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帶領群山來,挺立在江邊。”凡是到樂山旅游的人,一定會去瞻仰樂山大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大佛的震撼。
而且圍繞著這座佛像,還有很多傳奇的色彩,比如樂山大佛曾4次閉眼流淚,而且那一年正好有大事發生。
那么,這是湊巧,還是有什么特殊的說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樂山大佛,全稱“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大,整個大佛的雕塑仿佛與山融為了一體,所以人們常用“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來形容它的雄偉壯觀。
但說來也怪,樂山大佛是在質地疏松的紅砂巖上雕刻而成的,為何歷經1200多年風雨后,依然風雨不動安如山?
據說,這其中的奧妙在于它巧妙的排水系統。
據資料顯示,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對佛像的浸蝕。
大佛頭上發髻的第4層、第9層、第18層也各有一條排水道與佛體衣服折皺連成了一張排水渠道網,這就避免了雨水對佛體的浸蝕。
可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無論排水系統多么良好,大佛或多或少也會遭遇一些破壞。
因此,對樂山大佛的保護和維修,各個朝代也都非常重視。
到目前為止,政府已對樂山大佛進行了7次大型維修,而每次都會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關注。
看來,這個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等殊榮為一身的樂山大佛,儼然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一筆寶貴財富。
那么,這筆寶貴財富究竟是誰創造的?它的創造有何意義?
樂山大佛最初開鑿于713年(唐朝)。
傳說,大佛所在位置水勢兇猛,經常發生船毀人亡的慘劇。為了減緩水勢、祈禱平安,一個叫海通的和尚募集善款,決定修建大佛。
然而,大佛的修建過程并不一帆風順。
人們捐贈的善款,曾引來當地官員的覬覦。海通為了保護善款,海通威嚴地盤腿坐定,端起一只銅盤,毫不猶豫地剜出自己的一只眼珠放在上面,默默地舉到郡守面前。
這就是史書上說的“自抉其目,捧盤致之”。
此舉把官員嚇得倉皇而逃,從此不敢再來索要善款。
不過,大佛修到肩膀時,海通就去世了。
后來,又歷經了兩位負責人,直到803年大佛才修造完成,總共用了約90年。
值得一提的是,大佛修成之后,三江上船毀人亡的事件的確減少了。
僧侶和百姓們認為,這是因為有了大慈大悲和法力無邊的彌勒佛坐鎮于三江之濱,既可以降伏水怪妖魔,也能鎮住水患并擊退洪澇水災,保佑三江沿岸的黎民百姓。
正如藥物的安慰劑效應一樣,大佛矗立于三江交匯的巖壁上,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強大的心理安慰。
因為對大佛極度信仰,不少人還賦予了大佛幾分靈性。
網絡上流傳的一個段子就頗有意思,其大意是說樂山大佛能顯靈,能感知人間的喜怒哀樂。
如果遇上我國發生災難,大佛就會默默流淚,而如果遇上國家發生了喜事,大佛則會慈祥地露出微笑。
據說1962、1963年,我國遇上百年難遇的三年自然災害,餓死的人數以萬計,不忍看這人間的悲劇,大佛就痛苦地閉上了眼睛,潸然淚下。
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后,大佛也是面露怒色,再次閉眼流淚。
而到了2000年,則發生了合江沉船事件,130人死亡的特大水上交通事故,大佛又一次閉眼流淚。
對此,民間認為是有佛祖顯靈了。
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大佛閉眼流淚的真實原因,是空氣污染形成酸雨的后果。
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工業建設等的逐年增加,而且四川盆地空氣濕度大,酸雨沉降更加嚴重,因此人們會看到大佛眼鏡下面像淚一樣的水痕。
當然,這樣的解釋或許缺少了一些傳奇的色彩,但是這并不會減少樂山大佛的魅力,它所散發出來的那種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游客去瞻仰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