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檢查作業開始,請同學復述故事。 明確復述故事的要點。 11班同學復述得非常好,作業完成得非常認真,我看到他在課堂空白本上已經提前做了記錄。一節課有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完成任務,同時,補充課件上沒有的內容。 8班接連兩個被叫到的同學都沒復述出來,一聽就知道根本沒有閱讀課文,把他們訓了一頓,明確初中與高中語文之間的區別。 初中考點比較膚淺,很多題目甚至可以直接套用答題公式;高中考點強調深刻的理解力,對文學作品還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這種能力只有在自我閱讀或在老師的點撥下,進行深入的思考,才可能獲得。 課文是一篇小說,小說都不想閱讀的學生讓人很難相信他們會喜歡閱讀。不閱讀的人,視野狹窄,對和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人不一樣的人缺乏共情,缺乏共情能力的小孩,不會體諒他人,也難以理解他人和自己不一樣的想法與做法,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能力也難以得到提高。 又遇上核酸檢測,第一節課就這么過去了。第二節課再請同學復述,就復述得很好。說明學生缺得不是能力,而是態度。 從復述故事時刪除的內容進入任務二:對文章描寫的賞析。 活動:劃線、圈點、做旁批。 交流:為什么這段環境描寫會給人帶來感動的力量?(缺乏文學閱讀能力的同學往往感受不到這段文字的感動點,也就抓不住作者透過這段文字想要傳達的東西) 解讀它的關鍵點在于環境描寫后的那句假設句,“要不是敵人的冷炮”“轟響著”,“我真以為”“是去趕集”。 戰爭之所以殘酷,正是因為它不僅僅會摧毀人的身體與家園,也會摧毀人的精神,例如海明威《橋邊的老人》中的老人在戰火中精神變得呆滯,喪失了生存的希望。 而這篇小說中,這里的環境描寫是“我”所觀察到的鄉間美景。這說明面對敵人的冷炮,“我”沒有畏懼,“我”的精神依然飽滿,依然保有對美的追求。戰爭的殘酷并沒有泯滅人們對美的追求。這是何其珍貴的情感?怎能不讓人感動? 小通訊員,鮮活的生命在這處場景描寫中展露無遺,戰時的青春選擇。 兩個干硬的饅頭,物資何其緊缺!“掏了一陣子”“摸出”,于小通訊員,何其珍貴!“順手”“給你開飯啦”“腳不點地地走了”,送出得何其隨意! 對任務二的小結:小說中描寫的意義。 進入任務三:思考百合花的象征意義。 在11班補充分析了小說中的其他意象,8班沒有時間便沒補充,只順帶一提。 小結詩化小說的特點,為以后的高考復習考點(小說的文本特征)做鋪墊。 下課! |
|
來自: 昵稱503199 > 《微信語文安然-課堂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