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楊清華,1957年出生,天門市張港鎮白果樹村人。大專學歷,小學語文高級教師,天門市語文骨干教師。在職時曾有小論文發表于《天門教研》,湖北人民廣播電臺曾滾動播出過本人作品。退休后加入“古美新聞沙龍”,獨立采寫新聞稿若干篇,其中三篇被古美黨建中心作為永久資料存檔,同時在《古美家園報》刊登發表。現寓居武漢。 天門民俗之喪葬篇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這是儒家經典著作《禮記.祭義》中的一句話,它傳達了關于生命和死亡的哲學思考。在我們這個特別講究“壽終正寢”、“入土為安、”、“慎終追遠”的國度里,人們對于喪事的重視程度,絲毫不亞于婚配嫁娶。所以,喪家總是以虔誠之心,不吝重金,辦一場莊重體面的喪禮,以示對亡者的尊重,盡后人最后的孝道。 下面就按照喪葬禮儀的基本流程,講講我們天門地區的喪禮習俗。 一、送終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應守護在其身旁,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稱為“送終”。如果有子女遠在外地,家人就要及時通知。接到通知后,無論千山萬水,也無論千忙萬忙,子女們都要以最快捷的方式,趕往家中,與老人見上最后一面。能為老人送終,就表明子女盡了最后的孝心;若未能為老人送終,常常被人們引以為人生中的一大憾事。而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終,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準。有些老人,彌留之際,還有想見而未得見的親人,就遲遲不肯離去。當油盡燈枯,完全沒有了生命體征之時,也就“死不瞑目”,抱憾而終。當老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將其從臥室移到堂屋中臨時擱置的板床上。這有兩個講究。其一,民俗認為,人若死在房間床上,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上,無法超度,不可進入天堂;其二,有些房間,人出來要經過房梁底下,而按老家的風俗,逝者是不能過房梁的。 二、下榻 老人落氣之后,要請來同性年長者為其“揩汗”。所謂“揩汗”,就是用老人生前用過的毛巾、臉盆,打了熱水為其凈身。一般都是三毛巾:一擦頭面,二揩身軀,三擦下肢。這種儀式化的行為比劃比劃一下,意思到了就行。然后穿裝老衣。裝老衣是在逝者生前就準備好,并已經上身穿過了的。裝老衣又叫壽衣,其顏色大多為紫色或者藍色,忌穿白色。件數興單數,三件五件均可,不可穿雙數。忌穿皮毛衣服,否則逝者投胎轉世為獸類。面料不能用緞子,因“緞子”與“斷子”同音,寓意對后代不利。 如果逝者屬于突然死亡,家中又找不到合適的衣物做壽衣,就只好臨時到街上置辦。稱了重量,然后用筆在衣服背面寫了逝者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衣服的重量,才可以給逝者穿上。否則,這些衣服的擁有權就不屬于逝者。之后將逝者從板床上移放到鋪有草席的地面,這算是“靈床”。遺體應頭朝外,腳蹬里,用黃表紙蓋了臉。將小凳放倒,用其四條腿卡管住逝者雙腳,不讓其分開,好讓遺體保持莊重性。這些事辦好之后,就要在逝者頭前放上一個椅子或者是小桌,上供逝者遺像,放一個裝有沙子的盅碗或者是廣口瓶當香碗,并點上長明燈。這長明燈要燃到頭七,甚至五七才可熄滅。桌椅下面放一個搪瓷臉盆,供吊唁者們焚燒紙錢。該燒“落氣紙”了,有的地方叫“倒頭紙”。這種紙是論斤兩燒的,有燒三斤六兩的,有燒七斤四兩的,我們老家為九斤四兩。找來一個瓦盆,或者廢舊鐵鍋,放在大門外,孝子賢孫們跪成一圈,邊流淚哭泣,邊焚燒紙錢。待完全冷卻后,用一大張白紙包裹好,放在戶外待用。與此同時,鞭炮炸響,這一是正式宣布老人離世;二是向鄰里鄉親報喪。 三、守靈 正常情況下,堂屋就是靈堂。若是在外而亡,遺體是不可登堂入室的。就只能在室外另搭靈棚,供停喪和人們吊唁。人倒頭后,放在靈床上,只是暫時的。遺體不宜過長時間暴露在外,得及時移進葬具(壽材)中,過長,首先是對亡者不尊重;二是加大了守靈的難度。老人說,人死之后,體內還有最后一口氣,若讓貓狗靠近,“換氣”了就會“走尸”,成為“游尸鬼”。于是不久就要將其入殮,老家叫“進材”,有“招財進寶”之意。人們將棺槨用兩條長凳擱起來,將逝者生前穿過的衣服、毯子鋪墊在棺槨里面。還有的地方在壽材底部鋪設草木灰,抹平之后用倒扣的酒杯依逝者年齡,在草木灰上按下數量相等的圓圈,再在上面鋪上衣物。入殮時一般是長子抱頭,女婿抱腿腳,次子及余者抱腰身。遺體放入棺中,用衣物塞了兩邊,以免遺體左右晃動。然后,半掩棺蓋,棺槨大頭沖外,小頭沖里。 在葬期未到之前,孝子賢孫們要日夜守靈。為長明燈添加油料,焚香燒紙,女兒孫女們一天至少早晚哭一次靈。后來社會上雖然流行小沈陽式的商業化哭靈,可我總覺得這也太扯了——感情這東西也是別人能代替的?哭靈專業戶是為了掙錢,可以說得過去,但披麻戴孝的喪家和孝子賢孫們是不是有愧于他們的那一身特殊裝束呢? 四、吊唁 停喪期間,接到報喪通知的親朋好友們紛紛前來吊唁。我們老家吊唁以前是不用拿禮金的,而是一塊布料,人們叫它帳子布,另外配上一大張用毛筆書寫有吊唁文書的白紙挽帳。吊唁者們在門外擺放好花圈,放了鞭炮之后,就進入靈堂,守靈者接過挽帳掛于兩邊墻上。吊唁者抽出三支香,在長明燈上點燃,面對遺像,立正站好,雙手捧香,高高舉過頭頂三鞠躬。然后將香插入香碗,跪下焚燒紙錢。 五、出殯 出殯又叫出喪、出山、發喪。它是喪葬儀式中最重要的環節。 講出殯,得先講講“用杠”。喪事辦得體不體面,講不講究,全都體現在用杠上。喪家因財力、地位不同,抬靈柩出殯用杠的規格也不同。有八杠、十六杠、三十二杠、六十四杠之別。抬杠人叫杠夫,一杠就是一個杠夫,他們的牽頭者叫杠頭。我們老家稱十六杠為“半杠”、三十二杠叫“滿杠”。迄今為止,我在老家所見過的多為八杠和十六杠,所見滿杠不足三次,至于六十四杠,只是聽說而已。杠架由兩根主杠和若干根橫杠組合而成,綁扎杠架可用小指粗細的麻繩,也有用竹篾綁扎的。兩根主杠為直梁,長約六七米,以龍頭、龍身雕飾。小橫杠數量由用杠規格決定。所有杠木都為輕省且結實的老杉木。 出殯之前,喪家和支配先生掐準了陰陽先生選擇的吉時,安排好喪席。席次和紅喜事不同,杠夫們為大,當坐主席;吊唁的親友隨意組合落座。開席前,逝者的長子用盤子端了香煙、肥皂、草鞋(現為解放球鞋)、禮金、孝袱子,送到杠夫席前,雙膝跪地,高舉托盤,臨近的杠夫們起身接過盤子,扶起跪者,杠夫們分發禮品禮金。長子又另端出一個盤子,來到為亡者揩汗之人的席位,也是雙膝跪倒,奉上裝有禮金、香煙、逝者生前穿過的較為體面的衣物。親朋好友們拿到了孝袱子后,或搭在肩頭,或系在腰間,或纏繞在手臂上。若是黑色孝箍,就箍在手臂上,用別針固定好。逝者兒女、孫子女們早早地都穿上了孝衣,帶上了孝帽。開席了,出殯前的這頓飯的菜肴與紅喜事略有不同,豆腐湯是必不可少的。按我們老家習俗,吃喪席叫“喝豆腐湯”。還有,帶骨頭的菜食出殯前的這頓飯也是忌用的。酒也只能是象征性的端端杯子,特別是杠夫們,等會兒出殯,那是出不得半點差池的。 酒宴結束,出殯的吉時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各司其職。有人立即取下靈堂里為避家神而遮擋神龕的簸箕,扯下兩旁所有的挽帳,待靈柩出門后迅速用掃箒向門外掃出堂內的一切垃圾紙灰。杠夫們合上棺蓋,一個膀粗腰圓的杠夫,背靠棺頭站立,向后反伸雙手托著棺底,余下的杠夫從三面圍棺而立,也伸手托住棺底。隨著杠頭一聲指令,大家打著“哦嚯”起棺向門外的杠架走去。與此同時,鞭炮炸響,鑼鼓齊鳴,哭聲震天。棺槨大頭朝前,意思是讓逝者回首瞻顧家園,表示對人世的依戀。也有的地方出門之后就掉頭,寓意是不再往后看,一往無前,直奔西方樂土。棺槨在杠架上放妥之后,女兒孫女要爬上杠架,趴棺或騎棺哭泣,直到墓地。有地方把這叫“坐棺”,也有的叫“壓材”,意思是子孫后代做官發財,我們老家叫“站杠”。比起前兩種說法,“站杠”似乎缺少了某種內涵。 出喪隊伍以靈柩為中心排列,開路者自然是丟“買路錢”的。大概是擔心沿路有鬼魂攔路高喊——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后面是搬花圈、舉紙人紙馬和手執哭喪棒的親友團。靈柩前,長子披麻戴孝,腰系草繩,手端逝者遺像于胸腹前,這叫“端靈”。靈柩后面是鼓樂隊以及鄉鄰們。 出殯途中,經有住戶人家門前不可停留。若遇商家門店,店主會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鞭炮燃放,一為送別逝者,二為驅趕晦氣。途中鼓樂不停,鞭炮時不時炸響,若是遇到交叉路口、大小橋梁,定要燃放大鞭響炮。在沒有人家住戶的地段,孝子賢孫們要三次轉身面靈而跪,杠夫們要前來逐一扶起。意思當然是對逝者的挽留與不舍,也有對杠夫們辛勞的謝意。 此處有幾點說明,其一,不適合參加葬禮者:新婚未滿百日、哺乳期的嬰幼兒、女性有月事者、面臨大考者;其二,如果用的是滿杠,還有“拉纖”的儀式。所謂“拉纖”,就是像纖夫們在岸上拉著纖繩使船前進一樣。只不過此“拉纖”,拉得是長條白布,而非纖繩。白布系在杠架最前端的橫梁上,白布的長短依據拉纖人員的多少而定。如果人太多,白布匹就長點,再多就系兩匹長白布。拉纖的親友分站布條兩邊,手握布條做前拉狀。 墓地到了,坐棺的女兒孫女們下了杠架。杠夫們稍事休息后,再次抬起靈柩,圍繞著墓地,口中不停地打著“哦嚯”快速繞轉三圈,這叫“盤龍”。其聲勢蔚為壯觀。由于速度過快,體力消耗過大,個別杠夫就顯出疲態,“備胎”們就立即麻利地上場替換。這盤龍儀式,一為顯示葬禮的隆重,二是向逝者做最后的告別。 六、下葬 下葬之前要封棺,即用鐵釘把棺蓋釘上。釘子數量同樣只能是單數,有三根、五根、七根的,據說那些身份高貴者可多達九根甚至十一根。蓋棺后,亡人便與人世間永遠陰陽兩隔,人的一生就此打住,好也罷,壞也罷,都定下來了。評價一個人的所謂“蓋棺定論”,就是打這里來的。封好棺后,一般是不能開棺的,除非遭遇官司,官方要開棺查驗。 經過陰陽先生的羅盤定位,負責開挖墓穴的杠夫們早已將穴位按方位尺寸挖好,我們老家把挖墓穴叫“打井”。要下葬了,一個杠夫下到井底,在墓穴四角焚燒了紙錢,拿草帽用力扇灰,灰飛起得越高,子孫們財運越旺。然后杠夫在下面接過上面人遞送的用白紙包裹著的落氣紙灰放在井底中央,才被人拉扯上地面。此時套好活結繩的棺槨被抬到墓穴邊上,杠夫們兩邊對扯著繩索,將棺槨緩緩下放入墓穴,確定到位后,松開繩子活結,扯出繩索。落葬后,直系子侄孫輩們牽扯著自己的衣襟,兜起杠夫鏟起的碎土,依次輪流從前往后踏棺散土掩棺。之后,杠夫們才使用鐵鍬鏟土,把墓坑填平并封堆。最后在田頭路邊挖來布滿草根的三個圓似磨盤的大土塊蓋在墳頂上。這一做法的說頭有多個版本,而其中大有來歷的一種是——據傳說,上古帝王舜拿著兩個大燒餅去祭奠他的前任堯帝。他把燒餅疊放在堯帝的墳頂,時間一長,燒餅被太陽曬得又黑又硬,就像磚頭、石塊一樣。百姓不知道墳頂上疊放的是兩個燒餅,還以為放的是磚頭、石塊。于是,后來人們也學著舜的做法,在祭奠先人時,也在墳頭上疊放兩塊石頭或磚塊。我們老家不知從什么時候改用圓形土塊了。至于為什么改兩塊為三塊,這個好解釋,前面說過,喪事興單數而忌雙數。 七、圓墳 我們老家把圓墳叫“完三”、還有一種說法叫“趕煙狗”。意思是怕貓狗們到墳前與亡人搶食祭品,就用鞭炮煙火趕跑它們。從下葬之日起,女兒女婿,孫女們,還有一些己親,三天下午都要去墓地“趕煙狗”。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時間上耗不起,就簡化為兩天,有些地方干脆在葬期當天就把所有工作搞定。吃了晚飯,大家帶上所需的祭品,浩浩蕩蕩地來到墓地。先在墓前擺放好祭品及裝有食物的瓦罐,然后拿起磚塊砸向瓦罐,砸得越碎越好。這種儀式類似于有些地方的“摔盆”。接著焚燒死者衣物以及女兒孫女們在冥品店里定制的別墅式的靈屋,敬香化幣,最后燃放鞭炮。至此,整個葬禮就宣告結束。按習俗,這些圓墳的親友們是不可從墓地再回轉喪家的,只能直接回到自己家里。 辦理老人喪事,雖被稱為“白喜事”,但還是有許多忌諱,如不能說“死了人”,只能用“老了人”、“逝世”、“過世”等一些婉詞來表達。再如,《禮記》中說:“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意思是鄰里鄉親辦喪事,要保持肅穆,不能大聲喧嘩,更不可高歌歡笑。我們這一代人都清楚的記得,當年周總理逝世,舉國哀痛,而“四人幫”及其爪牙,卻聚在一起載歌載舞,就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口誅筆伐:“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杰,揚眉劍出鞘。”中國自古及今為禮儀之邦,奉行“逝者為大”,我們當然應該保持對亡者和喪家最起碼的尊重。 八、居喪 居喪就是守孝。守孝期為三年,因為父母在養育孩子時是三年的哺乳期。三年后,孩子就可以自己行走、吃飯,所以守孝三年也含有報答哺乳之恩的意思。《中庸》說:“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也。”意思是父母的喪禮無貴賤之分。天子庶人的服期都一樣,是三年。《弟子規》說:“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守孝之期,要戒絕酒肉聲色的奢靡生活。 現代人很現實,沒那么多講究。即使有在外為官者,也不可能請三年喪假“丁憂”在家守孝。但在我們老家,還保留著守孝三年的一些習俗,如三年服期之內,不貼紅春年,改貼孝對。又如大年初一不外出拜年,應在家接待來拜年悼念新喪的親友。還比如,新喪第一年不能嫁女,理由是一年不能送走兩人。 這期間,還要請陰陽先生(過去是請道士)編一份“路引”,上寫各路神佛名號,然后按輩分先后,寫出所有已過逝親屬的名諱(追溯四五代),通過做法事,讓這些先人的靈魂來引領新逝者順利到達陰間,并告知死者與其關系,好讓他們在陰間善待死者,類似于日本人的話:“請多關照!”這謂之“鳴路”。此外,逢七還要燒紙殼,所謂“紙殼”,就是將紙錢、元寶、冥幣等用白紙包好,類似于現在的紅包。再在封皮上寫上錢幣數量,送化人及收受者姓名,送化日期,最后在紙殼背面打上“封”字,直到安置“滿五七”才結束。后面還要安置“滿周年”和“三周年”。至于立碑的時間,有“滿周年”就立的,也有“三周年”才立的。 整個喪葬流程的風俗習慣,好多都充斥著迷信色彩,但它卻蘊含著樸素的孝道文化。通過遵守這些規矩,尊重這些習俗,完成這些禮儀,既是對逝者的尊重和懷念,更是后人對“慎終追遠”的孝道文化的傳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