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肖的《寒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朱淑真的《黃花》“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這兩句詩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它都是贊美花的品質。 菊花,它的美隱藏在淡雅的色彩和獨特的香氣之中; 隱藏在堅毅不屈的傲骨和不媚世俗的氣質之中。 在古詩詞中,它被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和獨特的象征意義。 詩人用菊花抒發內心的孤寂與思鄉之情,用它的傲霜品性來比喻自己的堅韌與不屈。 詩人們用墨水將菊花勾勒在宣紙上,用情感去渲染它的色彩,用生活去詮釋它的韻味。 12首菊花詩,在這深秋里與君一起共賞它的品質。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七》 陶淵明愛菊,愛飲酒,那是人盡皆知。 秋天是菊花的季節。在百花早已凋謝的秋日,惟獨菊花不畏嚴霜,粲然獨放,表現出堅貞高潔的品格。 秋菊佳色,他又開始了專屬動作,自斟自飲; 一揮而盡杯中酒,再執酒壺注杯中。日落之后各類生物都已歇息,歸鳥向林歡快鳴。飛鳥日落尚還知歸巢,人生何不看開點,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對菊飲酒,嘯歌采菊,自是人生之樂事。 晚艷出荒籬,冷香著秋水。 憶向山中見,伴蛩石壁里。 ——唐·王建《野菊》 何謂野?野就是無人打理無人打理的戶外生存。僅憑這個野,就對其孤標獨顯的高風亮節令人敬佩。 草木凋殘,百卉紛謝,連園菊也枯黃萎落的時候,它卻舒展出她那艷麗的容顏。 野菊花吐放的縷縷馥香蕩漾在湛藍的秋水之上。詩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見過野菊,它是那樣茂盛地簇生在石縫里,雖終日只能與低吟淺唱的蟋蟀為伴,但卻立根巖縫、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 野菊之野勁、野香、野趣盡融其中,而作為“在野”的王建,其棄絕名利、超脫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宋·鄭思肖《寒菊》 寒菊在秋天盛開,從不與百花為叢。它獨立于稀疏的籬笆旁,凋謝枯萎也決不凋零于凜冽北風之中。 鄭思肖是南宋遺民。南宋滅亡后,他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里,終身不出來做官,他堅定地守望著故國,保持著高尚的情操和意趣,寧可犧牲生命也決不屈服于新朝的壓迫。 詩人自己也要像寒菊一樣,至死都朝向南方,保持對宋朝的忠誠。這首詩充滿了悲壯的氣息,讓人感受到了詩人對氣節的堅守和無奈。 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來惟有酒偏香。 自從來住云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 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西風一夜霜。 ——宋·辛棄疾《鷓鴣天·尋菊花無有戲作》 自從南歸之后,辛棄疾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權的重用,報效國家,恢復中原,展露才干,但沒想到他的這些志向不僅未能實現,反而遭奸臣讒害,落得被迫過上閑居生活。 自從隱居在云煙畔,生活瀟灑、閑適,每天都欣賞歌舞,好不自在。 看來要想菊花開的熱烈絢爛,還要等待一陣秋風,等待一夜霜寒。 這首詩雖說賞菊,實際是贊美菊花不趨炎附勢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贊美菊花的這一品格,也算是自喻吧。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宋·蘇軾《趙昌寒菊》 菊,花中隱士,看來蘇軾與陶淵明有惺惺相惜之意! 一二句寫得很是有趣,寫菊花,輕肌、弱骨,如優雅的女子一般。它的姿態,金色的花蕊,映照著晚霞,別有一番風致,有神韻, 菊花它是一種美麗的花,同時也是一種延年益壽的藥,每當百花都被摧殘了之后,它才開始慢慢地綻放。 然而菊花也正是在百花中顯得與眾不同,而蘇軾的寫作手法也是別具一格,兩者可謂是相輔相成,對菊花的品性高度的贊嘆。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唐·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在古代,重陽節賞菊,品酒吟詩,暢談天下,是文人墨客的精神糧食。 滿園菊花金黃一片,其中卻有一叢孤傲的白菊,如同霜雪般純凈。這就像老人在少年的歡歌酒席上,依舊保持著自己的風范和雅興。 菊開在深秋,多有遲暮傷懷之感,而白樂天,他就像這朵白菊一樣與眾少年在一起,不覺孤寂蒼老,依然充滿青春活力。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明·唐寅《菊花》 故園中的菊花淡淡的幽然的開放,開得并不張揚,開得那么突然,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從天空墜落一般。 多少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估計詩人自己也在內),從這籬笆里面的開放的秋菊中看盡了濃濃衰颯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隱士、高潔的象征,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自己的高潔品格。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元稹《菊花》 菊花叢叢綻放,環繞著房屋,他漫步籬笆旁,欣賞著菊花,怎么好像走到了陶淵明的家了,不知不覺便是日暮黃昏。 并不是他特別愛菊花,而是他深知菊花謝后,再無其他花能與之媲美。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黃巢《不第后賦菊》 黃巢,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大齊的開國君主。據說黃巢5歲能詩,與一老翁對吟,便寫下了《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不,這就是他的霸氣。 《不第后賦菊》為黃巢早年參加科考落第后所作,雖然未得功名,但是卻霸氣十足,充滿了雄心和壯志。 等到秋天到來的時候,其他花就開始凋零了,菊花就會首先開放,它濃郁的香氣會彌漫在整個長安城中。黃金甲般的菊花花瓣會灑滿全城。 當浩浩蕩蕩的義軍開進長安之后,那身著戎裝的義軍戰士,不是像這滿城菊花一樣,金爛爛輝光耀目、威凜凜豪氣沖天嗎?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唐·白居易《詠菊》 寒霜初降,輕輕覆于屋瓦之上,芭蕉和荷葉在風中搖曳。耐寒的東籬菊在晨光中獨放異彩,金黃的花蕊為清冷的早晨增添了一抹清香。 夜幕降臨,寒霜無聲地侵襲,殘破的芭蕉與荷葉在風中蕭瑟,籬笆旁的菊花卻以其金黃的花蕊映照著清晨的陽光,散發出更加艷麗的光彩。 在霜降的時刻,以芭蕉的新折和荷葉的殘敗作為背景,更凸顯了東籬菊的清絕耐寒和逸韻清香。這首詩贊美了菊花的耐寒與美麗,也表達了詩人自己的高潔志向。 雨后荒園,群卉盡,律殘無射。 疏籬下,此花能保,英英鮮質。 盈把足娛陶令意,夕餐誰似三閭詰。 到而今,狼藉委蒼苔,無人惜。 堂上客,頭空白,都無語,懷疇昔恨因循過了,重陽佳節。 颯颯涼風吹汝急,汝身孤特應難立。 漫臨風,三嗅繞芳叢,歌還泣。 ——金·段克己《滿江紅·雨后荒園》 金朝滅亡之后,段克己懷著對金王朝的愚忠,悲悼它的崩潰,又深感渾不逢時,無力回天。于是寄情于歲晚菊花,意在喻人,聊以自勉。 時值九月,此時的荒園秋風蕭瑟,秋雨無情,百花為之凋零,荒園雜草叢生。 這樣悲涼凄的景象,使他聯想到了風雨飄搖的政治形象。菊花沒有屈服于殘酷的秋風,卓然開放。就如屈原,陶淵明,不就是活脫脫的例子嗎? 段克己始終沒有投降元朝,而是堅守內心志氣。 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 園林盡掃西風去,惟有黃花不負秋。 ——宋·錢時《立冬前一日霜對菊有感》 昨晚下了厚厚的霜,即使躲在溫暖的被窩里,也能感受到涼意。早晨起來,看到門外的臺階上都是紅葉,很美但有些凄涼。花園里的花木在寒冷的西北風中逐漸凋零;只有那金菊傲然在寒霜中綻放,不辜負這美好的秋光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