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二戰期間,幾乎所有的歐美國家都對猶太難民關上了大門,上海向他們敞開了懷抱。從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納了3萬多名猶太難民,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仍有2.5萬名左右猶太難民把上海當作他們的臨時家園。提籃橋一帶成為猶太難民集中的居處。 來上海的猶太難民中有不少是專業人士,掌握一定的技能,原來有不錯的經濟基礎和廣泛的社會關系。致力于改變自身境遇的猶太難民們開始艱難謀生。他們有的獲取各種開業需要的證照,有的醫生重操舊業開起了診所,還有的發揮經商才能,做起路邊攤之類的營生。他們在虹口提籃橋附近開設具有中歐風情的咖啡館、酒吧、餐廳、裁縫店和百貨店,使得提籃橋地區形成繁榮的“小維也納”。 1943年,日本侵華當局以猶太難民“無國籍”為由在提籃橋地區設立一塊面積約為1平方英里的隔離區,對他們的行動加以限制。猶太難民稱這個區域為“上海隔都”Shanghai Ghetto,大約2萬名猶太難民住進了這個擁擠的區域。上海猶太人家庭和美國猶太人慈善團體向他們提供了庇護所、食物和衣服的援助。 1945年二戰勝利后,絕大多數猶太人離開了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