滿者進行鎮壓,用殘暴的手段對待人民。那樣他就失去民心了,我們的國家也就危險了。”

    箕子所說并沒有引起大臣們的注意,很多人都認為他是杞人憂天,對他的憂慮一笑而過,然而,事實卻證明箕子的預言果然在紂王、股商王朝身上得到了驗證。紂王的生活越來越奢侈,欲望越來越多,不斷地耗費民力,滿足自己的欲望。身邊那些奸佞的小人,看到他如此,紛紛阿諛奉承,進獻好玩、好吃的東西給他,加深他的迷亂,提出更加荒謬的建議,助長他的無道。那些忠正的大臣們再去進諫,紂王已經完全聽不進去了。大臣們進諫多了,紂王便感到厭煩,于是設立了炮烙之刑,來懲罰無辜的人,于是沒人再敢勸諫。紂王又建造了酒池肉林,每日和寵姬、近侍在里面飲酒作樂,對百姓的疾苦不聞不問。

    幾年以后,股商的百姓要么放棄昏君,逃往國外,要么變得和紂王一樣,只知道追求奢侈、享樂。天下的諸侯見到殷商無道,也逐漸生出了背叛之心。不久,西方的周武王興師討伐股商,紂王眾叛親離,大軍臨陣反戈,他只能逃到耗費民力興建的鹿臺之上,點火自焚而死了,殷商也隨之滅亡。

    紂王給后世的統治者們樹立了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一驕奢淫逸一定會導致亡國亡身。所以那些志在天下的人,無不告誡自己遠離奢侈、堅守淡泊無欲的生活。漢高祖劉邦開始進入成陽之時,立刻被秦官之中的珍寶、美人所吸引,素性居住在秦官之中,日日和美人飲酒作樂。大臣們見此,非常憂慮,于是樊噲、張良等人紛紛進諫,勸說道:“秦王正是因為貪圖這些寶物、每日飲酒作樂而滅亡的,大王您剛進入咸陽就如此,難道是要步暴秦的后塵嗎?”劉邦并非昏庸之輩,恍然大悟,于是封藏好所有珍寶,立刻離開了秦言。他沒有看重那些“難得之貨”,贏得了民心,最終取得了天下。

    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也是生活簡樸的典型。他身為天子,畜有四海,卻從來不搜求什么珍寶財貨。從前那些各地照例進貢的財貨,他也一一取締。有一次,地方獻給皇帝一匹千里馬,漢文帝見了并沒有給進獻的官員獎賞,反而下了一道詔書,命令冬地官吏,再也不要進獻難得的貨物,再也不要耗費民搜尋什么寶物。詔書中明確告知:“聯不受獻也,其令四方毋復來獻?!?/span>

    難得之貨可以滿足耳月之娛樂,但對于統治者來說害處多多。首先,它們帶來的奢侈、享樂會消磨一個人的志向,讓人在享樂之中不斷沉淪。其次,國君崇尚奢侈,會給大臣、百姓都樹立負面的榜樣,帶壞國家的風氣。再者,統治者追求難得之貨,難免就要搜刮百姓,浪費民力,引起人民的不滿,最終失心,乃至國家。所以,無論一個人擁有多少財富,處于何等地位之上,都必提防欲望帶來的災禍,堅持簡樸淡泊的生活作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人妻在卧室被老板疯狂进入| 国产男女性潮高清免费网站| 久久免费精品国自产拍网站| 亚洲欧美自偷自拍视频图片| 成在线人永久免费视频播放| 噜噜噜噜私人影院|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蛋壳|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69影院|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字| 成人网站国产在线视频内射视频| 9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欧美韩中文精品有码视频在线| 国产日产久久高清欧美一区|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又色又污又爽又黄的网站| 国产偷窥熟女高潮精品视频|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四区| 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男女爽爽影院在线| 超频97人妻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亚洲精品麻豆一区二区|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软件|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片区| 欧美性群另类交|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洲98|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人视频在线观看| 不卡一区二区国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