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人間天上 好課知多少 2024-01-25 15:30 山東 學習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品味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之美以及語言中透露出的人生哲理。 2.通過對文本的分析,體悟景、情、理的相互融合。 3.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領會作者表現在文中的深邃思想,并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進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 重點: 1.品悟分析地壇之景、地壇之思,體悟景、情、理的相互融合。 2.理解作者在文中對于生死抉擇的冷靜思考,感受深沉而凝重的真摯情感。 難點: 理解課文中所表現的超越的生死觀。 情境任務:設計中國現當代文化名人系列明信片之史鐵生。 活動一、相逢何必曾相識,舊園荒徑獨徘徊——繪制一幅畫(景) 活動二、墜露散開萬丈光,渺如螻蟻美如神——配上一句話(理) 活動三、隱遁地壇絕塵想,心境澄明自坦蕩——寄給一個人(情) 我與地壇(第二課時) 大家好,今天我上課的題目是我與地壇,接下來開始我的課堂教學。 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不論是以我家為圓心,向外輻射延及地壇,又或者是以地壇為圓心向外輻射延及我家。地壇都可以說是史鐵生最敬仰、最信賴、最安心的去處,因為它見證了史鐵生的生命成長。可以說,地壇已經和史鐵生的生命是血脈相連、息息相關的。好同學們,這節課,讓我們一起繼續上一節課的學習任務。 我們來完成這張明信片的設計,中國現當代文化名人系列明信片之史鐵生。我們在上節課,將任務拆分成了三個步驟:一幅畫、配上一句話以及寄給一個人。 學習活動一、繪制一幅畫:地壇之景 那么現在呢,讓我們回顧一下上節課我們完成的繪制一幅畫 好我們通過這樣的一份表格: 來簡單的回顧一下地壇之景,它們有怎樣的景物特點?情感又如何呢? 由于我們最后要把它繪制成一幅畫,所以同學們還得關注色彩和色調。現在,請小組的同學來迅速的瀏覽一下課文,回顧一下上節課的內容,完成這份表格。 好,老師看時間差不多了,因為上節課我們已經梳理過了,所以大家一起來,好嗎? 第一幅人文之景,就是剛剛開始第二段的剝蝕的檐墻那段。同學們說到景物的特點是滄桑的,是荒蕪的,所以此時的史鐵生,偶然的走進這個園子時,他的態度是怎樣的? 他正好是失魂落魄的,他是迷茫的、痛苦的。那么這個畫面當中,它的色彩有什么特點?用原文的句子來回答。 有同學說是朱紅,不夠準確,應該是淡褪的朱紅,那么整體的色調應該是偏向? 嗯,古樸的,很好。 那么我們看一下自然之景,就是第二幅,看上去沒有任何突出的特點,很平凡的景象,寫了螞蟻,哦還有蜂兒,以及露水等等這些渺小的生命。那么它的景物有什么特點?原文當中的句子很好。 荒蕪但是并不衰敗,所以它充滿了生命力。情感的特點呢? 這個時候的史鐵生,就沒有那么的失魂落魄和痛苦了。他從這些渺小的生命當中,獲得了直面生命的勇氣。 好,那么這當中有沒有色調?好像沒有寫到什么色彩,對不對?金光,它的色調就是一滴露水,如此的渺小和短暫,它卻能夠綻放出金光。所以它的色調是?哦燦爛的、是明麗的。 最后一幅,六個譬如,好我們看到了景物的特點。嗯同學們用了原文當中的句子,是非常的寂靜祥和、自在坦蕩的。那么情感的特點呢? 此時此刻的史鐵生,已經把地壇當成是自己的樂園了,所以呢?哦,他在這里獲得了一種超然的心境。色彩上呢? 燦爛的坎坷,這是多么矛盾的表述啊。同學們它是坎坷,坎坷應該是坑坑洼洼的、破破舊舊的,但是史鐵生卻稱之為燦爛的坎坷。所以整體的色調,我們發現,哦,他看透了,他是沉靜的。 學習活動二、配上一句話 好同學們,那么完成了這幅畫的繪制之后呢,接下來我們要給每一幅畫配上一句話。 好同學們,你們各小組,選擇一幅畫,去配上一句話。這句話可以來自我們的課文,也可以來自同學們課外的收集和積累。但是呢要有一個原則,這幅畫必須要能夠體現畫面所傳遞的蘊含的哲理性。同學們在講述自己配的話之后呢,要給出你的理由。好時間是3分鐘,現在開始。 老師看到有小組討論的非常的激烈。那么現在哪個小組可以分享一下,談談你們的結果呀? 嗯第一組,楠楠先來。哦,楠楠選擇的是課文當中的這一句話。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好那么老師有疑問了,時間怎么看到呢?(師板書:時間) 哦,它是通過地壇來看到的,地壇身上折射出的時間。我們看到剛才說到蒼黑的古柏,以及淡褪的檐墻,可以體現它的滄桑,(師板書:滄桑)就是時間流逝的最好證明。還有呢? 哦,地壇存在了400多年,所以它是宏闊的。(師板書:宏闊)最后地壇如同一位老者一般屹立在那里,所以地壇它是深廣的。(師板書:深廣) 的確,我們從時間的維度看到了,在地壇身上它體現出的時間。那么,時間如何讓史鐵生看到自己的身影呢?(師板書:身影) 我們看到了,剛才楠楠代表他們小組談論到滄桑。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我們上節課特地給大家分析過,剝蝕、淡褪和坍圮這幾個詞語共同具備的特點是主動性。所以它不是一個時間流逝的、客觀呈現的自然結果,而是地壇主動選擇的結果。地壇主動選擇了摒棄浮華,因為在漫長的時間當中,一切的浮華都會宛如云煙一般消散。所以呢,在這個過程當中,史鐵生從滄桑的時間當中,看到的是人要回歸本真。(師板書:回歸本真) 那么宏闊呢?嗯看到的是渺小嗎?所以說,我們的生命是脆弱、不堪一擊的嗎? 哦,在小組討論的時候就有分歧,好,同桌來說 同桌認為不僅僅不是渺小,反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讓我們能夠看到,史鐵生他將自己的苦難,放到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去稀釋了,所以此時此刻,他獲得了平靜超然的心境。(師板書:平靜超然)我想這樣的一種表述,可能更符合我們這篇文章,這樣的一種態度和心境。 最后深廣呢?地壇它深刻的意蘊,能夠讓我們從中獲得怎樣的啟示? 它是我的心靈的靈魂棲息地,所以它是?(師板書:靈魂皈依) 同學們,那我們來看一下,他們小組匯報的這樣的一個結果。從中可以看到,史鐵生感受到了生命時間的無情,以及現實的殘酷。既然如此,我就以不逃避、不懦弱、勇敢的姿態去面對現實。 那么,還有沒有其他小組,想要為我們的畫面去配一下文呢? 好第三組。,哦他們選擇的這句話,是之前我們在素材收集的時候,給同學們展示過的,小林一茶的。 我知道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暫,然而,然而…… 那能不能補充一下然而后面的句子啊? 同學們都說了,然而我依然要綻放光彩,活出一世的精彩,然而我依然不悔來到人間一遭。還有呢? 哦,這個句子的表示,我看到了一個矛盾交錯,然后我依然可以從渺小當中看到偉大,從瞬間當中看到永恒,有了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的味道了。好同學們,在這幅畫面當中,他們選擇的是露水,露水多么短暫呀,對不對?人生是如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那么這滴露水它能給你怎樣的啟示?或者說當你給他配文的時候,這樣的一個句子,能不能產生怎樣的生命的哲思呢? 好第三組的同學,剛才你們選擇了這個句子,能不能細的談一談。嗯我們來一起看看他們的理由好嗎? 哦,在這里,他抓住了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這里又有一個矛盾。這個露水是如此渺小,它怎么會發出轟然這么巨大的聲響呢? 哦,它不是聽覺上的感受,而是強大的心靈震顫,很好所以此時此刻,我們看到了渺小的短暫的,隨著太陽升起,就會蒸騰不見的這滴露水。他獲得了非常強大的生命力量,即使是要墜落,也是以轟然摔開萬道金光。這樣的一個毀滅決絕之姿,讓我們展現到它的燦爛無比,所以有一種怎么樣?華麗的消逝,這樣一種感受。 好同學們,那么剛才我們看到,小組同學都能夠立足我們文本當中,呈現出的語言特點,來選擇相應的、富有哲思的這樣的一些句子,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路。那這是第二幅畫,其實第二幅畫還寫了很多的景,比如說螞蟻,還有呢?蜂兒、瓢蟲,甚至還有蟬蛻。有沒有同學想要針對第二幅畫,來再談一談你的選擇? 好我們看一下第二組,洪濤來說。 哦,洪濤選擇的是螞蟻,同樣是微不足道。人可以像螞蟻一樣生活,但是可以像神一樣美麗,生如蟻而美如神。(顧城)那么生如蟻,如何能夠美如神呢?(師板書:生如蟻 美如神)螞蟻它是怎樣的生命? 是渺小的,還是非常的脆弱的,同時它的生命是短暫的。(師板書:渺小 脆弱 短暫) 哦,有同學說了,這個螞蟻怎么樣?它也會思考,它在思考什么呢? 幫洪濤補充一下好不好,他說到了,螞蟻在思考,我為什么活著?為什么我會以一種渺小脆弱、不堪一擊的這種生命形態存活于世呢?為什么偏偏是我呢?你覺得他想通了嗎? 好抓住了猛然和轟然,還有忽悠,發現了他在內心瞬間想透了,想透了什么? 生命已經產生了,已經來到人世間,它就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活在當下,以一種坦然的、從容的姿態走向命定的結局。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生如蟻,如何做到美如神呢? 無法改變的生命本身,它是渺小的,那想要美如神,只需要好像剛才說的,從容、坦然的走向命定的結局。所以它是一種向死而生的勇氣。(師板書:向死而生) 那么脆弱呢? 不堪一擊,是的,我偏要怎么樣?鼓起勇氣,不屈不撓。(師板書:不屈不撓) 生命短暫呢? 這是最無力改變的,是的,人的生命短暫,能短暫過露水嗎?能短暫過螞蟻嗎?能短暫過蜂兒嗎? 所以在這個時候,盡管短暫,但是呢?我依然要綻放光彩。(師板書:綻放光彩) 好同學們,我們來看一看,他們小組給出的具體理由,其中寫道了 縱使脆弱,縱使被苦難打壓,也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綻放光彩。因為活著的意義就是要追尋、仰望生命本身。同學們,重要的不是以怎樣的生命形態存活于世,重要的是以怎樣的生命姿態存活于世。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像螞蟻、像蜂兒、像人,我們能夠坦然從容的走向命定的結局,那么必然就獲得了向死而生的勇氣。那么自然可以美如神、光輝燦爛,從而獲得徹悟人生的這樣一種勇氣。 好同學們,有沒有選擇最后一幅畫的呀?哦,可能有點難度,六個譬如,其實指向的是什么? 和解和擁抱。 好哦,我們看到了,最后一桌的男生特別有勇氣,你來說一說。 嗯,選擇的是?哦,我們之前讀到的加繆的文章,對吧?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 老師看到了你們小組討論,雖然這個結果比起前面的,好像簡短了一些。 但是你把病痛的范圍給擴大了,給延伸了,它代表的是生命當中,遭遇的一切的傷痛、災難和疾病。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如史鐵生一般,去擁抱生命的殘缺和不完滿。 好的請坐,感謝大家的發言,請同學們,把它一一對應到每一幅畫當中。 學習活動三、寄給一個人 那么接下來這封明信片就算是完成了,我們要把它寄給一個人。你會選擇把這個明信片寄給誰呢?又或者說,你會代表史鐵生把它寄給誰呢? 好同學們,可以結合我們的文本思考一下。當然了,同學們在創作完成這張明信片之后,你可以把它寄給自己身邊的朋友。(師板書:寄給) 老師看到同學們討論的非常的熱烈。可能有的時候,觀點還沒有辦法完全統一,沒關系我們一邊討論一邊交流。有沒有哪位同學愿意嘗試一下?好,勝男來說。 嗯哦你想要寄給地壇。 地壇是一個人嗎? 是的,他是? 哦,是一位長者,而且是一位怎么樣? 哦,老友。因為地壇在等待著我。(師板書:地壇) 很好,所以在一開始我邂逅地壇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只是怎么樣? 偶然逛到的園子。后來呢? 我就天天耗在園子里,我就在這個地方躲避母親的目光,到最后怎么樣? 它的每一平米的草地上,都留下了我的足跡。所以這個時候,地壇在等待著我。而且綜合同學們前面的發現,他不僅在等待,他還怎么樣? 哦,啟示了我,很好。(師板書:等待 啟示) 所以,剛才我們看到了,同學們說,要把它寫給怎么樣地壇? 這一封信,代表了我們對地壇,在這個過程當中產生的哲思。地壇對于史鐵生而言,它是精神的避難所,它也是靈魂的棲居地。還有沒有其他的同學要寄給誰? 哦,我看最多的就是寄給母親了。 這樣的一個母親,她注定是最苦的一個母親。有沒有誰愿意來嘗試一下,分享一下你的思考過程?好我們請盈盈來說 盈盈還給她加了一段話在這封信上面,她說,北海的菊花開了,你推我去看吧。這是《秋天的懷念》當中的一句話,你為什么想要寄給母親呢? 同學們一起翻開課本來讀一讀,第二部分的這段文字。盈盈注意到了,它有三個非常重復性的表達,是什么? 母親再也不會來園中找我了。在這之前,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母親已經不在了,同樣的內容為什么要重復三次啊,盈盈? 好我們看到,盈盈剛才說,從一開始的時候是怎么樣的? 好大家看到他抓住了兩個又是,又是、又是,這是什么呀? 物是人非事事休,但是這個時候他接受了沒有? 沒有,那么接下來呢? 哦,又是、又是,之后呢? 可是母親再也不會來園中找我了,為什么? 處處蟲鳴,地壇景象是祥和的、安寧的,但是呢? 你的孩子想通了,可你已經永遠不在了,最后呢? 哦,說到了,母親再也不會來園子當中找我了,所以他有一種怎么樣?被動的接受。 很好啊請坐。那么剛才盈盈通過三個表述非常相似的句子,讓我們感受到了,史鐵生對于母親的深情。我們來看一下,他剛才傳送到平板上的結果。 有沒有同學還想要寫給母親啊?老師看到有同學說好,那么我們請最后一桌的那位男生來說。 嗯他說到了,怎么樣? 他想要寫在這個畫面,有一幅兩串腳印,這腳印分別是誰的? 是母親的,哦還有呢? 是孩子的,嗯好,我們看到他剛才說的理由是。這個腳印它是什么呀? 人生的一個印記,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母親的腳印是深深的,嵌入了我的每一道車轍當中。在我的每一道車轍當中都能夠陪伴著同時是母親的默默無言的陪伴,以及無聲的愛流淌在這每一道的車轍當中,她擁抱了我的倔強和愧疚。 好感謝你的分享,這讓老師想起了汪國真先生的一句話,我們可以走得很遠很遠,卻總也走不出母親心靈的廣場。好那么就在這里,我們感受到是母親對我的陪伴與守護。(師板書:母親 陪伴 守護) 好這個環節結束了嗎?還沒有,是吧? 有同學,哦想把它寄給自己。 史鐵生把這個明信片寄給自己,為什么呀? 是的,他也想要擁抱那個曾經自暴自棄、痛苦迷茫的自己。(師板書:自己) 好哦還聯系了《病隙碎筆》當中的內容,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于向內的建立。曾經消散于宇宙之無邊的生命意義重又聚攏起來了。 好同學們,那么今天的這節課,通過兩項學習任務,完成了這樣的一個內容。 請同學們今天回去,完成我們一項作業。 聯讀整個單元的內容,會發現各種景物的描寫,實際上,都能夠在我們的思想和情感當中,產生剎那的火花。請你以此為思路寫作一篇散文,或者是做一次專題研究。在下一堂課我們來匯報交流,謝謝大家。 板書: 教學闡釋: 一、教學內容分析 《我與地壇》這節課,它是位于我們的必修上冊的第七單元。這是高中階段唯一的一個散文單元,選取了古今的寫景抒情的散文名篇。所以,首先我們要落實的是散文的文體教學,通過對景物的細致的深入的分析,引導學生去發掘景當中所包含的情和志,以及哲理。 本文《我與地壇》這一篇和前面的兩篇《荷塘月色》以及《故都的秋》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它的景當中包含了非常深邃的哲思。本文選擇的是原文的前兩部分,蘊含了史鐵生對人生痛徹的感悟,以及對母愛深情的懷念,所以在字里行間,能夠感受到他內心當中最深刻的情感。 語言文字呢?是寧靜自然、樸素厚重的,自省自述了他自己的一個遭遇,一步步的如何感悟生和死,走出生命這樣的一個過程,充滿了非常深邃的哲思味道。所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重點要通過對景的分析和語言文字的挖掘,引導學生去深入的思考本文所蘊含的哲思。 二、學情分析 高中生的年齡大概在16歲左右,正是史鐵生所說到的最狂妄的年齡。在閱讀這個文本的時候,我們發現學生他有一定的感觸,他也能夠被感動。我還記得一位男生,他寫了一封信給我。在這個信里面,講述他對自己逝去的奶奶的懷念。他說倔強的、沒好氣的男孩,對自己的奶奶,是不會有什么好口氣的。我能從他的文字當中,讀到他的愧疚和悔恨。但是他們的感覺還是停留在淺層次,他能感受到畫面很優美,感受到語言很優美,但是對文本當中他寫了什么,而沒有寫什么,為什么這么寫。又或者是對這篇文本當中,一些非常規的表述意向的深刻內涵,他都會有所忽視。所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在這一方面著重引導,所幸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了史鐵生的文章,它可以作為一個整體的脈絡來作為一個延續。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基于以上的幾點,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中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顯性的指向的是學習的方法,比如說通過文本細讀、對比閱讀等方式,來引導學生,去深入的分析語言文字的力量。那么隱性的呢?就包含在這個過程當中,要讓學生也對生死有自己的一個思考。 教學的重點就落在去品地壇之景、地壇之思、地壇之情,去感受景、情、理的相互交融。難點,就在于對文中哲思的一個理解。 四、教學理念 進入具體教學的時候,我想首先結合課標我們來談一談理念。教學的時候要在課堂當中落實學科的核心素養。我們知道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四維:語言、思維和審美以及文化。本課我希望能夠借助語言建構運用,品味文詞之美,幫助他們探求深沉的哲思,獲得審美體驗,最后去尋找屬于個人的心靈山水。以語言帶動其他三項,我認為,語言建構運用,是我們語文學科最獨特的立根之本。所有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我都是以此來作為出發點,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細讀、對比閱讀的方式,去深入挖掘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深層意蘊,尤其要避免通過背景資料,或者是套路化的標準答案,去代替或者限制學生的思考。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帶領學生去感受經典文本,穿越時空的長久魅力,讓他們能夠獲得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其次要落實學習任務群的要求。本單元屬于散文的文體,它是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的任務群。那么當然要落實感受形象、品味語言和體驗情感這樣的一個過程。其中,尤其要注意通過景物形象,來品味哲思。 五、教學策略 具體的教學策略,首先我是以情境任務為導向。在這里,我想談一談我對情境教學的一個看法。在我們的新課標當中,多次的談論到了建立真實的情境,為學生能夠創建深度的學習做準備。情境不應該僅僅起到激趣的作用,它還要能夠起到支架的作用。我曾經有見過這樣的課例,把《我與地壇》設計為朋友圈,當史鐵生來到了地壇之后,他感慨萬千,此時他會發一條怎樣的朋友圈呢? 我認為,既然是情境任務,就要貼合文本的特質。本篇文章的文字有厚重的千鈞之力,而且它的情感是向內的,是個人化的、私人化的,根本就不適合發在社交平臺上,供大家點贊和評論之用。因為整篇文章我們看到了,只要談到對話,我們更多感受到的史鐵生不論是與地壇的對話也好,與自己的對話也好,又或者表達對母親的愧疚也好,他都是一種靈魂的交流、思想的一種交流、靈魂的對話。所以不適合以這樣的方式呈現。 那么,好的情境應該是怎樣的呢?是應該境由文生,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比如說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應該為學生設立一個支架,作為一個主任務,能夠貫穿始終,并且落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所以基于我的這樣一種認識,我設計了本課的這樣的一個情境任務:中國現當代文化名人系列明信片之史鐵生。并且將它拆分成三個具體的小任務:第一個是繪制一幅畫,第二項是配上一句話,第三項是寄給一個人。這三項任務分別對應的是景、理和情。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首先落實了散文文體的一個教學的目標,其次通過這樣的一種學習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有熱情的去參與到這樣一篇,對他們來說,有難度的文本的學習當中,引導他們廣泛的、深度的參與其中,在真實的情景引領之下,漸進式的探究與表達對作品以及史鐵生的認識。 第二個就是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始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它是不矛盾的,而且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通過了一些學習的支架和活動,引導學生更深入的,或者說更有目的性的,去完成我們的文本解讀,包括可視化表格梳理、刪改與原文對比閱讀以及同一體裁的對比閱讀。 第三是我們的新教材,尤其強調大單元教學和專題教學。但是,我認為專題教學和大單元教學,同時不能忽略單篇精讀。所以在本課當中,我引導學生要通過這一類再到這一篇,實現深度的學習。史鐵生先生,他的散文蘊含著千鈞之力,所以不能浮光掠影的淺嘗輒止,既要和同為散文的《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來做一個貫通的學習,能夠總結出散文的文體特點。同時又要對比他們的差異性,尤其要突出《我與地壇》這篇當中景寄托的是生命哲思和人生的叩問。所以要把景情轉變到景理。 那么在具體的進入教學當中,我就通過設置這樣的一個主情境任務。第一個首先是回顧上一節課的繪制一幅畫,指向的是地壇之景,通過表格的方式,來梳理景和情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用畫面的色彩和色調,去表現作者的情感特點。其次呢?就是通過配上一句話,配上一句話對應的就是地壇之思。在這個過程當中,引導學生以配文的形式,去提煉文章的啟示。所以這里實際上已經是通過從感性到理性,這樣的一個認知過程,概括他在這個文章當中,感受到的新理解和新感悟 第三項任務是指向地壇之情,寄給一個人,在充分的理解,并且探究了本文的深層哲思的基礎上,借助這樣一個情境,讓他能夠完整的闡釋,對作者的這種誠摯而深沉的情感的一種體驗,和自己的理解。最后通過這樣的一項作業,去檢測學生對散文單元的內容理解。好以上就是我教學闡釋的全部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