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學路上奮力前行 在人生初始基礎階段的求學路上,小時候貪玩。不知道一個立世之人,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往往是壓迫性的逼學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生活的需要,才懂得:人阿,要自覺學習,主動學習,不斷的學習,以適應社會進步、發(fā)展、變化的需要,求收效和實效,才是最佳學習階段。這時的收獲,能達到增進倍數(shù)的效果!并且,養(yǎng)成終生學習的好習慣!擁有一個良好的身心,擁抱未來,擁抱明天的新生活! 筆者的深刻體會,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還是高中階段學習時,通過努力和勤奮,才真正實惠性地學到了一點東西。是一段扎實的學習階段,收獲多多溢善。 1971年8月底~1974年元月18日,是筆者的高中生涯學習生活!在這2.5年半的艱苦學習生活里,是在原華縣瓜坡中學度過的。在這段時間里,確實學到了很多東西,豐富了自己的學涯生活和科學知識儲備,終生難忘、受益匪淺。也從此,結束了人生基礎課程學習過程! 原華縣瓜坡中學,是華縣西片區(qū)6個公社(瓜坡、東趙、侯坊、辛莊、赤水、金惠東片幾個村)最早的重點中學。高中學制,本來是2年,后又由秋季生改為春季生,因而,延長了半年時間,甚是萬幸!在延長這半年里,我們加班加點,補上了許多在初中,沒有學過的知識!給在初中未學的科目,急速趕快補上了,已過時段的一課。其中,加補的漢語拼音學習,真是受益無窮!一生受益,盡享獲得科學知識的實惠!相對而言,至今,仍念念不忘那個高中階段的學涯生活。 (一)初小學習階段 小學1~4年級時,在故城村村級的小學學習,是中文漢語識字教育的基礎學習階段。那時,學校秩序還是很正規(guī)的。 這個階段,所經(jīng)歷過的老師有: 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趙毅老師,雖然視力高度近視,但寫得一手極好毛筆大字。寫在他親次主持新建的故城村小學,辦公室墻柜,紅色木板上一幅對聯(lián),至今仍牢記于心。曰:“山澗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一生受益,教導我們小學生,要好好的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有真才實學本領!不能如“山澗竹筍”和“墻上蘆葦”那樣,腹中無文,基礎不實!這幅聯(lián)語,不僅是小時候的提醒,更是一生做人、做事的驚世恒言! 趙老師,不僅人緣隨和,知識豐滿,還和村民的關系十分融洽。自力更生,自己動手,興建校舍,在原廟宇旁新建新的教室,全力改善辦學條件。一改往日舊廟宇風貌!村民們都很喜歡和愛戴他,有著極好的聲譽和德行。他的言行德行,永遠留在村民和他教導過的學生心田! 年輕氣盛的任天性老師,血氣方剛,快人快語,作風雷厲風行;年輕漂亮,可愛細心的郭玉梅老師,把愛心灑給她教導過的學生;他們都是德高、才廣,精心育人的好老師。 再有 ,多才多藝的方德老師,是今大明鎮(zhèn)方寨村人。方老師不僅毛筆大字寫的好,還熱愛文藝,吹拉彈唱,特別特長板胡技藝,唱秦腔聲音激越,是他的拿手活。經(jīng)常自編自導自演小文藝節(jié)目,在小學生間傳播。讓我們小同學,排練的話劇,少年英雄的榜樣——《劉文學》很有影響力,排練成功后,也曾在瓜坡公社大劇場公演過,受到社會的一致贊揚和好評。 在這個節(jié)目中,英雄少年劉文學,由機靈帥氣的李占爭扮演;地主分子,由胖胖呼呼的梁志軍扮演。他們都扮演得十分逼真,出神入畫。符合人物角色和性格特征。達到了弘揚正氣,懲治邪惡的預期目的和宣傳效果。當時,筆者扮演過民兵排長,和民兵等人,雷厲風行,抓捕了殺害少年英雄劉文學的兇手——地主分子!送交執(zhí)法機關,使其受到,法律應有的嚴懲! 一句話,在整個初小階段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收獲知識還是很豐富的。 (二)高小和初中學習階段 1966年人8月,是上五年級的高小階段學習,在三留學校學習。第一任班主任老師,是高志云老師,她熱愛教學工作,愛護每一位學生,視學生似親人。幾十年過后,再見到高老師面談時,她仍對當年的學生,記憶猶新! 當時,書本到手,還上過一段安寧的學習生活。不久“文化革命”就開始了!幾乎是停課鬧革命,把學習文化知識,完全拋到九霄云外了…… 1969年~1970年7月,才開始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秩序。學校校址遷移,由于陜西省化肥廠擴建,還由原來的老地址,遷到了新地址。此時,學工學農(nóng)勞動也不少。加之中蘇關系緊張,全民“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和“要準備打仗!”的戰(zhàn)爭準備氛圍濃郁。勞動、活動也就特別多。但上課學習,還是基本歸于正常,開始學習初中一些課程。此時,又把“文革”期間,幾屆學生壓到一個級別,組成了龐大的6個初中班。學生多,班次大,每班人數(shù)又多,學校的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學校還從原華縣瓜坡中學,調(diào)來了一些教師,來支援這里的教學工作。 初中階段的學習,數(shù)學只學了個全一冊(代數(shù)部分);物理學了個杠桿原理部分,電學還計劃著開課時,還未開開;化學課,根本就沒有開課。到了1970年7月,暑期來臨。學校突然宣布,我們初中畢業(yè)了?就這樣,稀里糊涂地把我們,95%的學生,趕到了農(nóng)村去了!只有5%的同學,被學校和駐校貧宣隊,推薦去上高中繼續(xù)學習。我們村同期10多位同學,能繼續(xù)上高中學習的,就只有梁志軍1人,有這個福氣。 高小和所謂的初中階段學習,滿打滿算,是4年期,此時的學習,幾乎是處于停頓狀態(tài)。兩頭情況,還比較好一點,還能學點文化課知識。 恍恍惚惚地度過了這一時期的黃金學習階段!美好的時光黃金學習時段,就這樣荒蕪了。白白地掛了一個初中畢業(yè)生的牌子,有名少實! (三)農(nóng)村勞動一年 就這樣,我們是95%的那個絕對大多數(shù)學生,回到自己所在的農(nóng)村勞動。在這一年的勞動生活中,幾乎都是365天的天天勞動中生活。春節(jié),叫著“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jié)!”所以,是天天出工。那時的冒頭小伙子,年輕氣盛,從不覺得累,也很愉快。修水庫,開渠引水,農(nóng)田基本建設等繁重的體力活,一樣都不拉,起早貪黑……和大人們一樣,一年緊張勞動生活,很快就到了。 一天暑夜里,明月高懸,高空照亮,又顯得格外地寧靜。我們在大場面子晚加班,勞動結束后,大隊會記李天功先生,把我們在1970年畢業(yè)幾個學生,召集到一起說:公社給咱們大隊,要一名去上高中學習的學生名額,你們誰愿意去?大家都想去學校學習。無奈,采用抓毬的形式,決定誰上學去!幸運的事情,就這樣落到筆者的頭上,有機會去學校再學習。 (四)高中求學階段 1.概況 高中的學習生活,盡管也有學工學農(nóng),校辦工廠、農(nóng)場勞動,畢竟學校秩序正常,以學習為主,確實學到了很多可以掌握文化科學知識。數(shù)學、物理、化學、英語、體育、政治等課程,教學任務,一科不拉,應學盡學。各科的老師,都是老牌大學畢業(yè)的優(yōu)秀老師,傳道授業(yè),功底深厚,言傳身教,方法靈活,教課嚴謹,認真負責,把科學知識,原原本本地都教給了我們。所以,對高中階段的所有任課老師,更是記憶尤新而深刻,恩師形象,一生難忘! 2.恩師教誨 高中階段讓人記憶難忘老師,點滴言行,都會成為一個人,一生的前進動力。班主任張景文老師,兼任數(shù)學教學工作。他教過的三視圖經(jīng)典作業(yè),雖然過去50年了!至今,我還仍然完整的保存著。在一次師生見面聚會時,我還帶去讓張老師和同學們觀看過。老師當年批改紅色字跡,仍然歷歷在目!老師也不曾想到,還有這樣細心的學生?還能見到自己多年的教學筆跡?也曾記得,一次數(shù)學作業(yè),是作機件模具。自己獨立做了一個木質(zhì)模具。也很有創(chuàng)意,受到老師的肯定。此事對筆者一生,都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激勵的原始動力! 副班主任老師是李華老師, 她是我們的英語代課老師。長安人,老牌外語大學生,一口流利普通話,發(fā)音準確,悅耳動聽,同學們的都特別愛上她的課。那時課本很簡單,多一些政治內(nèi)容,盡管簡單,生活日常用語,幾乎沒有。課本在畢業(yè)后多年,由于課文比較熟悉,朗讀自然,自己還保存了幾十年。元音、輔音正確發(fā)音,也畢竟是奠定語音發(fā)音基礎。 語文老師,是郭友軍老師,本科大學生。分析課文,講解課文,頭頭是道。作文批改,嚴肅認真,每次作文分析課,都會有好的、優(yōu)秀作文范例講解。其中一班班長——解參軍同學的作文,經(jīng)常作為范文,讀給大家聽,起到了很好的典型引路作用。“文革”期間的文言文,古詩文化知識,沒有接觸過,是古代文化的短板。高中課時,教材恢復了一些古文言文內(nèi)容。在這方面,也是一個提升。其中,學習《曹劌論戰(zhàn)》一文,老師的反復講解,使我記憶深刻。漢語拼音加補學習,一生受益無窮。現(xiàn)代生活,方方面面,都與漢語拼音有關…… 高中階段,所學科學文化知識,在以后的做人、學習和工作中,確實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為后來的繼續(xù)學習深造,奠定了堅實而又扎實的文化基礎。 教 物理的老師,是安成國老師,所教的力學、電學、光學、運動學等知識的學習,都為以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化學的李化平老師,快速補齊了初中階段,沒有開設無機化學課的短板,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更是開闊了眼界!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物質(zhì)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還是經(jīng)常發(fā)的,連續(xù)不斷的。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動,就是不間斷的在合成與分解的兩個過程中,相互轉換,相互支持,統(tǒng)一于一個生命有機體。維持著整個有機的生命全過程! 體育老師李正武老師,教我們的一招一式動作,常記于心。每當重復體育動作時,老師的教導,都記憶清晰,就會浮現(xiàn)在眼前。一個人,要維護身體健康,會一生受益。 此時,學校普教排球知識技能,也成立校排球隊,強化訓練,技能長進。劉抗賢同學等,都是校排球隊的骨干隊員。經(jīng)常參加比賽活動,在全縣各隊,名列前茅。高中畢業(yè)后多年,仍代表華縣參加渭南地區(qū)在韓城、蒲城等地的賽事活動。為華縣贏得了聲譽! 李老師所教排球運動知識,筆者在以后的學習中,接球、發(fā)球,戰(zhàn)術指導示范,都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在農(nóng)校學習中,筆者是我們班的排球隊長,帶領我們的隊員,刻苦訓練,運用技巧,竟然把全校排球第一名的二班,給打贏了,贏得一片贊譽!還有參加學校運動會,俯臥式跳高,在2個學校體育運動會上,保持著跳高第一名的榮譽。 工作后的幾十年來,一直保持著,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堅持做好全身運動的第七套廣播體操,鍛煉身體,增強體質(zhì)。李老師所要求的規(guī)范動作,一直牢記在心,運用著發(fā)揮著作用!強健的身體,才支持著自己,2次騎行西藏拉薩,1次大東北哈爾濱騎行,足跡祖國最北的——漠河!此后,多年來多次和李老師見過面,甚為感激李老師的教導…… 3.兼修學工學農(nóng) 在2.5年半的高中學習、生活中,和同級(高73級)4個班200余名同學,及同班50名同學,天天學習、生活在一起,都建立深厚的情誼。那時,就興在學校學生中,開展:學工、學農(nóng)、學軍活動!走與工農(nóng)兵相結合的道路。特別是在集體參與的各項活動中,如:校辦工廠和去附近的工廠里生產(chǎn)一線,開展教學活動;在大辦校辦農(nóng)場等活動中,結下了一生深厚的友誼情結。 校辦農(nóng)場,駐址選在秦嶺山區(qū)的瓜坡公社姚郝大隊,王窯生產(chǎn)隊,這里山大溝深,縱橫交錯,本來是完整黃土臺塬,卻被山洪支流,切割的支離破碎。全隊僅有10多戶人家,幾十口人,卻分布在2個支溝里,叫做:東窯、西窯。地形異常復雜。溝深又林密,地形復雜奇曲多樣。 學習、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學校長年輪流派駐學生,都有學生駐守校辦農(nóng)場勞動、學習。一次上去2個班,百余名學生。學習、生活在5孔黃土窯洞里。這5孔嶄新窯洞,還是72級老同學們,一撅一撅挖出來的……他們也不知為此,付出多少艱辛勞動和揮灑了多少汗水? 輪流交換駐扎在哪里,燒柴自己上山砍,用水自己去山泉挑,一切都是自給自足,開荒種糧、種菜,住土窯洞,打地鋪。學習生活,一切都是因陋就簡。這也是在學習抗大精神,上課就在土窯洞的露天場地上,坐在小石頭上,用膝蓋做課桌……老師用心講,同學們認真聽課,學習、生產(chǎn)兩不誤!培養(yǎng)和促進了熱愛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積極性。 4.要求進步 在學校入團,困難重重,壓力山大。 就我們73級二班具體來講,有熱血青年學生50余名,人員相對集中,大家都十分重視文化課學習和道德修養(yǎng),積極要求進步的積極性相對很高。學校有團校委,各班都有團支部組織。要求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組織,還是十分困難的,各方面都要突出先進,競爭相當激烈。這也叫著在“筷子籠里面,挑旗桿里!”——要突出更突出,要優(yōu)秀更優(yōu)秀才行。一定程度上,在學校加入進步青年的青年團組織,比登天還難哪! 經(jīng)過努力奮斗,我們班于1974年元月,高中畢業(yè)離校前夕,最后一批共有7人,作為“青年突擊手”!他們是:陳普選、薛順利、劉抗賢、李群社等人,一起同時加入到青年人積極要求進步的組織——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 筆者加入青年團組織后,也沒有辜負組織的期望和培養(yǎng),直至到1981年5月4日,因超齡光榮離開團組織。期間,先后任職過:村團支部書記,渭南地區(qū)農(nóng)業(yè)學校,團校委宣傳委員等職。1975年3月,在原華縣五七大學上學期間,作為先進青年代表,代表華縣五七大學、咸林中學,參加了華縣第四屆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學習交流活動。 5.學友情深 2.5年半的高中學習、生活,交流融合,同學之間感情,是純真的,濃厚的。8年后,筆者和同班的老同學——劉抗賢老師,又走在了一起,組成新家庭,結為終身伴侶,相互支持,事業(yè)有成。1984年秋,又一起走進原華縣進修學校,一起學習,共同生活。不過她在中師班學習;筆者在陜西省廣播電視大學的“電大”班學習。又一次,同在一個屋檐下,同一位老師的教導下,共同度過美好的日月同修時光。 6.高中結論 總體來說,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還是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主要的。自始至終,把學習自然科學知識,放在了第一位,老師素質(zhì)高,業(yè)務能力強,一個心思的為國家和社會培育,有知識有文化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加之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道掌握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也會學,也愛學了。因為,不久我們將走向社會。因而,高中學涯效果,相對之前,還是十分突現(xiàn)的。 7.半世紀后的首聚 畢業(yè)將近半個世紀時光時,到2018年10月20日這一天,相信“原華縣瓜坡中學高73級二班”的全體老同學,是永遠不會忘記的!高中畢業(yè)別離45年后的這天,破天荒地第一次相聚,真是件天大的喜事、興事! 這次見面機遇,是班里的熱心老班長——閆忠和同學,和其他熱心奉獻的老同學,如:王安鐸、趙新房、雷發(fā)琴、邢海霞、薛順利、牛炳文、李群社等諸多老同學和邢海霞同學的丈夫——李正英先生,積極聯(lián)絡,成功地組織、組成了“原華縣瓜坡中學”高73年級4個班,首場、首次大聯(lián)歡、大聚會,交流通報信息,學習互鑒活動! 通過見面交流、互通情況,知道:全體老同學,無論在那個生活崗位上,都運用了在高中學習階段,學到的各種科學知識,為社會、為家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特殊貢獻!為社會、為家庭培育、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子孫后代!功在天地日月間,熠熠生輝發(fā)光、生熱,溫暖著我們的民族和國家!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yè),盡到了一份個人的綿薄之力! 渭南市 、 區(qū)作協(xié)會員 李吉超 文 2024年元月10日~22日在華州完成初稿。 2024/2/1日21時28分,又在Z4180次烏魯木齊~北京西,飛馳的列車上,作補充完善修改而成。 2024甲辰龍年正月初二12時12分(2024/2/11)于北京再次修改潤色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