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從立夏開始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體內陽氣開始外散,如果此時人們還多食油膩,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而出現以“上火”表現的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癥。立夏以后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 俗話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陽之重在“養心”。五臟之中的“心”對應五季之“夏”(四季在中醫中為五季:春,夏,長夏,秋,冬),夏季實為心主令,故此時人體的心臟機能處于旺盛時期。根據順應天地四時的養生法則,人在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 《醫學源流論》有云:“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span> 這就是說,心為五臟之重,而心主神志,心主神明,中醫中有“心藏神”的說法。心氣足,則神足;心氣不足,則精神萎靡,神衰色弛。 那么五月我們應該如何通過養心來保養五臟呢?藥王孫思邈曾有云:“夏日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span> 這個五味子,可是一味好藥,跟你嘮嘮! 五味子:性酸、甘、溫。歸肺、心、腎經。 功效: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①《本經》: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②《別錄》:養五臟,除熱,生陰中肌。 主治與配伍: 可用于肺腎兩虛之虛咳、氣喘,常與補腎藥合用;用于遺精、久瀉,治遺精常配桑螵蛸、煅龍骨;治久瀉常配肉豆蔻、芡實;用于陰液不足之口干渴、盜汗,常配麥冬、生牡蠣。 五味子由于產地不同有分南北五味子兩種,常用的多為北五味子。 《本草蒙筌》記載:風寒咳嗽,南五味為奇,虛損勞傷,北五味最妙。因此止咳多用南五味子,補藥多用北五味子。指灸導引術提示除此以外,五味子的炮制,也有講究:《本草綱目》記載五味子“入補藥熟用,入嗽藥生用?!?/span> 夏月酷暑,津液虧損,心陰多不足,五味子可益氣生津止渴,從而起到補心氣補心陰的作用。鼎鼎大名的生脈散取五味子配伍人參、麥冬,治療季夏之間熱傷氣陰,困乏無力,汗多口渴之證; 稍加一味黃芪,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涌出。而五味子又入肺金,可斂肺氣;夏季若過食生冷,易致脾胃虛寒,久瀉久痢,五味子配吳茱萸可澀腸止瀉;夏季腎虛精關不固之遺尿尿頻者,又可與桑螵蛸、附子、龍骨等同用,澀精止遺。 故夏月常服五味子,生心氣益心陰,斂肺金之氣,在上可滋源,在下又可補腎。 因此,孫思邈云:“夏日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 一起為健康點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