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現實往往是,壓抑情緒,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內心的不甘,讓我們心力交瘁。 知名心理學家勞倫斯·豪威爾斯,在《情緒說明書》里寫道: “出現情緒問題,原因并不在于情緒本身,而出自我們的反應。” 勞倫斯說,很多人活得疲憊,往往是因為盲目對抗情緒,導致自身遭到了反噬。 以為忍一時風平浪靜,殊不知,咽下的情緒就像河道的淤泥,日積月累,遲早會堵塞內心。 每個人都有情緒,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和情緒相處的能力。 看完這本《情緒說明書》,希望能讓你擺脫擰巴和內耗,解鎖更輕松自洽的人生。 1 你不快樂,是跌入了情緒陷阱 網上有個投票:難過時,你通常會向人宣泄,還是自己憋著? 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后者。 人們總是習慣性克制負面情緒,覺得它是不好的、丟人的。 但《情緒說明書》指出,負面情緒并非我們所想的那樣消極。 譬如,憤怒會激發我們潛在的力量,奪回本屬于自己的權利; 恐懼能讓我們識別潛在的威脅,提前給大腦“預警”。 如果過度壓抑自己的感受,情緒反而會在重壓之下,亮起紅燈。 書里講述了“工作狂”梅茜的故事。 最近,梅茜所在的公司,剛好有一個晉升名額空缺。 作為公司骨干的她,本以為這次晉升勢在必得。 可沒想到,這個升職機會,竟然被一個后輩捷足先登了。 梅茜不明白,自己工作這么多年,勤勤懇懇,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領導憑什么把崗位讓給一個資歷遠遠不如自己的年輕人? 她越想越氣,無奈礙于情面,不敢和領導當面對峙,只能把怨氣咽回肚子里。 時間久了,梅茜陷入巨大的挫敗感中,她覺得領導和同事都看不起自己。 她開始抗拒上班,工作屢屢出錯,甚至出現了抑郁癥狀。 現實生活里,很多人像梅茜一樣,遭受不公時,寧愿藏起一腔怨憤,也不愿與人正面沖突。 可無法排解的情緒,就像心里的毒瘤,越想壓抑克制,越是潛滋暗長。 心理學上有個“情緒陷阱”的概念: 當一個人過于萎靡時,會放大消極想法,從此更加一蹶不振,掉入情緒的陷阱中。 一個人最內耗的活法,就是刻意回避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把情緒都關進籠子里。 那些咽下的委屈,隱忍的苦衷,終有一天會形成巨大的黑洞,蠶食掉你的所有幸福。 2 不發脾氣,就是把憤怒的槍口對準自己 在書里,作者提到了自己遇到的一位女士妮可拉。 妮可拉對工作的要求很高,每當同事們摸魚偷懶,只剩她在干活時,她都會憤憤不平,覺得壓力陡增。 但她不好意思朝大家發火,只能埋頭完成所有任務。 下班后,妮可拉把怒火發泄到家人身上,稍有不順心,她就會尖叫,甚至是砸門。 丈夫受不了妮可拉的暴躁,想要鬧離婚。 于是,妮可拉只能克制怒火,盡量扮演一個情緒穩定的好媽媽,照顧孩子飲食起居,接送他們上下學。 可她心里,無時無刻不因為生活的雞零狗碎,備受煎熬。 漸漸地,妮可拉越來越抑郁。 她整天拉著張苦瓜臉,覺得大家都在壓榨自己,家庭和同事關系也處得一團糟。 一味忍氣吞聲,不僅沒有減少她困擾,反而會讓內耗更加嚴重。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不發脾氣,就能避免更多問題。 但實際上,隱藏情緒,憤怒感依然存在,最初的問題也沒有解決。 那些憋下去的情緒,就像無數支暗箭,時間久了,就會把內心扎得千瘡百孔。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曾說:“你要理解你的憤怒,最終才能觸及它的核心。” 學會直面情緒、排解情緒,你才不至于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淖。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從小被教育“要做情緒穩定的男人”。 長大后,他一直控制自己不流淚、不發火,以為關上情緒的閘門,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結果卻適得其反。 每當他焦慮的時候,都會因為不敢表達焦慮而更加焦慮;每當他抑郁的時候,都會因為不敢傾訴抑郁而更加抑郁。 直到有一天,斯科特被派遣加入了一個心理小組。 在小組里,他和大家相處十分融洽,以至于派遣快結束時,他想留在小組里,而不是返回原本的工作崗位上。 培訓師發現了斯科特的不對勁,便讓他擊打枕頭,把內心的不忿發泄出來。 一開始,斯科特覺得這個動作很蠢,他辯解道:“我沒有生氣。” 培訓師反駁:“不,你在生氣,把這個枕頭想象成讓你憤怒的東西,你在擊打它。” 斯科特在抗議中提高了音調:“我沒有生氣,我只是厭倦工作,不是生氣!” 斯科特擊打枕頭的力道漸漸大了起來,突然,他鼻尖一酸,痛哭道: “我太累了,我疲憊了30多年,正是因為壓抑了這么久,我才如此厭倦。” 斯科特的淚水撲撲簌簌地滾落下來,他倒在枕頭上,哭了半小時。 等回過神來,他如釋重負。 看過一句話:“每一次情感宣泄,都是深刻的自我療愈。” 人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一顆裝滿憤懣和不甘的心,就像裝滿沸水的鍋,越是想把它壓實,越被水汽頂得叮當響。 與其把感受藏著掖著,不如誠實袒露內心。 說出委屈和不甘,讓人明白你的所思所想; 拒絕不合理的請求,向人彰顯你的邊界。 給情緒一個出口,不讓它在胸中泛濫和郁結,你才能養好心情,過上舒坦人生。 3 越有本事的人,越會發脾氣 作者勞倫斯提出過一個詞語:“情緒忍耐之窗”。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情緒會在忍耐之窗內起伏波動; 但當忍耐到達極限,情緒會變得強烈,直接穿過“窗戶”,以排山倒海之勢,席卷我們的大腦。 ![]() 想起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蘇珊說的: “當我們所做出的行為,和內在的感受相調和,我們才能克服情緒,修煉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也被情緒問題所困擾,想活得輕松自洽,我從書里提煉出的3點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 警惕爬蟲類腦,別喪失理性。 在書里,作者提到,人腦包括爬蟲類腦、理性腦。 其中,憤怒、恐懼、厭惡等負面情緒,是由爬蟲類腦驅動的,快速且正常的原始反應。 而思考、判斷、決策,則是由理性腦掌管的高級功能。 強烈的情緒沖動,會激活爬蟲類腦,讓理性腦被迫“下線”。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很容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做出追悔莫及的事。 對此,作者提出,憤怒時,不要放任消極情緒蔓延,更不要試圖和它對抗。 可以先暫緩一下,比如深呼吸幾秒鐘,讓內心充分放松;或者外出散散步,轉移注意力。 當理性腦回歸,你會擁有更清晰的視角,去梳理情緒,解決問題。 2. 跳出管狀視野,不過度發散。 回想一下,生氣時,你是否會反復咀嚼那些讓你惱火的細節,無暇顧及其他? 作者提出,人們在憤怒時,會陷入“管狀視野”中,憤怒越強烈,視野越狹隘。 當我們只盯著眼前的細枝末節不放,就很容易胡思亂想,在過度思慮中走向破防。 很多時候,事實本身并不復雜,而是我們夸大事實真相,才陷入內耗之中。 冷靜下來,重新反思自己的情緒,何為實際發生的、何為自己的想象,方能避免患得患失。 比如,被孩子的哭鬧擾得心煩意亂時,你要認識到孩子是年幼無知,而不是故意和你作對; 比如,同事拒絕你的求助,可能是對方正忙,并不是有意忽視你; 比如,伴侶粗心大意惹你生氣,可能是ta在某些方面比較遲鈍,并不是想要激怒你。 恰如金庸所說: “生活里,總有無數紛亂的事情,倘若心中千千結,只會迷亂方向。” 把災難放大鏡丟掉,才不會被內心積壓的情緒,拽入深淵。 3. 提升反擊魄力,不壓抑感受。 絕大多數人,憤怒時不是隱忍,就是爆發。 但作者說,“有魄力”,也是應對憤怒的方法之一。 它需要我們在爆發和克制中找到平衡點,勇敢地表達內心的感受。 書里,妮可拉經過上次療愈,又遇到了一件糟心事。 原來,她的上司沒有經過她同意,就把她的一個項目,轉交給了別人。 妮可拉心中很不是滋味。 但她沒有立刻找上司理論,而是先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 隨后,妮可拉才走進上司辦公室,向他講述了自己為項目付出的心血,同時也表達了心中的失望和憤怒。 上司自覺理虧,從那以后,只要有工作變動,他都會詢問妮可拉的意見。 妮可拉也在職場上,越來越順心。 當憤怒洶涌而來,最好的應對辦法,不是沖動發泄,也不是委曲求全。 而是給情緒一段緩沖時間后,清醒地表達態度,堅決地捍衛權益。 所以,如果你覺得遭受不公,不妨捋順事實后,勇敢亮出鋒芒。 當你強硬起來,你會發現,整個世界都對你和顏悅色。 4 當你了解了每種情緒對應的“說明書”,就能自如地駕馭情緒之舟,駛向更好的生活。 永遠記住,好的情緒管理,不是無條件地忍耐,而是有原則地流露。 亮出鋒芒,別人才會尊重你的底線;有了棱角,別人才會照顧你的感受。 點亮在看,利用好情緒的能量,為自己筑起一道鎧甲,你將一步步走出內耗的死循環,在變幻莫測的世界,活得游刃有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