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器 古代樂器,按用途可分為兩類:祭祀、宴會、舉行典禮時使用和軍隊中使用。古青銅樂器大致可分鐃 、鉦 、 鐘 、 鐸、 句鑃、 錞于 、 鈴、 鼓 等七類。青銅樂器是夏、商、周三代音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歷史遺存,為青銅樂器的研究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考古資料。
鐃 :古代擊樂器。 鐃是一種執鐘,體小而短闊,有短柄中空,插入木柄后可執,以槌擊之而鳴。是中國古代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常和鈸配合演奏,大小相當的鐃與鈸,鐃所發的音低于鈸而馀音較長。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三個或五個一組,大小相次,用以止鼓退軍的樂器。 青銅鐃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商周的鐃不單用于軍旅,且可用于祭祀和宴樂。殷墟婦好墓出土有五柄成組合的鐃,這是至今發現鐃組合的最高數字,是為宮廷使用的樂器。在北宋和遼時,鐃曾用于皇帝儀仗中的鼓吹樂里,當時佛教所用銅鈸稱為鐃。明清時期,鐃已用于地方戲曲伴奏。 ![]() 高103.5厘米,甬長36.3厘米,銑寬59.4厘米,重221.5千克。本器乃目前所見商代銅鐃中體量最大的,被譽為“鐃王”。合瓦形,長甬,甬上有旋,甬中空與腹腔相通。旋上飾雙身虎紋。鉦面主體紋飾為粗線條變形獸面紋,無地紋。鼓部以云雷紋為底,隧部浮雕一對卷鼻小象,象身滿飾云紋,似正對視叫鬧。1983年寧鄉黃材鎮月山鄉轉耳侖出土 ,現藏長沙市博物館。 ![]() 通高14.5厘米,11.6厘米,12.7厘米,9.5厘米,8.1厘米。其中最大2件內壁均有銘文“亞弜”2字。這是發現的唯一5件一組的商代編鐃,其他則多為3件一組。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商 獸面紋青銅鐃 通高68厘米,寬50厘米,重87公斤。鐃形體碩大,滿身銅綠色,為合瓦式,橫截面呈橄欖形。以粗陋的線條勾勒出獸面的輪廓,隧鼓間規律排列三組云雷紋。1986年浦口永豐鄉龍王蕩出土,南京市博物館館藏。 ![]() 通高44.5cm, 鼓間寬17.5cm, 重20.7Kg。鉦部飾以截面為半圓形的粗線條組成的獸面紋,獸的兩眼為浮雕的青蛙,蛙身飾陰線云雷紋,蹲踞昂首,作跳躍狀。甬中部起旋,旋上有對稱的乳釘紋。鉦部邊緣及甬部填飾云雷紋。國家一級文物,1985年瀏陽縣柏嘉鄉出土,現藏長沙博物館。 ![]() 凹弧口,截面呈合瓦形,體稍瘦長,舞面近平略內凹,甬上鼓突一圈為旋,無旋鈕。甬空與體腔相通,鉦的每面有18只枚,枚作雙疊圓臺狀。篆部飾變體竊曲紋,隧部有渾粗的勾曲紋。斡上有四組兩“C”型相對變形云紋。1962年江西省新余市界水主龍山出土,現藏江西博物館。 ![]() 通高44.5厘米,甬長14.5厘米,銑距30.8厘米。器物呈合瓦形,腔體表面鑄有長枚,鉦、篆間有纖細弦紋、圓圈紋等。正鼔部近緣處飾一人面紋,于口內緣飾粗弦紋。該器有36只枚,占據了腔體表面的三分之二,甬上方近舞部有旋,旋上飾乳釘紋,已具甬鐘雛形,是研究鐃、鐘演變的重要器物。1955年在羅田李家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西周 云雷紋銅鐃 通高51.4厘米,銑徑40.4厘米, 甬高18.2厘米。兩范合鑄,孤子,干飾云雷紋和凸起的三角形鉤紋。甬上端兩面各有獸目狀的乳釘一對。浙江省文管會撥交,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鉦:古代打擊樂器。 鉦是古代行軍的樂器,也稱“丁寧”,形似鐘,有長柄,使用時口朝上,以槌敲擊,所謂“鳴金收兵”在戰斗種指揮部隊收回撤退。“金”就是指軍隊中作戰作信號用的樂器鉦。青銅鉦也用于祭祀、宴樂等非軍事場合。鉦盛行于春秋時期的楚、吳、徐等南方諸侯國。 ![]() 通高25.6厘米,銑間12.4厘米,鼓間8.6厘米,柄長7.6厘米,重2.8千克。器身呈合瓦形,器口于部下凹呈內弧形,內壁有四個兩兩相對的橫向長條形凸棱,或用以調音。器有長柄,柄下端有圓形銎與舞頂部相貫通,可安裝木柄,柄中部有對穿小圓形孔,用于插銷釘以固定木柄。器身正背兩面各飾一組相同的半浮雕狀獸面紋。河南三門峽市出土,現藏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通高26厘米,重2.45千克。橫斷面呈橢圓形,兩側起棱,銑外侈,有凸尖,口曲內凹呈弧形。舞平,管形柄,雖中空但不與體相通,柄有一圓形空孔。器身兩面通體飾卷龍紋,并布滿綠色銅銹,內壁光素。1956年河南陜縣上村嶺第1052號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高65.3厘米,重50.15千克。鼓部中央飾雙尾龍紋,主體紋飾為變形獸面紋,呈界欄式,能分辨雙目的位置,目為層疊的塊狀,中間及邊緣飾云紋。獸面紋的線條渾圓,中間高突而向兩側傾斜,在線條的轉折處,常會出現不甚明顯的突出物,而尾端雙歧,這種構圖形式見于吳越地區紋飾。鉦的形制和紋飾仿照中原西周時代的器物而有較大的變化,其年代不會早于春秋。藏上海博物館。 ![]() 一套九件,它是柱狀甬,環紐,鉦身呈圓筒形,里面是空的,內有四條音脊。因為它的大小重量不一樣,發出的音階是不一樣的,至今仍然可以敲打出一首完整的樂曲。1990年經中央藝術研究院測音為一組完整的樂器,因此十分珍貴。1956年7月由瀘溪縣潭溪鎮大陂流村村民向子好在大吉坳山邊水井旁發現的,發現后送交到了當時的瀘溪縣文化科保管,1971年10月移交給湘西州博物館收藏。 ![]() 在我看來這是最精美的一件銅鉦,圓柄細長,鏤空勾連云紋,主體以變形龍紋裝飾。1987年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 高39.3厘米,銑距13.5厘米。該鉦柄較長,器身正面刻有虎紋、樹紋和巴蜀文字,是典型的戰國時期巴人與蜀人使用的軍樂器。四川新津出土,現藏四川博物院。 ![]() 戰國 王紋銅鉦 鉦柄為八棱形,衡部飾圓渦紋,鉦身橢圓,兩銑下垂,一面飾巴蜀符號,其間并列二篆文“王”字,其上飾巴蜀符號。 流傳歷史:1972年在四川省涪陵小田溪由何國濤發掘出土,現藏四川省博物館。
鐘:古代重要的一種打擊樂器,靠敲擊外壁發音。 古代祭祀或宴饗時用的樂器。青銅鐘出現在西周早期,其形式是從鉦演化而來。鐘的節奏感強,開始用以振軍威,勞動生產和歌舞樂典中,鐘聲洪亮也是佛教法器。從青銅鐘的形制上可分為三種即:甬鐘、鈕鐘和镈(bó) 鐘。甬鐘的懸掛方式為斜掛;而鈕鐘為直掛;镈鐘的底部一般是平平的,一般用來指揮樂隊,控制整體節奏,被稱為樂器中的王者。將若干個頻率不同的鐘依次序連列在架上成為可演奏的音階,稱為“編鐘”。 鐘和鼎一樣,也是統治階級王權的象征,“鐘鳴鼎食”就是權勢地位的標志。自唐代以后,歷代封建統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朝鐘、佛鐘、道鐘、樂鐘,并且越鑄越大,以求達到彰顯自己神權和政權的地位來鞏固統治的目的。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巨型銅鐘,重量達數十頓,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 編鐘高273厘米、寬335厘米,架長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鐘體總重2567公斤,加上鐘架(含掛鉤)銅質部分,合計4421.48千克。 ![]() 此套編鐘共計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上層為鈕鐘,中、下層為甬鐘。上層3組鈕鐘19件,立柱是圓木;中層3組中甬鐘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甬鐘12件,另有大镈鐘1件。 ![]() 中、下兩層的立柱,每層都為三個銅質佩劍武士。鐘架可以拆裝。鐘筍、鐘鉤、鐘體共有銘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內容有編號、銘記、標音及樂律。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 ![]() 曾侯乙編鐘之所以能成為樂鐘,關鍵在于它恰當地運用了合金材料,在科學配比的基礎上,采用了“復合陶范”鑄造技術、鉛錫為模料的熔模法,加上鐘壁厚度的合理設計、鼓部鐘腔內的音脊設置和爐火純青的熱處理技術,使鑄件形成“合瓦形”,產生雙音區,構成“共振腔”,實現編鐘的浮雕花飾,從而對其所在的振動區起到負載作用,達到加速高頻的衰減,有助于編鐘進入穩態振動。 ![]() 曾侯乙編鐘合金成分的范圍是,含錫量12.49%—14.46%,含鉛量1%—3%,余為銅及少量雜質。鑄造專家經過試驗和比較后認為,這一合金成分與其聲學特性有著科學、合理的關系。當含錫量低于13%,音色單調、尖刻;當含錫量在13%—16%時,音色豐滿、悅耳。但含錫量愈高,青銅愈脆,鐘愈易被擊破。是否含鉛及含鉛多少也很重要,鉛對鐘聲的傳遞能起到阻止作用,可以加快鐘聲的衰減,有利演奏效果。而不加鉛,鐘聲衰減速度緩慢,樂音會受到干擾。曾侯乙編鐘含鉛,既能阻止鐘聲的傳遞,又不至于影響編鐘的音色。 ![]() 全套曾侯乙編鐘的裝飾有人、獸、龍、花和幾何形紋,采用了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以赤、黑、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顯得莊重肅穆,精美壯觀。 ![]() 這套編鐘上鑄刻有銘文2800多個字,記載著許多樂律和音樂術語,說明早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就已經使用十二平均律,比歐洲早一千八百多年。曾侯乙編鐘鑄造精美,規模宏大,音域寬廣,年代久遠,既是中國音樂、科學和考占史上的珍貴發現,也是世界音樂史和鑄造史上的奇跡。 ![]() 曾侯乙編鐘具有“一鐘雙音”的特點,即一個鐘能夠演奏兩種不同的樂音,因此一套完整的編鐘就可以演奏很多不同的樂曲。除了“一鐘雙音”,編鐘七音齊備,并且具有12個半音,這跟十二平均律是一個概念。鋼琴有七個八度,曾侯乙編鐘有五個半八度,打破了過去認為十二律是古希臘傳來的說法。 ![]()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首先使人們對西周的禮樂制度有了一個形象的認識,同時,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國家一級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 通高53.5cm、銑間31.8cm,重量:23.75kg。鉦間及鼓部鑄銘文七十八字,器主名梁其,官名膳夫,銘文內容為頌揚祖先功德,并表示忠心服事天子。梁其鐘傳世共五件,另一說法為6件,其中上海博物館藏3件,南京市博物館1件,法國吉美博物館1件,另一件不知下落。 ![]() 此套編鐘共9枚,大小相次,這是第1枚。均為長方單紐,鉦部飾6排共18個螺狀枚。舞、篆和鼓部均飾蟠螭紋。紐飾三角紋組成的連續紋樣。各鐘皆有銘文,字數不等。第1、2兩鐘均為12行82字,最少的只有3字。有的自銘“行鐘”,銘文有韻,內容反映了蔡國和楚國的關系。現藏安徽博物院。 ![]() 通高54.1cm、銑間28cm,重量:14000克。扁平立鈕,上窄下寬呈“幾”字形,鐘口平齊略收,鼓部縱向鑄銘一周38行226字,銘文記錄了昭王南征的事件。該镈鐘 共出土4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其中文字最多的一件镈鐘有銘312字,為春秋之最。2019年湖北隨州市棗樹林190號墓(曾公田求墓)出土,現藏隨州市博物館。 ![]() 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重62.5公斤。器上有135字銘文,纖秀舒展,是典型的春秋時期的秦系文字,銘文記錄了,秦武公追溯了先祖秦襄公被周平王“賞宅受國”封為諸侯的事情,以及文公、靜公、憲公三代人治國興邦的業績。1978年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今陳倉區)太公廟出土,國家一級文物,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 ![]() 高36.4厘米、口寬18.1厘米。鼓腹部鑄有精美的卷體龍紋,器上有銘文75字,作器者為邾宣公之父邾悼公,即邾公華。山東省鄒縣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高92.5、鈕高26厘米。體扁近于橢圓,口平,鈕飾為兩對蟠龍對峙,其下一對回首卷尾,其上一對引頸對銜。鉦部兩側以浮雕龍紋為襯地,并有五個圓泡形飾呈梅花狀排列,鉦間鑄3行31字銘文,為楚王以此镈鐘送給曾侯乙,可證當時楚國與曾國關系密切。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 因頂部兩側歧出羊角狀鈕而得名,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用的樂器。主要發現于云、貴高原及兩廣、湖南等地,集中分布在元江、西江和湘江流域。在云南楚雄、晉寧、廣南以及廣西西林等地西南夷墓葬中均有隨葬。東漢中期以后這種樂器就少見了。該鐘的正面和背面均飾有一對吉慶的喜穗紋和一組清晰的羽人劃船紋,船上站立五位帶羽冠者,船頭有人持矛瞭望。現藏中國航海博物館。 ![]() ![]() ![]() 一套共計14件,按照器表紋飾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一式鎏金鈕鐘13件和二式非鎏金鈕鐘1件兩種。13件鎏金編鈕鐘背面的正鼓部和兩個側鼓部共計39處演奏痕跡,依據鎏金磨損痕跡的多寡,來判斷其演奏敲擊頻率,結合這套編鈕鐘的測音數據,編鐘側鼓音的演奏、編鐘音列的“同均三宮”和編鐘音列的設計等。海昏侯劉賀墓編鈕鐘演奏痕跡的發現,為目前編鐘考古首見,它們展現了西漢宮廷鐘樂實踐,為一把打開西漢音樂歷史的“金鑰匙”。現藏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 ![]() 高20.9厘米,龍紋鈕,平舞,平口。鐘體以寬邊弦紋為界隔成三層紋飾帶,第一、二層飾蟠螭紋,第三層飾獸面紋,口沿飾一周渦紋間夔紋,皆以云雷紋為地。該鐘印證了宋元時期仿古器逐漸從宗廟祭祀到文人書齋,一步步褪去神圣的外殼,走下神壇,再次回歸融入宋元社會中去。1971年平陽橋墩水庫黃石夫婦合葬墓出土,現藏溫州博物館。 ![]() ![]() ![]() ![]() 清代宮廷中的成套編鐘,共十六圜分兩層,每層八圜,上層八陽律、下層八陰呂。康熙年間欽定的“十二正律四倍律”,對應四倍律:倍夷則、倍南呂、倍無射、倍應鐘;十二正律: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按低音至高音的順序懸掛在高大精美的金漆架座上。專用于壇廟祭祀和殿陛典禮所奏,是規制最高的禮樂“中和韶樂”中的重器,也是天地尊神和至高皇權的身份象征,只有皇帝親祭神祗祖靈或親臨朝會宴饗時才能使用。以上三鐘正面中央鑄陽文楷書律名“黃鐘”、”蕤賓鐘“和”夷則鐘“,背面鑄年款“康熙五十四年製”。現藏上海博物館。
鐸:古代搖奏體鳴樂器。 青銅鐸西周時期已有發現,盛行于春秋至漢代。鐸似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舌分銅制與木制兩種,銅舌者為金鐸,木舌者為木鐸。在宣布政策和命令時多用木鐸,而在軍旅、田獵時,用以表示軍中號令,使其發出的聲音更氣勢時用金鐸。銅鐸功用有三種:1、軍事和政令時使用,2、禮樂舞蹈及宗教祭祀、巫術活動方面的功用;3、建筑工程、生產活動方面為指揮工匠協同工作使用,該功能有待實物印證。 隨著歷史的變遷,銅鐸從軍隊發號令,禮樂祭祀等功用,逐步演變到百姓生活中,如常系于牲口頸部,也懸掛于廟、塔的檐角之上,風吹即發聲,俗稱風鈴。 ![]() 通高11.4厘米,口寬6.8厘米,重0.2千克。整體短闊,為合瓦形。口部呈凹弧形,曲勢較深,腔體中空,無舌。舞部中間接一長方形柄,柄內空,前后相對應有一對穿孔,柄首略大。鐸體正反兩面分別鑄有銘文和裝飾兩組蟠虺紋,正面銘文為:“養子伯”三字,背面銘文為:“受作鐸”三字。1994年出土于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月河鎮一號墓,現藏河南博物院藏。 ![]() 通高7.9厘米,鼓間6厘米,銑間7.3厘米。整體呈合瓦狀。方形銎,銎縱剖面呈梯形,淺弧形口。銎外壁口沿飾一周繩紋,余部以曲折紋為地紋,雙蛇紋為主紋。鉦部素面,舞部飾云雷紋。胎體較厚,器型規整小巧,紋飾精細工整,為先秦時期的軍樂器。1990年10月2日出土于當時的安慶市大楓鄉黃花村春秋墓,現藏安慶市博物館。 ![]() 通高11cm,寬9cm,重0.46kg。鐸橋形口,方柄中空,柄內有橫梁,隧飾獸面紋。隧兩面分別有銘文5字,一面為鑄造文字:“外卒鐸”,一面為刻畫文字:“鍾尹”。“外卒鐸”記此為外卒之鐸,“鍾尹”則是官名。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高12.8厘米,長徑9.8厘米,短徑8.1厘米。整體為合瓦形,頂部有系舌的兩孔,并有半環狀鈕,鈕上有纏革帶的朽跡。舌頂有環狀系鼻。鐸上紋飾繁復,頂面為重疊的云紋,器身為云紋構成的獸面紋,紋上和紋地均滿布細如毫絲的雷紋,紋線細密而清晰,刻工精巧,鑄工技藝高超。1974年中山王厝墓出土,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 高31厘米,口徑11-12.7厘米。銑口呈弧形,鼓部素面,鉦部陽紋。柄上飾淺浮雕的蟠龍兩條,蟠龍兩首一身,柄端飾曲線紋。紋飾獨特,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是先秦樂器中難得的珍品。1956年出土于湖南平江江茶廠,現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 通高17.7厘米,下寬10.2厘米,銅質鈴舌長約10厘米。形狀為瘦長扁筒形,兩角下垂。頂部有鈕,并有鐵鈕懸掛鈴舌。鈴舌長條形,上細下粗,上部斷面作圓形,下部為三角形,鈴身裝飾小乳釘紋。因劉勝“樂酒好肉”沉迷于享樂,推測這件青銅鐸兼具了軍事田獵、打擊樂器以及鐸舞時使用的三種功能。1968年,河北保定滿城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和王后竇綰墓出土,現藏河北省博物院。 ![]() 高80厘米、底徑60厘米。該銅鐸,是益都路總管府設立后22年所鑄,鈕為雙龍盤舞,圓肩,收腹,口呈喇叭狀,肩腹部飾乳丁紋和龍紋,口沿飾八卦符號,正面鑄陽文“大元至元三十年歲次癸巳夏四月日益都府學置,作頭張鎮造。”1960年由原益都縣民眾教育館移入,青州市博物館收藏。 ![]() 銅鐸為四方形,表面鎏金,上窄下寬,橫截面為不規則的圓角方形,頂部有鈕,器壁較薄。四面刻菩薩象,上下有祥云。其中一面右側刻有“至元二年上都路菩薩閣”銘文,為元上都路轄內廟塔檐角懸掛。現藏烏海市博物館。
句鑃:古代的青銅打擊樂器。 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以長江下游吳越地區的江、浙兩省出土為多,時代多為東周時期,也有晚至西漢,一般一套由若干件組成。形狀與編鐘有些相似,大小依次遞減,鑄造精良。句鑃這個名字古籍無記載,鑃這個古字作為樂器的讀音、考古界還未確定,現發現的句鑃上多用“擇其吉金鑄句鑃,以享以孝”的銘文,說明這是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用的樂器。 句鑃器體為合瓦形,上寬下窄,柄為長方形,下端扁尖,使用方法是口朝上,下有柄。小型器執于手中敲擊,大型者則將柄插置木架上敲擊。句鑃其樂聲十分清脆,悅耳動聽,不僅形成了七音階體系,還具有獨特的五音階體系。專供王公貴族使用,非民間所用。 ![]() ![]() ![]() 青銅句鑃9件,幾經核實,這批句鑃系該縣桃州鎮章村張家大村一農民于1985年冬天將農田改為魚塘時發現的。出土的這批青銅句鑃基本完好,1994年國家文物局專家組來宣城鑒定時將其中7件確認為館藏一級文物,另2件為館藏二級文物。關于廣德這批青銅句鑃的年代問題,由于器無自銘,出土地也無其他文物出土依據,這里試以史書有關的記載,參照其他同類器物,加以考析進行推斷,初步定位春秋戰國時期。1986年廣德縣文化局文物組廢品收購站發現,現藏廣德博物館。 ![]() 該組句罐共7件,形制相同,大小遞減。器體作扁簡狀,橫截而呈橢圓形,兩側起凸棱,兩銑有凸尖,口曲內凹呈弧形。舞平,扁長形實心柄,分兩截,上寬下窄,上端近舞處凸起方形,柄下端齊平。器身光滑無銹痕,素而無紋飾、內壁平整。1958年江蘇武進淹城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 八件一套,最大的通高64厘米,扁方形實柱體柄,弧形口,陰刻篆文“文帝九年樂府工造”,并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編碼,是迄今我國惟一發現具有絕對年代,而又有序號的句鑃。“文帝九年”是公元前129年,由樂府工匠制造,趙昧自稱文帝,與歷史文獻記載相符。經測定,句鑃音質還好,仍可演奏,彌足珍貴。1983年廣州市象崗山南越王墓出土,現藏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 ![]() ![]() 通高51厘米,口寬19.9厘米,重7千克。器曲口,腔體窄而深,兩側略傾,長柄。腔體近柄處飾回紋和蕉葉紋。同出土7件,其中兩件有銘文。兩側鼓部有銘文32字:“正初吉丁亥,其次擇其吉金鑄句鑃,以享以孝,用旂萬壽,子子孫孫,永保用之”。1827年(道光七年)浙江武康縣山中出土,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 通高24.3厘米。狀如兩瓦合成,凹口,長柄,腔體下半部飾回紋和蕉葉紋。1980年5月漁民在淀山湖中打撈出水,現藏青浦博物館。 ![]() ![]() ![]() 執柄長14.5厘米,高39.8厘米,舞縱長10.4 厘米,橫長12.7厘米,共出土有2件,兩器同銘,行款微異。該件舞及執柄大多殘缺無存。銑間兩側分別刻有二行銘文,計六十余字,有些字跡已銹蝕不清。記載了某月庚午日,吳王的兒子“配兒”用吉金自作鉤鑃,“以宴賓客,以樂我諸父”,考據這里的“配兒”是吳王闔閭的兒子:終累,娶了齊景公的女兒 。1977年出土于浙江紹興狗頭山,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 通高32.9厘米,重0.65千克。口曲為“U”形,銑細且長,兩側有垂直突棱,中空,舞平呈橢圓形,柄中空圓形。器身兩面均飾變形蟠螭紋,四周、鉦、鼓部均飾有錯金云紋,壁薄,內壁一面有一圓釘。 2011年安徽壽縣退水渠工地戰國墓地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體腔短闊,素面,只要握住下面的實心手柄,然后用木棍或者是其他物品,敲擊上面的空心部分就可發聲。實心柄在下面正中,長度與腔體接近,作六棱形。 1951年識字嶺322號墓出土,現藏國家博物館。
錞于:古代銅制打擊軍中樂器。 錞于形如圓筒, 上部比下部稍大,頂上鈕。鈕多作虎形, 故常有“ 虎鈕錞于”之稱。有人認為,具有虎鈕的錞于應屬古代巴人遺物。已發現的青銅錞于多出于四川、安徽和湖北部分地區。錞于的形制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無盤有鈕,腔體較高;另一種是有盤,圜首皆作直立狀。錞于常與鼓配合,用于戰爭中指揮戰陣、進退。除軍事上有重要作用,還逐漸轉變為貴族田獵時使用的打擊樂器,以及部落歡宴時的娛樂之器。 現發現最早的錞于是春秋時期,盛行于漢代。自宋代以來,在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等地區多次發現錞于。現在,錞于出土地已遍及湘、鄂、川、黔、滇、陜、皖、贛、粵、桂、魯等十一個省、區。其形制一般多略呈橢圓筒形,肩圍大而腰圍小。無鈕,或為光素無飾的環鈕、橋鈕,或作虎形、馬形、龍形、鳳形鈕。以虎鈕錞于最為多見。 ![]() 高38.9厘米、重8.36公斤,目前發掘出土最早的一件青銅錞于。整體呈橢圓筒形,上寬下窄,如一座巍峨的穹頂。寬闊的肩部,如鼓起的風帆,腰部收緊,線條流暢。平口設計,頂端正中那半環鈕,素雅而別致。整件器物,雖素面朝天,卻散發著一種古樸而典雅的氣息。2005年陜西省韓城市梁帶村遺址27號墓,現藏陜西省韓城市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 ![]() 高56.5厘米,共出土三件,大小成序,這是最大的一件。錞于總體上部向前傾斜,具有不等稱的特征。腹部正面飾獸形扉棱,腹內有兩個三角形矯音孔。虎紐飾雷紋、頂面紋飾有三圈,內圈云紋,外兩圈為三角云紋。正面腹間突出處飾一淺浮雕人面紋。1985年4月出土于鎮江諫壁王家山春秋墓,現藏鎮江博物館。 ![]() ![]() 通高45.2厘米,面長25.8厘米,底長26.7厘米。這件錞于是湖北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錞于,圖案屬于中原青銅器的紋飾風格,而非巴人的器物。青銅合范鑄成,器身呈圓角方筒狀。盤內置一橋形紐,盤邊外侈,上模鑄蟠尬紋。胸周飾4個對稱的渦紋,鼓部有2個渦紋,外周以角云紋構成團花。底口外緣飾一周夔龍紋帶,風格古樸精致。1986年出土于湖北省通山縣芳林鎮太平莊,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 這是最早出土發掘有盤虎鈕錞于,是春秋時期吳國青銅器中特有的器物,共出土大小錞于共三件。盤內虎鈕,取其勇猛之意,虎身是曲折紋,長尾上卷,整個造型紋飾端樸厚重,又給人以威嚴神圣之感。1984年鎮江市丹徒區北山頂春秋晚期墓出土,現藏南京博物院。 ![]() 高35厘米,肩寬29厘米,腹徑22-27.8厘米,呈蒜頭形,頂端橢圓形,侈口平盆,平頂中間飾一卷尾立雕虎,頸飾項圈,倨牙翹尾,虎身飾云紋。肩部隆起呈圓鼓狀,直體比肩窄,器身中空,腹橫截面呈橢圓形,腹外壁兩面飾虎紋,虎頭上刻太陽紋,張口露齒,長卷尾,作行進狀,甚為兇猛。器底口部一周飾斜角云紋。1958年于湖南株洲廢銅庫采集,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 ![]() 通高69.6厘米,肩圍111厘米,腰圍88厘米,口圍118厘米,重19公斤。頂部圈沿,圓肩束腰,侈口。肩與圈沿相連處有弦帶一周,下綴三角形葉紋,外壁及圈沿內為四方連續的勾連云紋,單位紋樣為云雷紋襯底的斜六邊形,口沿亦有弦帶一周,上綴三角形葉紋與肩部葉紋相對,兩脊從肩至下沿有帶紋。龍鈕鑄于器頂圈沿正中,尾稍殘,殘長15.6厘米,四爪兩兩相并而立。此錞于與各地出土的獸鈕、虎鈕錞于造型不同。龍鈕為國內僅見。1978年咸陽市戰斗公社塔爾坡秦建筑遺址出土,現藏咸陽博物館。 ![]() 通高28厘米,寬20厘米,厚14厘米,器形圓如碓頭,肩部突出,腹部收縮,下部撇開狀若喇叭。錞于頂上中部鑄有一銅馬,呈站立姿勢,眼神溫和,雙耳豎起,前腿微曲,著勢欲奔,形象威嚴生動。頂上另有青銅鎖鏈一根,呈對角連接于頂部作為錞于系鈕,以便穿繩懸系于架上。現藏廣州博物館。 ![]() ![]() 通高55.5厘米,肩徑29-34厘米。器身橫截面呈橢圓形,盤較深,唇沿較寬,盤底略凸,飾弦紋,雙虎立于盤中,雙虎間有一個圓環,便于懸掛。虎身修長,似奔跑狀,張口露齒,尾粗壯,末端上卷,整個器物僅盤、鈕、虎有紋飾,盤、鈕飾刻劃紋、草、葉紋、弦紋等,虎前腿刻有船形紋。1977年建始景陽革擔村二臺子農田基本建設時發現出土,現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 ![]() 通高98.5厘米,口徑53.6厘米,口壁厚3.3厘米。黃銅質,平底葫蘆形,獅鈕,圓肩出寬沿,束頸,鼓腹,微侈口,獅昂首,粗眉凸目,嘴緊閉,腦后螺飾,豐胸,短體,四肢粗狀有力,附站錞肩,足部連襠,長尾后拖,四肢肩腹飾凸云紋。1995年在涇川縣王母宮山出土,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于涇川縣博物館。
鈴:古時最早發現有舌樂器,搖之發聲。 青銅鈴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青銅樂器,形體似鐘而小,在腔內系一個游動的鈴舌,搖動鈴體與舌撞擊以發聲,聲音清涼。在夏朝二里頭文化時期已有發現。早期銅鈴的主要用途,是作為裝飾品使用,不宜稱為樂器。商周時期青銅鈴才逐步作為樂器使用。鈴在后世的發展、演化層出不窮,除作為伴奏樂器外,比較有代表意義是佛教、道教中的法器,古時也用作車鈴,鑄造規范而精美。 ![]() 通高2. 65厘米,口部對角長6.3厘米、寬2.7厘米,頂部對角長5.2厘米、寬2.1厘米,器壁平均厚0.28厘米。陶寺文化期,銅鈴為純度較高的含鉛紅銅,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的銅鈴。整體似鈴形,橫斷面為菱形,頂部中央略偏一側有一小圓孔,孔徑約0. 25厘米,很可能用于安置鈴舌。1983年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通高9厘米,鈕長2.2厘米。側面呈梯形,截面是橢圓形,頂部中央有孔,孔上有“橋形”鈕。肩部微微上凸。一側有薄扉棱(帶翼),出土時還帶有管狀玉鈴舌,器型規整,做工精湛。該青銅鈴為“合瓦形”,即,截面不是圓形,而是近似于橢圓形,像是兩片瓦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青銅時代鈴、鐘類青銅樂器的造型基礎。1962年河南偃師市境內二里頭遺址出土,現藏河南省博物院。 ![]() 高9.5厘米,長8.5厘米,重277克。平頂,敞口朝下,側視呈梯形。頂呈核桃狀橢圓形,有兩圓孔,兩孔間有一橋形鈕,一側有一扉棱。腹腔內不見鈴舌,外面附著織物痕跡。此鈴與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有銅鈴類似,現藏上海博物館。 ![]() 高12.2cm,寬7.7cm,厚0.25cm,喇叭花形,頂部為花托,上有環紐。桶上部為子房狀,飾波曲紋;下部為四花瓣,飾聯珠紋。柱狀鈴舌下端呈四瓣花狀,上端小環與鈴身內頂小環相套,內頂小環已銹蝕殘斷。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銅鈴共43件,現藏三星堆博物館。 ![]() 銅鈴兩側雙翼,頂部鑄有環形銅鈕左右相連,便于懸掛,鈴舌尚在,鈴身飾獸面紋。1976年靈石縣旌介墓地M1出土,現藏山西博物院。 ![]() 通高28.2厘米。口徑5.6厘米,此鈴長柄中空并與鈴體相通,鈴體與長柄上設多個帶鏈環的鈕,振之鏈環互擊從而發出清脆聲響。執鈴,用于祭祀,《周禮·春官·巾車》:“大祭祀,鳴鈴以應雞人。”這種用于祭祀的執鈴很少見,長柄深腔,腔狹而圓,腔外及柄上套鑄多個金舌,應該是用于宗教祭祀的鈴。1958年和1976年山西石樓曾出土過同類器物各一件, 現藏上海博物館。 ![]() 通高9.4厘米。口長5.8厘米,口寬4.6厘米,青銅所鑄。器身上小下大呈扁筒狀,兩側起棱,棱外有扉,口沿平齊。鈴兩面飾獸面紋,覆有綠色銅銹。1953年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商車馬坑175號墓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 該組六枚編鈴紋飾相同,大小不一,較大的兩件為一對,余者大小相似。鈴體上窄下寬,頂平,中部有一穿孔,上方有方形鈕。下部邊緣呈弧形,均有內唇。腔體內有錐狀鈴舌,鈴體表面裝飾有凸線獸面紋。1990年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現藏河南省博物院。 ![]() 通高8.5cm,寬6.5cm,重0.164kg。此鈴平口,頂上有半環形鈕,鈴身一側傾斜,形成不平衡狀態。體內有舌,舌碰擊鈴內壁時可以發聲。鈴正面有陽文2行4字:成周,王鈴。標明其為成周(洛陽)王室用鈴。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 長3.0cm;高3.5cm。器壁特薄,形體矮小。截面為橢圓形,頂部有半環形鈕,鈕下有一小穿孔與腹部貫通,孔上銜接一鈴舌,搖之即響。鈴身正面、背面飾方格紋分割的乳釘紋。現藏平涼市博物館。 ![]() 長8.4~9cm 寬7cm ,呈扁平長方體,上側有兩個方形小環紐,正面有相互交錯的幾何形紋飾,中空,含一小銅餅;背面有四個三角形鏤孔,兩側各有兩個長橢圓形鏤孔。此鈴為車馬器,其樣式獨特,代表北方民族的文化特征。 葫蘆島烏金塘墓地出土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 高9.5厘米,寬6.5厘米。兩側對稱飾有管形短耳,鈴身上扁鼓,下微向內收,中有對穿孔,可懸梁掛鈴舌,前后上下對稱鑄淺浮雕蛙紋和魚紋,惟妙惟肖,各四只。底部截面為橢圓形,飾鋸齒紋一圈加固。1998年冊亨縣巖架鎮出土,現藏黔西南州博物館。 ![]() 通高4厘米,徑3.5厘米,重36克。球狀,頂部有辟邪座環鈕。四周以掐絲工藝制成八個樂人形象,兩人捧簫,兩人吹笛,兩人吹喇叭,兩人揚手擊鼓。1965年北京西郊八寶山西晉幽州刺史王浚妻華芳墓出土,現藏首都博物館。 ![]() 形體似鐘而小,腔內有銅舌,搖之發聲,聲音清涼。鈴在后世的發展、演化層出不窮,除作為伴奏樂器外,比較有代表意義是藏傳佛教中的法器,鑄造規范而精美。此件唐銅搖鈴便屬于佛教法器。現藏湖南省博物院。 ![]() 大鈴13件,腹徑2、通高2.1厘米;小鈴8件,腹徑1.1-1.6厘米,通高1.5-1.7厘米。這21件金鈴除大小有別外別無二致,系用兩金片壓成半圓形后對口扣接而成,鈴口有環形鼻、底部切一長方形口,鈴內以鐵丸為膽,鈴面光潔如新。1957年遼寧北票房身村M2號晉墓出土,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鼓:古時打擊樂器。 青銅鼓在古代社會活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戰爭、祭祀、宴樂等重大場合都離不開鼓的使用。同時也作為陳列器和貯貝器來使用,在少數地區還成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征。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可分為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北流型、靈山型、遵義型、麻江型、西盟型八個類型。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銅鼓數量最多、鑄造和使用銅鼓時代最早、歷史最長的地區。青銅鼓商晚期出現,春秋戰國直至明清均有銅鼓,而以漢代制作得最為精美,式樣最多。依照銅鼓流行地區和式樣不同,可分為滇系和粵系兩大系統。大體上滇系銅鼓體型較小,花紋大都用單弦分暈,暈圈構成大小寬窄的變化。粵系銅鼓體型高大,鼓面多有立體的青蛙浮雕。唐宋以后,銅鼓的禮器作用逐漸削弱,變為一般的祭祀用具和伴奏樂器。清代晚期,古代銅鼓已停止生產,其鑄造工藝也因此而失傳。 ![]() 通高82厘米,重14.1千克。青綠色的器表布滿精細的紋飾,鼓身上的神像雖是人面,卻有羊角、虎耳、獸爪,并持羽毛,器壁厚度只有三至五毫米,鼓的兩面貼有鱷魚皮。該鼓原為圓明園舊藏,后因戰火流失海外,現藏日本泉屋博古館。 ![]() 通高75.5厘米,重42.5千克,通體飾陰刻的云雷紋,前后兩面飾饕餮紋,雙眼圓睜,炯炯有神。鼓腔兩端邊緣飾3周乳釘紋,為仿蒙皮木鼓鼓釘。鼓腔橫置,腔底設座,座下設4足,系青銅一次渾鑄而成。1977年崇陽白霓鎮大市河邊發現,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 鼓面徑約165厘米,殘高64厘米,重299公斤。被稱為“銅鼓王”,鼓面大于鼓身,鼓面出檐7厘米、邊沿下折形成寬2.8厘米的“垂檐”,通體飾云雷紋,鼓身上部對稱分布兩對繩紋環耳,系北流型銅鼓的標準器。1972年北流市六靖鎮水沖庵發現,現藏廣西民族博物館。 ![]() 鼓面雕飾的鼓胸羽人舞蹈紋圖案,線條流暢,構圖優美,可謂難得之珍品。所飾羽人舞分八組,每組二至三人,舞人化妝象鷺鳥,頂插矛形羽牌,髻綴翼形羽飾,自腰而下著以鷺尾紋舞裳,舞裳前幅長過膝,后幅拖曳于地,雙手向前后伸屈,四指與大指分開象人字形,若鷺鳥張翼飛翔,可稱為“鷺舞”。1972年廣西西林普馱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院。 ![]() 高36.8厘米,面徑56.4厘米,足徑67.4厘米,重30750克,屬于石寨山型銅鼓。鼓面中心為太陽紋,主暈為銜魚翔鷺紋,其余飾櫛紋、勾連雷紋和鋸齒紋。鼓身九暈圈,飾鋸齒紋、圓圈紋、羽人劃船紋和羽人舞蹈紋。鼓胸為六組羽人劃船紋,每船六人,其中三船的劃船者皆戴羽冠,另三船各有一裸體人,船頭下方有銜魚站立的鷺鷥或花身水鳥,水中有游魚。鼓腰飾八組羽人舞蹈紋,每組二至三人,頭戴羽飾,下身系展開的羽裙,兩臂外展,雙腿叉開作舞蹈狀。舞上空有銜魚的翔鷺。足部一側臥刻篆文“百廿斤”。1976年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現藏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 高54.7公分,面徑77.5公分,此鼓屬廣西冷水沖型。鼓身作三段,中空無底。鼓胸圓凸,腰部內縮,圈足外撇。胸、腰之間有三扁環耳,耳上有長方形穿孔。鼓面中心飾太陽紋,十二芒,芒體浮凸,芒間作翎眼紋。暈圈由內至外可見云紋、變形羽人紋、變形翔鷺紋、眼紋。鼓面邊緣有四隻立體青蛙塑像,蛙身飾十字紋帶。其中兩蛙間另有一立鳥。鼓身亦滿布紋飾,主要有變形劃船紋、複線交叉紋、圓圈紋、水波紋等。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通高27.5,面徑50厘米。鼓面中心為十二芒太陽紋和簡體翎眼紋,其外有酉字紋、云紋、乳釘紋、斿旗紋、花卉紋、櫛紋等。鼓面略小于胸,胸部附2對扁耳,便于懸掛。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 未完待續 —— |
|
來自: 君合瓷約 > 《藝術品投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