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從事岐黃工作,多看書、勤臨床,乃奮發有為的戰斗精神,精益求精才是目的、勝利之本。前賢所說“讀萬卷書、走萬里路,方有經驗可談”,確屬高論名言。吳七先生曾告其弟子:風寒外感侵襲體表,得汗便解,不能反復開放鬼門;否則,傷陰損陽,易于造成壞證。《傷寒論》半部內容,皆屬火攻、吐、下誤治者,發汗約占第一。先輩指點后昆,邪氣在表發汗,乃《傷寒論》的處理要訣,應在“汗”字上多加思辨,慎重投藥;因汗出不當而導致病變的屢見不鮮,汗既療疾,也最傷人。宜奉為座右銘。 老朽經驗:投予龍骨、牡蠣、珍珠母、石決明、鱉甲、玳瑁、紫貝齒、龜板下降浮陽、重墜逆氣、解去上沖火邪,固然有效,也是求本之治,但同時也會因此項療法令氣機郁遏、腸道阻塞引起胸悶、便秘。防止靜化,最好添入走而不守“運動藥”,予以糾偏,方成正果。 經方家雖尊麻黃、石膏、附子、大黃為四大天王,應用不當,則戴不上桂冠。麻黃發汗,單投功力不顯,和桂枝組方,則開鬼門、啟腠理,且不影響利尿;石膏量大、配伍他藥,溶解度高,只開一味,幾乎不溶于水;附子因炮制太過,其效喪失三分之一,難起回陽作用;大黃入藥,用量稍小,仍居霸主,能坐山稱王。因此要注意副手、劑量、加工問題。老朽臨床,凡風寒感冒給予麻黃時,均加桂枝,二者同等6~12克;石膏30~60克,添知母、青蒿、大青葉、重樓、竹葉、板藍根;附子補命門火,生用久煎,溫里驅寒師法四逆湯,匯入干姜,再加肉桂、吳茱萸,提高治績;大黃單單用或置于他方,都會立竿見影,若利腸通便,煮沸二三分鐘即達到藥力標準,超過半小時,瀉下就可降低百分之四十。 《傷寒論》中小青龍湯,含麻黃、白芍、細辛、桂枝、干姜、甘草各三兩,半夏、五味子均半升,從量上看,以療嘔惡、痰喘、咳嗽為主攻方向,發汗解表居次要地位。且麻黃平喘,亦非專為開鬼門、啟腠理而起用;因此,無有外邪侵襲,也可給治內服務。業師“耕讀山人”常不囿于風寒,凡水飲、痰涎、肺氣失于宣泄,皆開本湯。其中五味子打碎入煎,辣味溢出,改變收斂,由于能解除支氣管痙攣,大量運用不致發生投鼠忌器,30克劃界,很少感到不適或大便秘結。 老朽師承族伯父,對肺熱口干、咳嗽無痰,曾多次應用《傷寒論》麻黃升麻湯加減,取全蝎鎮痙,投大量五味子,很起作用。計知母15克、黃芩10克、石膏30克、玉竹10克、白芍15克、全蝎10克、天門冬15克、升麻10克、五味子30克、甘草10克。升麻宣上,清熱解毒,無不良反應,馴如羔羊,不會因升發耗陰產生意外。凡肺虛津液虧損的慢性支氣管炎、間質性肺炎,只要掌握舌紅、喜飲、大便不爽、干咳無痰,就可投予。能壯水沃枯、滋潤熄焚、抑火保金。 《金匱要略》調理痰飲,頭眩投苓桂術甘湯,胸滿投厚樸大黃湯,嘔惡投小半夏湯,臍下悸、吐涎沫投五苓散,腸間有水氣投己椒藶黃丸,咳喘不得臥投小青龍湯;嚴重者,開甘遂半夏湯、十棗湯,都很適用。其中茯苓、白術、澤瀉對頭暈目眩,桂枝、豬苓、椒目對吐涎沫,麻黃、細辛、五味子、半夏、葶藶子對哮喘、咳嗽,均有良效。老朽根據實踐,將上述藥物優選、匯合一起,治療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炎、輕度肺氣腫,凡哮喘、咳嗽、痰涎壅盛、呼吸困難,即可應用,計半夏10克、麻黃6克、茯苓30克、桂枝10克、枳殼10克、細辛6克、葶藶子15克、五味子15克,命名“咳喘一掃湯”。 注:
|
|
來自: liuguozheng81 >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