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不久遭到孫權襲擊,于十二月被殺,曹操也于翌月病逝。舊的體系被打破后,曹劉孫三家的關系進入到了一個微妙的時期,吳蜀之間已然翻臉,兩家關系如何發展將視蜀漢的下一步動作而定。魏吳之間雖在夾擊關羽方面合作親密,但隨著曹操的過世以及曹丕的禪代工作,這份盟約將走向何方也尚待孫權的的態度。魏蜀之間相斗多年,但隨著吳蜀破盟,兩家也存在著關系緩和的可能。于此時上臺的曹丕,正面臨著一次重大抉擇。 曹操 孫權因為襲殺關羽的功勞,被曹操表奏為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隨即遣使和曹操往來,并歸還了五年前在皖城之戰里俘獲的廬江太守朱光。本該往好處發展的曹孫關系卻因為一些特殊情況而面臨著一些波折,首先是曹操去世,之后繼位的曹丕出于襄樊二城在之前的大戰中受創嚴重的考慮,一把大火將其燒為空城,并主動撤出。 這一舉動大大地刺激了孫權,原本在襲擊荊州前,呂蒙為孫權規劃的戰略是拿下劉備的荊州地盤后,北據襄陽,西下白帝,以此對抗魏蜀。這份計劃的風險極大,而且從一開始就打定了要和曹操翻臉的主意。但呂蒙在拿下荊州后還沒來得及實施便因病去世,缺少了實行者,加上要冒著和曹魏翻臉的風險,于是孫權便暫時放棄了這一規劃。然而曹丕主動撤出襄陽的舉動讓孫權感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便果斷下令占領二城,不久便有魏將和附近一帶的民眾前來歸附孫權。 孫權 孫權的行為無疑令本在蜜月期的曹孫兩家關系蒙上一層陰影,曹丕也發現自己行為過于草率。他正忙于為漢魏禪代造勢,如果此時被孫權插一刀子顯然正中痛處,因而曹丕十分重視孫權的態度。孫權一直以漢室忠臣自居,他甚至把建安這個年號一直用到了二十七年,在三家中是最久的,而此時曹丕搞禪代自然會把孫權推到一個有點尷尬的位置上。 在用懷柔爭取孫權支持還是用武力脅迫其就范上,曹丕選擇了后者。很快,曹丕便對南方采取了行動,魏軍兵分三路,曹仁率軍奪回襄樊,曹休自歷陽渡江襲擊吳軍,夏侯尚則進攻襄陽西側的上庸三郡,三路皆獲大勝。 好巧不巧,劉備派來給曹操吊喪的使節韓冉此時正在上庸。在劉備的戰略里,荊州是必須奪回的地盤,所以他并不想兩面樹敵,至少希望曹魏保持中立。在這種背景下,借著曹操去世的機會,敵對二十余年的曹劉兩家居然迎來了和解的曙光。 對于韓冉的這次出使活動,魏書和典略中有幾乎截然相反的兩種記載。魏書里說曹丕厭惡劉備的這種做法,下令荊州刺史斬殺韓冉,不和蜀漢往來。典略里則記載韓冉稱病住在上庸,由上庸方面幫忙轉交文書,恰逢曹丕受禪,于是送了魏國國書給韓冉,韓冉帶回國書后,劉備無法承認曹丕的帝位合法,隨即稱帝。但魏書的記載并沒有明確時間,也許曹丕下令荊州刺史夏侯尚斬殺韓冉的時間點在夏侯尚剛奪下荊州之時,此時他的拉攏對象為孫權,所以做出對劉備的強硬態度。韓冉因為尚未達成使命,在孟達的庇護下暫時停留在上庸,最后在曹丕完成禪代后,才由孟達中間斡旋取得了國書,大概此時的曹丕認為只要劉備肯稱臣,自己也能接受兩家和睦。 曹丕 曹丕的悶頭一棒讓孫權感受到了威脅,自己已與劉備結怨,倘若此時又得罪曹丕,后果將不堪設想。于是在曹丕南征的次月,孫權遣使進貢,曹丕大為激動,甚至打算派重臣辛毗和桓階出使孫權處,完成結盟并索取人質。孫權對此表示婉拒,在曹丕完成禪代之后派遣使者稱藩,并歸還了在襄樊戰役之后俘獲的于禁等魏將,表現出極其誠懇的態度。 隨于禁一同回國的將領里有前徐州刺史浩周和前南陽太守東里袞,這兩人在孫權賬下頗有時日,曹丕認為他們比較了解孫權的情況,便向其詢問孫權是否真的臣服。浩周在南方和孫權結成了較深的私人情誼(說白了就是被收買),便回答孫權是誠心歸降,但東里袞的回答卻與之相反。孫權在斬送關羽時,鐘繇曾與曹丕通信,因孫權為曹魏解決心腹大患,便評價道:“顧念孫權,了更娬媚。”而曹丕在拿到信之后居然“執書嗢噱,不能離手”(真是一幫基佬)。于是在浩周和東里袞截然相反的回答當中,曹丕選擇了相信浩周。 為了答謝孫權,曹丕派遣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使持節督交州,領荊州牧,封吳王,加九錫,拜其長子孫登為東中郎將,封萬戶侯,同時讓孫權交出孫登為人質,并進獻珍寶。之前曹丕已經封曹仁為大將軍,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因而曹仁被升為大司馬。次年曹丕又將領土重新劃分,將荊州和揚州在江南的部分合并為荊州,由孫權統領,荊州在江北的部分改為郢州,揚州在江北的部分保持揚州舊名不變。曹丕無疑是畫了一張非常大的餅,他用荊州牧的名頭將孫權納入了曹魏的統治體系,并給予他吳王和都督交州的地位以及加九錫的特別優待。但這其中,只有吳王是可以世襲的,其他兩者則受曹魏的自由調整。 侍中劉曄對此提出的反對意見,他認為吳王的名分過高了。劉曄指出,孫權只是漢朝的驃騎將軍南昌侯,官輕勢卑,我們曹魏只需要維持他原本的官爵不變,再加封為十萬戶侯(反正那塊地咱們也收不上稅),使他和部下們無法保持君臣的關系,這樣我們討伐他時就能取得大義名分。如今封他為王爵,離天子只有一步之遙,他和臣民們便有了君臣的名分,到時候如果我們再討伐他,他對部下說自己誠心歸降,也老老實實進貢,而曹魏卻無故討伐他,以刺激部下們抗擊的決心,那樣無疑會增加伐吳的難度。曹丕拒絕了劉曄的意見,堅持要封孫權為吳王,邢貞便帶著曹丕交予的任務出發了。 劉曄 進貢和任質的條件讓東吳群臣感到無比屈辱,他們提出讓孫權拒絕曹魏的封官,而是自稱上將軍九州伯。上將軍是古官名,項羽就當過上將軍,九州伯則聞所未聞,倒是袁術當年自稱過徐州伯,不知道這幫人是不是懷念起了當年的老東家袁術。此時吳蜀已經開戰,孫權拒絕了群臣的建議,援引劉邦受封漢王的事例,接受了吳王的封爵。對于曹丕提出的兩個條件,孫權爽快地同意了進貢,但不肯讓孫登擔任人質。 為了迎接邢貞,孫權親自出都亭等候,而邢貞也表現得頗為倨傲,張昭、徐盛對此表現得十分氣憤,徐盛還對同僚們說自己不能為國家吞并許洛巴蜀,而讓主上與邢貞結盟,真是奇恥大辱,隨即涕淚橫流。邢貞聽到后,對隨行人員說,江東將相如此,非久居人下者。由此可見,劉曄的看法也有不準確的地方,孫權君臣關系已固,并不將曹魏放在眼里,即使用十萬戶侯限制住孫權,也無法阻攔其展翅高飛。 隨邢貞一同出使東吳的浩周私下告訴孫權,說曹丕并不相信他肯交出人質,但已經被忽悠瘸了的浩周愿意用全家百口的性命擔保孫權愿意交出人質。對于這種主動送上門來的冤大頭,孫權馬上利用自己完美的演技向其表達出由衷的感謝,并表示自己為了浩老哥這份恩情一定會送上人質加以報答。 受封吳王后,孫權派都尉趙咨出使曹魏,曹丕對于孫權這個曾被自己父親稱贊生兒子就要像他一樣的同輩一直感到很有興趣,頗有點暗中較勁的意思,便問趙咨說:“吳王是什么樣的君主?”趙咨回答道:“吳王聰明仁智,乃雄略之主。”曹丕問怎么個聰明仁智雄略法,趙咨回答:“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拔呂蒙與行陣,是其明;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據三州而虎視天下,是其雄;屈身于陛下,是其略。”趙咨這番回答著實高明,在大大夸獎了孫權一番之后,又在最后反手拍了曹丕的馬屁,令他無法出言反駁。 曹丕十分欣賞趙咨,但也不希望孫權的使節在自己面前耀武揚威,想要掙回點面子,便搬出自己的強項,問趙咨說:“吳王懂學問嗎?”曹丕的文化修養很高,他以為自己在這方面必能勝過孫權,他用如此傲慢的方式提問是想折辱孫權,但趙咨卻從容地回答道:“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只在空閑之時博覽書傳歷史,看的都是精華的部分,不像諸生一樣終日尋章摘句。“很明顯,趙咨話里有話,反過來把曹丕給嘲諷了一頓,但又讓曹丕找不出問題來。 丟了面子的曹丕有些不爽,便帶著點威脅地問道:“吳國可以征伐嗎?”趙咨嚴肅地回答道:“大國雖有征伐之兵,小國自有備御之固。”曹丕又問:“吳國害怕魏國嗎?”趙咨回答:“吳國帶甲百萬,以江漢為池,有什么好怕的?”曹丕感到嘆服了,問他道:“像你這樣優秀的人在吳國有多少?”趙咨說:“特別優秀的人有八九十,像我這種水平一般的,多得數不清吧。”曹丕不再自討沒趣了,而是好好地款待了趙咨,但由于孫權不肯把孫登送到魏國,曹丕也不肯放趙咨回國。 孫權便再次寫信給浩周,說自己一直不肯送人質是由于孫登年少,只有十三歲,父子情深所以一直拖著。又說孫登還沒選妃,希望浩周幫忙找個好人家,最好是夏侯氏,自己還打算派孫邵隨孫登一同前往魏國,讓孫邵作為使節去下聘禮,孫邵是孫權當時的長史,在吳國建立后成為首任丞相。然后孫權還說孫登年少需要搞好教育,自己準備讓張昭作為老師陪著孫登一起來魏國。 孫權提出結親夏侯氏的計劃頗為高明,如果孫權提出要和曹家結姻,就成了和曹丕平起平坐,曹丕現在已經是皇帝,不是當年的魏王曹丞相,而孫權只是吳王,孫權沒資格和曹丕平級。提出和夏侯氏結親,則表示把自己放在臣格,而夏侯家和曹家代代聯姻,以至于傳出了曹操出自夏侯家的謠言,和夏侯家結姻在某種程度也算是和曹家有了關系,會讓人覺得孫權似乎是煞費苦心混進曹魏高層圈子。拿給孩子定娃娃親來忽悠人對孫權來說已經輕車熟路了,上一次是對關羽。 這下好了,曹丕本來只是想讓孫登來做人質,結果孫權一口氣附贈了張昭和孫邵兩個大禮包,還有鼻子有眼地說想和夏侯家結親,加上浩周在旁邊煽風點火,于是曹丕也被忽悠瘸了... 同時,孫權又派西曹掾沈珩出使魏國,并獻上貢品,但孫登等人依然沒影。曹丕很是失望,問沈珩道:“聽說吳國太子要來了,是這樣嗎?”沈珩表示自己在吳國就是個打醬油的,這么重要的事當然不會告訴自己。雙方尷尬一笑,曹丕覺得自己是被忽悠了。 此時劉備正在荊州和陸遜激戰,孫權頂著強大的壓力,非常害怕曹魏同時從北邊發起進攻,因而再三遣使,但即便如此,他還是不肯交出孫登。而曹丕身邊的侍中劉曄此時堅決主張向吳國開戰,然而曹丕不希望自己的開戰促使吳蜀完成和談,想要將利益最大化,因而遲遲沒有下定決心。 沈珩在魏國了解到了劉曄的計劃,他和趙咨最終也都順利回到了吳國。沈珩和趙咨回國后自然沒有勸說孫權送人質,并且認為曹魏不是可以長久結盟的對象,讓孫權做好自立的打算,趙咨還權孫權把年號也改了。 劉備在夷陵的大敗徹底打亂了曹丕的步伐,他發現在孫權的一系列高端操作下,自己好像什么好處都沒撈著。閏六月,孫權報告夷陵戰果的文書送交曹丕時,史料中并沒有顯示出曹丕有任何不滿情緒,反而獎勵安撫孫權。八月時,曹丕受降了蜀漢黃權的部眾,而到了十月,魏國就已經集結好大軍南下,規模極大,計劃也頗為精密。可以推知,曹丕在收到孫權文書時,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動員大軍南下了,但為了不驚動孫權,表面上還是保持著友好的態度。 劉備 面對南征的大軍,孫權還是象征性地掙扎了一下,派遣使節遞交文書。還是熟悉的套路,孫權道歉認錯,拖延時間繼續忽悠。但已經被忽悠夠了的曹丕終于不吃這一套了,雙方正式撕破臉皮。 孫權隨即改了年號,宣告獨立,從某種意義上算是向劉備伸出了橄欖枝。曹丕這邊就顯得有些搞笑了,他改封弋陽王曹彪為吳王,又撤銷郢州,恢復原本荊州和揚州的編制,這些動作都是在宣布魏國已經不再承認孫權的吳王頭銜和荊州牧身份,孫權集團現在是一個非法組織。而之前被忽悠瘸的浩周也被曹丕所疏遠,不再受任用。雖然曹丕搞了一通非常小孩子氣的操作,但他并沒有授予任何人大將軍的官位,這個官職一直空缺到他去世,而孫權死后的謚號也是大,這倆人到死都保持著一種奇妙的緣分。 因為這場南征,剛剛大戰一場的孫劉兩家關系大為緩和,雙方開始互通使節。而外交成癮的孫權居然也沒有放棄和曹魏繼續往來,直到他派到曹魏去的使節馮熙被曹丕無限期扣押后,孫權才終于對和曹魏恢復關系這件事徹底死了心。 比較神奇的是,因為夷陵的大敗和劉備的病故,曹丕對于自己之前無情拒絕的蜀漢倒是打起了主意。他派自己手下多位大臣寫信勸蜀漢舉國稱藩,就像之前的孫權一樣,還派虎牙將軍鮮于輔作為密使親自前往蜀漢。然而蜀漢雖遭慘敗,但諸葛亮尚在,這些動作自然都打了水漂,只是可憐其中一起寫了勸降信的王朗在后世被演化出了一出被罵死的橋段,至今仍被津津樂道。 鮮于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