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濕熱就診科室:中醫科、脾胃病科唐旭東主任醫師脾胃病科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三甲簡介 脾胃濕熱,又稱中焦濕熱。 是指濕熱邪氣停留脾胃,從而影響脾胃功能。 主要病因:是飲食不當和環境濕熱。 臨床表現主要為腹脹、胃痛、燒心、反酸、惡心、口苦、食欲不振、大便不暢等。 常見于現代醫學的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膽石癥。 就診科室中醫科、脾胃病科 臨床癥狀 消化道癥狀、全身癥狀等 治療原則 脾胃濕熱的治療原則是清熱利濕,主要治療方法為中藥治療、中成藥治療、針灸治療。 流行病學 脾胃濕熱在中醫疾病中較為常見。多見于偏嗜肥甘厚膩者或體型肥胖者。嚴重性脾胃濕熱主要累及消化系統,可有全身倦怠、乏力等癥狀,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甚至造成情緒上的問題。嚴重者甚至可有癌變風險。 是否醫保部分藥物、耗材、診治項目在醫保報銷范圍,具體報銷比例請咨詢當地醫院醫保中心。 病因 本病主要與飲食不當、環境濕熱有關。 1、飲食不當 喜歡吃辛辣刺激、肥甘厚膩之品,日久導致胃火強盛,脾的運化功能減弱生濕,火熱與濕結合,生出濕熱。 2、環境濕熱 長期居住于江南、廣東、福建等潮濕悶熱的地方,導致濕熱邪氣不斷入侵體內,積攢日久而生病。 診斷依據 通常醫生根據望聞問切即可確診。必要時,可結合血常規、超聲、CT、內鏡等輔助檢查來明確病因,幫助判斷病情。 相關檢查 醫生除了進行望聞問切等體格檢查外,還可根據患者情況進行血常規、糞便隱血試驗、超聲檢查、X線、CT、內鏡檢查、胃功能檢查等。 1、體格檢查 醫生會對患者進行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檢查,包括觀察患者的情況、仔細詢問病史、進行脈診等。 2、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了解有無消化道出血及貧血。 (2)糞便隱血試驗:了解患者有無消化道出血情況。 (3)其他:包括胃液分析、肝腎功能、血糖、甲狀腺功能等檢查,以進一步明確病因。 3、影像學檢查 (1)超聲檢查:超聲檢查用于明確肝、膽、胰等器官有無病變。 (2)X線檢查:胃腸X線鋇餐造影檢查用于了解患者胃腸情況,以便更好地評估病情。 (3)CT檢查:腹部CT掃描可以了解腹腔氣管有無感染、占位、畸形、結石、梗阻、穿孔、積液。 4、其他檢查 (1)內鏡檢查:主要除外食管、胃、十二指腸炎癥、潰瘍、糜爛、腫瘤等器質性病變。 (2)胃功能檢查:對癥狀嚴重的患兒,必要時,可對胃排空能力及感知功能進行評估。包括胃電圖、胃排空、胃腸道壓力測定等。 鑒別: 脾胃濕熱需與肝膽濕熱相鑒別。 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均可由飲食不當和濕熱環境所致;二者都有食欲不振、惡心、腹脹等脾胃癥狀,二者均可出現黃疸(皆為陽黃),望舌苔均為舌紅苔黃膩濕熱之象。但二者的濕熱偏重不同。 脾胃濕熱: 濕重于熱,濕的表現,如:肢體困重、食欲不振、腹脹、大便溏瀉表現明顯,熱的表現相對較輕。 肝膽濕熱: 熱重于濕,熱的表現,如:身熱、口干、口苦、大便干結、小便短赤的表現明顯,而濕的表現相對較輕。且肝膽濕熱還有脅肋部脹痛;男性可出現陰囊濕疹、潮濕,睪丸腫脹、墜痛;女性可出現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癥狀。 治療方針: 脾胃濕熱的治療原則是清熱利濕,主要治療方法為中藥治療、中成藥治療、針灸治療。 藥物治療: 1、中藥治療: 常用方藥為甘露消毒丹加減,包括黃連、黃芩、梔子、茵陳、茯苓等中藥。 2、中成藥治療: 常用中成藥為甘露消毒丸、葛根芩連片等,可以健脾和胃,清熱利濕。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要私自去藥店購買服用。 治療周期 受病情嚴重程度、治療方案、治療時機、個人體質等因素影響,脾胃濕熱的治療周期可存在個體差異。 治療費用 治療費用可存在明顯個體差異,具體費用與所選的醫院、治療方案 、醫保政策等有關。預后情況一般 預后:本病的轉歸與預后,與能否解除致病原因、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以及護理等因素有密切關系。 復發性:治療后,若患者仍存在飲食不節、環境濕熱、情緒失調等情況,則可導致濕熱復發。 治愈率 多數患者經及時有效地治療后,可獲得治愈。 日常護理 日常需要避免辛辣油膩飲食、保持空氣干燥清爽、增加運動量,還可以進行穴位保健。 1、心理護理 心情抑郁或暴躁會影響胃腸功能,影響消化、吸收,所以需要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2、生活管理 (1)生活有規律,不要熬夜。 (2)居住環境保持干燥不可過于潮濕,夏季注意防暑。 (3)不要久坐不動,需要增加每天活動量,重視體育鍛煉,可進行散步、做操、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增加胃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 飲食調理 脾胃濕熱者飲食要注意營養均衡,葷素搭配合理。還要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 飲食建議: 1、多食用西瓜、冬瓜、蘋果、綠豆、紅豆、薏米、蓮藕、霸王花等滋陰清熱利濕之品。 2、平日可選用白茅根10g或茵陳10g煮水,做代茶飲。 3、夏日適當多食用綠豆粥或平日多食用薏米粥。 飲食禁忌: 1、避免高糖、高脂肪,容易生化濕熱、阻礙脾胃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等。 2、不要吃辛辣刺激、生冷等食品。 3、忌吸煙、飲酒。 其他注意: 1、飲食要規律,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減輕胃腸負擔。如熱量攝入不足,可用干稀搭配的加餐辦法補充。 2、食物要細、碎、軟、爛。 烹調方法多采用蒸、煮、燉、燴與煨等。 3、飯前少用腦,吃飯要專心,飯后稍休息。 預防: 脾胃濕熱主要通過避免濕熱和增強體質來進行預防。 1、經常開窗通風,使房間充滿陽光,保持房間干燥。 2、夏天注意避免中暑。 3、加強鍛煉,可通過快走等運動出汗,增強消化功能和抗病能力。 4、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多喝水。避免油膩辛辣飲食,忌煙酒。 5、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6、積極治療原發病。 脾胃濕熱一般是由于飲食、胃病、外邪入侵所導致的。 經常喝酒、過量飲食、飲食太油膩、無規律飲食、飲食不潔等情況,都會導致脾胃濕熱。 脾胃濕熱又叫做濕熱蘊脾,是由于濕熱因素在脾胃蘊結所導致的,其原因主要是飲食不當,比如喜歡吃辛辣和油膩的食物,還喜歡吃肉,而且平常缺乏鍛煉,再加上抽煙、喝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長期就導致了濕熱在脾胃蘊結。 此時,患者通常會出現食欲不振,腹瀉,黃疸和痢疾等現象。 對于脾胃濕熱的患者可以選擇中成藥治療,比如:甘露消毒丸、葛根芩連片等。 甘露消毒丸: 具有利濕化濁、清熱解毒(清除體內熱毒邪氣)的功效,可用于治療濕熱并重引起的胸悶、腹脹、小便短赤(小便量少,顏色深黃)等癥。 葛根芩連片: 具有解肌(解除肌膚表面的邪氣)、清熱的功效。 可用于治療腹痛、泄瀉、肛門灼熱等癥。 日常生活中不要使用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可以多食用一些清熱解毒的食物,比如:綠豆、黃瓜、蘋果等。 百度: 脾胃濕熱,中醫病證名。 是指濕熱蘊結脾胃,脾失健運、胃失納降,而形成的證候。 本證可因飲食不調,膏粱厚味,釀成濕熱,內蘊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濕熱交阻于中焦而致病。 常見于泄瀉、痢疾、濕阻、黃疸、水腫、鼓脹等疾病中。 病因 可因飲食不調,膏粱厚味,釀成濕熱,內蘊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濕熱交阻于中焦而致病。 辯證要點 以脾運失健和濕熱內阻癥狀并見為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脘腹脹滿,肢體困倦,尿少色黃,大便溏泄不爽,納少厭食,惡心嘔吐,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澤鮮紅如橘子色,皮膚發癢;或身熱起伏,汗出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癥情分析 脾主運化,其氣主升,胃主受納,以和降為順。 濕熱蘊結中焦,納運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痞悶,納呆嘔惡;熱勢急迫,且濕又為陰邪,易阻氣機,故便溏而不爽。 脾主肌肉四肢,濕性重著,脾為濕困,流注肢體,故肢體困重。濕遏熱伏,郁蒸于內,故身熱不揚,汗出不解,口渴多飲,小便短黃。濕熱蘊結脾胃,熏蒸肝膽,疏泄失權,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則見身目鮮黃,皮膚發癢。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為濕熱內蘊之征。 治法 清利濕熱。 常用中藥 黃連、黃芩、梔子、茵陳、豬苓、茯苓、澤瀉、車前草、滑石、通草、薏苡仁等。 方劑 甘露消毒丹。 其他療法 1、針灸治療 (1)刺法針刺少商、曲池、委中,或舌下青筋、黑筋處出血。治霍亂、絞腸痧。 (2)體針取中脘,內關,是三里穴,吐甚加合谷,再甚加天概,腹痛加公孫穴,用瀉法,治霍亂。 2、飲食療法 飲食宜忌忌食生冷、瓜果、油膩、甘肥之物,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 (1)荷葉粥 白米50g常法煮粥,臨熟將鮮荷葉一張洗凈蓋粥上,溫火燜少許時,揭去荷葉,粥成淡綠色,調勻服之。能清暑生津。 (2)大田螺0-20個養于清水中漂去泥,取出螺肉,加入少許黃酒拌和,再放入清水中燉熟飲湯,每日1次,能清利濕熱,通小便。 (3)冬瓜湯冬瓜500g煮湯三大碗,分服,能清熱利濕。西瓜絞汁頻飲,能清暑利尿。 (4)綠豆30g,煎湯頻飲,能除署熱,利小便。 常見病 1、濕阻 此由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職,濕從內生,外濕侵犯,內濕與外濕互結化熱而成濕阻,癥見口苦粘膩,脈滿數,治療應清熱化濕,方用連樸飲(《霍亂論》)或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 2、黃疸 多因酒食過度,水谷相并,積于脾胃,復為風濕所搏,熱氣郁蒸,所以發黃為疸。癥見目黃身黃,頭重身困,惡心嘔吐,胸脘痞滿.苔膩,脈濡數,治療宜清熱化濕,化濁,方選茵陳蒿湯(《傷寒論》)及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之類。水腫 3、因水濕內侵,濕蘊于中,脾為濕困,濕邪化熱,濕熱交蒸,膀胱輸化無權導致水腫,癥見遍身浮腫,胸腹痞悶,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苔黃,脈沉數,治當分利濕熱,方宜八正散加減(《和劑局方》)。 4、鼓脹 因濕熱互結于脾胃,濁水停聚而引起,兼見煩熱口苦,渴不欲飲,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或有面目皮膚發黃,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數,治療上應清熱利濕,攻下逐水,方選中滿分消丸(《蘭室秘藏》)加減。 預防調護 1、注意飲食、飲水衛生,夏月不能過于貪涼,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消除潮濕。夏令時,宜用鮮藿香、鮮佩蘭、鮮荷葉、焦麥芽等適量煎湯作飲料,以芳香化濁、醒腳和中,預防濕阻病的發生。 2、霍亂吐瀉交作,邪氣未清時不能進食,吐瀉巳止,應逐漸恢復飲食,宜進流質、半流質清淡之食物。 3、本證之臌脹病,腹大堅滿脹痛,患者宜取半臥位,宜進低鹽或無鹽飲食,忌食煎炸、堅硬粗糙、辛辣的食物,以半流質、無渣飲食為宜,少量多餐、晚餐少進,宜進營養豐富的食物。如需服用逐水藥物時,以清晨空腹為宜。 服藥后注意大小便的次數、量及顏色。臌脹病人尚須定期測量體重、腹圍,以了解病情的變化。 轉歸預后 脾胃濕熱證的病理演變大致有三,濕熱久留不去,傷及陰分,造成脾胃不足或胃陰虧虛證;濕熱熏蒸肝膽,使肝膽為濕熱所困,疏泄失職,出現黃疸等病;濕熱有脾胃影響胃腸,形成胃腸熱結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