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北部極角黑瞎子島,我國最早迎接太陽升起的地方,現狀如何?我有一個多年的心愿,就是去趟祖國的最東端撫遠黑瞎子島,這次終于有機會了卻這個心愿。 黑龍江、烏蘇里江、撫遠水道(通江)之間有一組島嶼,稱為撫遠三角洲或黑瞎子島,經緯度是東經134°24′至135°05′,北緯48°17′至48°27′。東北方言中將黑熊稱為黑瞎子,故而得名。撫遠三角洲(黑瞎子島)從西到東,由銀龍島、黑瞎子島、明月島等93個島嶼和沙洲組成(現有87個島嶼和沙洲)。撫遠三角洲(黑瞎子島)長58.8千米,最寬處14千米,面積約335平方千米,約為崇明島的1/4。 撫遠三角洲(黑瞎子島)扼守黑龍江-烏蘇里江航道咽喉,與伯力(哈巴羅夫斯克)隔江相望。 2008年10月14日,黑瞎子島上舉行“中俄國界東段界樁揭幕儀式”,黑瞎子島西側約171平方千米陸地及其所屬水域正式劃歸中國。 撫遠是佳木斯下屬的縣級市,佳木斯和撫遠都有自己的機場,不過我是坐火車先到佳木斯的,從佳木斯到撫遠的火車是7個小時,列車于5月25日早上6:43抵達撫遠站。 撫遠城區很小,但天空很藍,街道整潔明凈,令人舒適。倍感新奇的是,城區有明顯的上下坡,打破了我對這里是三江平原的固有印象。下坡當然朝黑龍江方向,上坡則通向一座小丘陵,丘陵高處有一座“東極閣”,小丘陵所屬的山體隔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兩個流域。 圖-撫遠街景 城區的沿江公園,沿著東西走向的黑龍江,江水與藍天同色,相當漂亮。 圖-黑龍江江景 為節約時間和體力,也為能隨時欣賞路邊的濕地風景,我決定包車旅行。汽車東行,停在黑瞎子島景區門口,花145元買了門票,景區較大,必須乘觀光車游覽。觀光車帶我們去了3個點:俄羅斯兵營遺跡,東極寶塔,還有人工放養的黑熊園。 圖-俄羅斯兵營內部 首先到了俄羅斯兵營遺跡。這里很破舊,它是俄羅斯侵占和歸還西半邊黑瞎子島的歷史見證。 接著去東極寶塔,這是我作為一個游客能到達的最靠東的地方。當時風雨交加,塔頂風特別大,我被淋個渾身半濕。雨中的景色灰蒙蒙的,濕地河道水系復雜,往北望最寬的應該是黑龍江。手機讀出經緯度:東經134°44’45",北緯48°21’19"。 天氣預報顯示這場雨不會下太久,我決定等待彩虹,狂風冷雨讓時間過得很慢。終于,烏云從西邊自下而上地消散,不一會兒光芒萬丈,太陽慢慢出來了,我轉頭東望,彩虹果然如約而至。最初是不太清晰的雙彩虹,之后套在外面的大彩虹逐漸消散,里面的小彩虹慢慢明晰,最終得到一個鮮艷的全彩虹。 接著去黑瞎子島野熊園,坐有保護的觀光車游覽,看到野熊有數十頭,是以散養方式展示的。 離開黑瞎子島就直奔東極廣場,這里是烏蘇里江與黑龍江小分支通江的交匯處。東極廣場沒有東極寶塔靠東,但這邊有一個地理坐標留影處,上標東經135°5’20",北緯48°27'40",這是尚未歸還的黑瞎子島東半邊最東的地理坐標。 一年中大部分的日期,撫遠能迎接到中國的第一縷陽光。現在是5月下旬,手機預報日出時間為3點10分。為能看日出,我2點鐘起床,麻利洗漱完畢,2:20出門,為消散困意,塞上藍牙耳機聽快節奏的音樂。順著街道朝北往江邊走,天已經亮了很多。 在沿江公園的江邊等待日出,果然從3:10開始,至3:16結束。這兒的地理坐標約為東經134°18',北緯48°22',比東極寶塔和東極廣場相差近半個經度,日出時間比那邊晚2分鐘。 天氣軟件顯示撫遠一年中最早的日出在6月11日左右(而不是白晝最長的夏至),日出時間為3:01,那么東極寶塔或東極廣場可達到2:59,這次能看到3:10的日出,也算是很早的了。 看完3點多鐘的日出我回去睡了個回籠覺。7點醒來,乘著興致,我約昨天的司機包車去中國第二靠東的縣級行政單位饒河(城區地理坐標約東經134°1’,北緯46°48’,緊挨著烏蘇里江邊境)。 我印象中赫哲族是與烏蘇里江綁定的,他們是烏蘇里江上純正的漁民,而只有去饒河才能看到真正的烏蘇里江。 在去饒河的路上,我逛了四排赫哲族鄉。車剛停下就看見寬闊碧綠的江水,對岸是翠綠起伏的青山,岸這邊碎石灘上泊著許多條鐵皮小漁船。 赫哲族以捕魚、狩獵為主要謀生手段,能用魚皮縫制衣服,史稱“魚皮部”。我國現在的赫哲族僅數千人,主要分布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夾角地帶,包括佳木斯、同江、撫遠、饒河等地。 我花了2個小時來逛這個鎮子,感覺民族氣息也比較淡,但那些小漁船多多少少保留了些許民族風情吧。 中午到饒河,請司機在一家赫哲魚館吃飯,店里的魚多樣性很豐富,不像一般的魚館,各種魚看著基本都一樣。饒河城區雖乏善可陳,但城邊的烏蘇里江濕地讓我覺得不虛此行。離開饒河,我回到黑龍江農墾系統(有單獨的車牌代碼"黑R")的前鋒鎮,到那里坐火車去往下一站。 說說花銷吧,第一天包車去黑瞎子島、東極廣場和烏蘇鎮只用了一個下午,路程也較短,花費300元。第二天饒河的包車之旅用時一整天,行程400公里,花費650元。旅游旺季可能略貴,包車旅行可以讓司機停在任何自己想仔細觀光的地方。 作者:水瓶江。中南大學 應用化學(本科);蘭州大學 自然地理學(碩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第四紀地質學 人類世人地關系(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