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清閑的午后,隨手從書架上取下林海音《城南舊事》重讀。巧的是,書中也有寫到端午。 “用絲線纏粽子,是舊時北方小姑娘用女紅材料做的有季節性的玩具。先用硬紙做一個粽子形,然后用各色絲絨線纏繞下去。配色最使我快樂,我隨心所欲地配各種顏色。粽子纏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許穿上幾顆珠子,全憑自己的安排。”這樣的手作在端午節前便做好,或自留,或送人。 如今,過端午早已沒了這些傳統的儀式感。對我而言,粽子也是不愛吃的,若非讀到此段,我幾乎已忘記今天正是端午。作者筆下的端午記憶,讓我在這個節日找到一絲懷舊的儀式感。 《城南舊事》的開篇寫道,陽光透過家里的大玻璃窗,灑滿了房間,喚醒了英子的清晨。她睜開眼,看到無數細小的塵埃在光束中飛舞,隨著宋媽手中的雞毛撣子揮動,塵埃更加活躍,嗆得英子咳嗽起來。這一幕為小說設定了基調。 每個人的命運就如宇宙中漂浮的塵埃,微妙而無常,加之歷史的變故,無數塵埃卷入其中,即使在溫暖的陽光下,也難以呼吸。每一粒塵埃都在尋找落腳的方向,正如每個人都在找尋人生的出路。 當時的英子,還只是個純真的孩子,她眼中的世界尚未被成人的標簽所影響:“你們常常說,哪個是瘋子,哪個是傻子,哪個是騙子,哪個是賊子,我分也不分不清。”她用一顆單純的心感受和理解周圍的世界。 英子在故事的發展中,也只到小學畢業,始終是個孩子,但又感覺這個孩子為周遭的人操碎了心,比如她為了家庭的和諧,刻意地將蘭姨娘與德先叔牽線,最終促成了他們的結合與離開。同時,故事中“找尋”的主題不斷浮現,英子也一次次在幫忙找尋。 秀貞,一個因失去所愛而瘋掉的女人,一直想要找到她被家人遺棄的女兒;妞兒,一個被養父母虐待的孩子,同樣渴望找到親生父母。英子無意中發現了她們的母女關系,并幫助她們相認。相認之后,她們一起離去,試圖去找妞兒的父親。 宋媽,家里的奶媽,在得知自己的兒子已死,女兒也被丈夫賣掉后,讓英子跟著她到哈德門尋女。半個月來,她找遍北京的車馬行,卻絲毫沒有女兒的消息。 我一直在想,這些發生在動蕩的年代的尋親故事,是否也反映了林海音本人的尋找?她在創作這樣的故事時,不正是在尋找她記憶中的北平,那個她生活了二十六年的地方,以及尋找她深深懷念的童年。林海音在談及北平時,總是用“她”來代指,在離開后,一直想找回“她”吧!從她的文字中,就能讀出這些思念。 林海音念及北平:“我漫寫北平,是因為多么想念她,寫一寫我對那地方的情感,情感發泄在格子稿紙上,苦思的心情就會好些。” 她又懷念童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驪歌》在小說的故事中,不止一次出現,串聯起英子童年生活的點滴。還在小學一年級時,她唱著這首歡送畢業同學的離別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那時的英子,尚不解歌詞深意,卻已在歌聲中感受到了想哭的沖動。“我不喜歡離別”,這不僅是英子的心聲,也映照出作者林海音對離別的無奈與感傷。 在這些故事里,離別是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每一次故事的落幕,都伴隨著英子與身邊人的告別。寫到最后,英子迎來自己的小學畢業典禮,她唱了五年的《驪歌》,如今,輪到同學們為她和其他畢業生唱起這首歌:“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在這首歌聲中,所有的畢業生都哭了,英子也不例外。這一次的離別,對英子來說,是與同學和老師的再見,也意味著她將面對與父親的永別。 而現實中,自1922年,林海音隨父母遷至北平,離開時已是1948年下半年,她與這座城市的告別也是充滿了不舍。“我們在南苑機場上飛機,飛機在北平城繞過,最后的一瞥是協和醫院的琉璃瓦屋頂。” 英子的成長中所經歷的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人跟她說“長大了,要像個大人。”還是孩子的英子感慨:“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蘭姨娘囑咐她:“大姑娘了,好好念書,不要再招你媽生氣了。”宋媽告訴她:“英子,好好念書,你是大姐,要有個樣兒。”為了供弟弟讀書而偷竊的那個人與她約定:“長大了,我們看海去。”而父親叮囑她要去闖練:“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英子的內心對成長既充滿渴望,又帶有恐懼。她的心聲透露出復雜情緒:“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當我們回到小學來的時候,無論長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師!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 英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個嚴父,“不許遲到,不許坐洋車上學”,這些都塑造了她的性格。同時,在寫冬季的駱駝隊時,她也提到老師的教導:“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的動物。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這也給了英子啟示。 另外,林海音在《鄉戀難移》這一輯中,也有寫到她成長中的重要角色——母親。小學畢業后,父親離世,之后的日子都是靠著母親。“南柳巷在我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從我無父后的十年成長,無論是讀書、就業還是結婚,都是從這里出發。我的努力、我的艱苦、我的快樂、我的憂傷……都在這里。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有一個和諧的家庭,那是因為我們有一個賢良、從不訴苦的母親。” 林海音的筆下,北平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地方,尤其是跟臺灣對比。北平的四季,深深烙印在她的記憶中。 她深情地寫道:“不能忘懷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樹生了根一樣。童年、少女和婦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過。快樂與悲哀,歡笑和哭泣,那個古城曾傾瀉我所有的感情,春來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節啊!” 春天,中山公園里芍藥與牡丹競相開放,它們在春風中搖曳,卻又顯得脆弱。北平的春,是短暫的,它的美稍縱即逝。 夏日,太廟的松林成了避暑的好去處。黃昏時分,夏蟬的長鳴伴隨著茶香,讓人在靜謐中感受時光的流轉。暴雨過后,紅墻綠瓦被洗滌后更顯鮮亮,北海劃船成了最愜意的享受。胡同里,黃昏時分,賣晚香玉的家庭婦女串胡同叫賣,買回去掛在臥室里滿室生香的嗅覺記憶一直都在。 秋天,水果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從棗的甘甜到葡萄的晶瑩,秋海棠,石榴,每一種果實都是秋之果。西單牌樓的炒栗子香,宣武門的烤肉香,這些氣味足以代表北平的秋天。郊游、賞紅葉、聽松濤,是秋天不可或缺的活動。帶幾片紅葉夾在書中是她的習慣,如今生活在北京的我也一直喜歡這么做。 冬天,北平的天空飄起了鵝毛大雪。圍爐夜話,品嘗清脆的蘿卜,喝著熱茶,感受著窗外的寒氣與屋內的溫暖的對比。冬夜的胡同里,叫賣聲此起彼伏,賣花生的、賣蘿卜的、賣炸豆腐的,這些聲音都是北平老鄉熟悉的冬日記憶。 林海音自五歲起隨父母從臺灣來到北平,在這里成長,感受北方的氣息,成為一個地道的北方女孩。北平的春夏秋冬,是她記憶中的季節變幻,也是她童年游樂、玩具和生活的見證。 在這本書中,林海音寫城南舊事,也寫鄉情難移,其中不乏京味的記憶。對我而言,書中的兩個細節,也勾起了我的個人故事。 首先是京白梨,林海音描述它“細而嫩,一點兒渣都沒有”。我對它的初印象,來自一次秋天的京西古道徒步之旅。原本是為了追尋“古道西風瘦馬”的意境,結果除了看到馬致遠故居外,也意外地遇到了京白梨。在村子里,我碰到很多賣梨的老太太,不免好奇,一番交談后,才得知這是門頭溝特產的“京白梨”,自明代起便是皇家貢品。對梨子的味道就不多做評價,但這次經歷讓我印象深刻,既感慨自己的孤陋寡聞,又為獲得新知而欣喜。 另一個就是林海音提到的“心里美”蘿卜,綠皮紅瓤的,清脆可口,味道賽梨。雖然從小就被灌輸“冬吃蘿卜夏吃姜”的養生觀念,但我一直對蘿卜并無太多喜愛,直到在北京的涮肉店,熗拌蘿卜皮的美味讓我十分驚艷。從那以后,這道菜成了我涮肉時的必點菜。 汪曾祺在其《蘿卜》一文中也特別提到“心里美蘿卜”,稱其為北京特色。他回憶1948年冬天在北京街頭聽到的吆喝聲:“哎——蘿卜,賽梨來——辣來換……”賣“蘿卜賽梨”的,每個蘿卜都是精心挑選,一刀切下,清脆作響。 寫到這里,我已經忍不住要流口水了。如果你讀到這里,正在為下一頓吃什么而犯愁,不妨就去吃林海音筆下的涮羊肉吧,別忘了點一份“心里美”蘿卜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