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讀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的時候,對于十六國時期的混戰,時長感到痛心。史書上可能短短的一行字,其背后就代表著十六國時期,各族老百姓充滿一生的血淚。而每次讀到北魏建國這一段的時候,我總會有種看到曙光的感覺:那就是從西晉后期開始,歷時長達百余年的北方戰亂,終于要結束了。 但是,問題來了:為什么北魏能夠終結十六國的亂世,為當時的北方帶來太平? 1、偶然與必然 人類社會的發展,講究一個偶然與必然。北魏能夠長期穩定北方局勢,其實是偶然,但同時也是必然。 其實早在北魏建立之前,中原地區也有很多實力較大的政權。 比如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趙(石氏趙國)。石氏趙國曾經統治中原大部分地區:當時北方地區,張氏涼國(前涼)和拓跋代國(北魏的前身)一度向石氏趙國稱臣。雖然慕容鮮卑表示不鳥石氏趙國,但是慕容鮮卑也無力推翻石氏趙國的統治。甚至石氏趙國還一度進攻江東,準備推翻東晉。 石勒算是一代豪杰。但是石勒死后,其接班人就被石虎推翻。石虎在位時期,石氏趙國處于社會矛盾高度尖銳狀態,而且其統治也處于不可持續的狀態:即只要抵達動亂的臨界點,石氏趙國就可能面臨大規模動亂。當然石虎是幸運的。因為石虎在位期間,動亂沒有發生。但是石虎死后,石氏趙國就等于解體了。 石氏趙國的部將建立了苻氏秦國(前秦)。秦國在苻堅在位期間,擊破了慕容燕國、拓跋代國以及張氏涼國,還從東晉手里奪取四川地區,統治了大半個中國。因此苻堅天王考慮統一天下。但是毫無疑問,苻堅天王對于當時的形式沒有正確的估計,這導致了淝水之戰后,苻氏秦國也陷入解體。 苻氏秦國解體以后,后燕一度統治北方大部分地區。不過,隨著后燕君主慕容垂的過世,后燕很快也陷入崩盤狀態。 而從趙國、秦國、燕國的歷史不難看出,幾乎只要是北方地區出現實力較大的君主,都會考慮統一北方,而后掃蕩東南。因此北方走向統一是必然。但是,能否具備有實力保持較長穩定且統一的君主,則是偶然。 2、北魏的優勢 北魏的優勢,在于運氣。當然,運氣也是偶然因素。 北魏的拓跋珪年輕時候受慕容垂的幫扶和支持,重建了代國(代國后來被改國號為魏)。并暗中發展做大。起初北魏也不過是北方一個實力一般的割據勢力。但隨著慕容垂晚年后燕的國力相對衰敗,北魏趁機進犯后燕,但即便如此,慕容垂也一度將北魏打壓到亡國邊緣。就在拓跋珪做好亡國準備的時候,慕容垂病故,局勢得以翻轉,北魏也得以翻盤。 拓跋珪在位期間,其實北方也還有諸如北涼、胡夏等割據勢力。因此北方的局勢鹿死誰手還是未知數。 好在拓跋珪死后,繼承人拓跋嗣也算是有作為的君主,拓跋嗣在位期間,北魏的國力繼續穩步發展。拓跋嗣死后,拓跋燾繼位。其實北魏真正可以被視為北朝,得從拓跋燾時代算起:因為拓跋燾在位期間,北魏吞并胡夏、北涼等割據勢力,并挫敗了南朝的討伐,確立了對北方的統治地位,并統一北方。 換句話說,北魏的優勢就在于,連續出現了三代有能力且運氣不錯的君主,才保證了北魏能夠對北方的統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