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對古代建筑史的興趣,我在日常尋訪過程中十分在意各大博物館中建筑相關文物的陳列。這些文物可能包含了各類墓葬中出土的建筑明器,可能是繪制有墓主人生前生活場景的建筑畫,也可能是古代建筑遺址出土建筑構件。這些曾經深埋于地下的寶貴文物是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材料。 我于三到六月期間,利用周末的時間走訪了山東、山西、河北的部分博物館,搜羅了一些我個人很有興趣的“建筑類”文物。它們其中的一部分我已經尋訪過多次,還有一些大概是第一次呈現在公眾面前。下面用一些篇幅,將介紹給大家。
 虞弘墓于1999年發現,地點在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墓葬出土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巨大的漢白玉石槨。石槨上豐富、精美的圖像使其成為博物館展廳中的焦點。 槨頂部分(三分之一) 槨頂部分 石質鴟尾 槨身部分(槨頂及檐柱為復制品)該石槨外形為一座單檐歇山頂建筑,主要分為槨頂、槨板(槨身)、檐柱、底座四個主要部分。前檐四根柱子,下設覆蓮柱礎,整體形成一道前廊。槨板中部開板門兩扇,下有門檻,上有尖拱式門楣。槨頂正脊兩端有鴟尾,外形符合南北朝晚期特征。 石槨門楣 石槨門楣 石槨檐柱礎 檐柱殘件虞弘墓石槨的仿木構特征在建筑史上意義重大,尤其是在建筑圖像相對缺乏的隋代。該石槨目前分散陳列,槨身部分陳列于山西省博物院,檐柱、柱礎、門檻、門楣等陳列于太原市博物館二層展廳,槨頂(三分之一)及鴟尾陳列于太原市博物館四層展廳,另有三分之二槨頂經調查或擺放于晉源文廟內的某處。 2010年9月,大同市陽高縣王官屯鎮上泉村東南高壓線鐵塔基座施工時發現一座古代墓葬。墓頂在施工中破損,暴露出墓室內石槨,精彩的仿木構房形石槨得以在千余年后重見天日。 石槨正立面 石槨側立面石槨外形為一單檐懸山頂建筑,外出前廊。前廊由四根八邊形柱支撐,柱下有素面覆盆式柱礎,柱上托皿枓。皿枓上設一枓二升,中間有斜梁通過,斜梁一頭扣于栱上,一頭插入石槨槨身。這一斜梁做法可與同樣在大同地區發現的北魏宋紹祖墓石槨互相參照。石槨內部并未做出仿木構梁架,脊檁直接擱于三角形山墻(槨板)上。目前所見大多數房形石槨對建筑的模仿因其功能需要均局限于外部,而不會在內部展開。 石槨前廊 檐柱枓栱及斜梁 檐柱枓栱及斜梁前端 2014年5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云波路華宇商業中心地塊內發現了29座北魏墓葬,其中10號墓出土一座精美的仿木構房形石槨,即下圖所示。該石槨原陳列于大同市博物館,后轉移至北朝藝術博物館。 石槨正立面 石槨側立面石槨外形為一單檐懸山頂建筑,面闊三間,有四根八邊形石柱支撐出檐,但未做出前廊。石槨前檐出枓栱出一跳,形制為枓口跳。過去所見房形石槨如宋紹祖墓石槨、尉遲定州墓石槨、智家堡石槨墓石槨等雖也做仿木結構,不過均不見“出跳”一類復雜做法。此石槨在某些方面更加接近真實建筑。這一點,從山面刻出“人字叉手”及檐部刻出椽子等細節就可看出。 石槨枓栱、叉手、檐檁、脊檁 石槨內部刻畫的叉手 石槨枓栱除上文提及的石槨外,北朝藝術博物館內還陳列了兩件很有趣的文物。其一為“解興石堂”,槨身四四方方,沒有做仿木構,外部一圈彩繪出柱、梁、枓栱、叉手。 解興石堂-1 解興石堂-2其二為一不知名小型房形石槨,枓栱較為簡單,內部安置有一座精美的石床,床座可見渦卷紋處理。石棺床常與石槨組合出現,只是在某些時候博物館將這兩者分開了。 不知名房形石槨及石床 該木槨陳列于“土木華章”展廳,為1973年在山西壽陽發現的北齊晚期墓葬中的木質葬具,傅熹年先生曾辟文探討其原貌,并將其復原為一座單檐歇山頂建筑(參考五卷本《中國古代建筑史》)。 厙迪迴洛墓出土木槨構件該木槨在出土時應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木質構件,“五卷本”中羅列了十七件,其實際數量勢必大于十七。不過目前展館中僅展示了其中六件,分別為:兩個一枓三升栱、一個半栱、一個散枓、一個貼耳替木、一個人字栱(半邊)。除上述外,已知出土構件還包括八棱柱、柱礎、櫨枓、角櫨枓、駝峰、壸門牙子等,但目前保存情況不得而知。 散枓 一枓三升栱 半栱 貼耳替木 人字栱(半邊) 一枓三升栱“土木華章”展廳過去一直陳列該組構件,不過彼時燈光效果不佳。此次布展升級后,可更好地觀察細節。在南北朝同時期,能夠看到木質建筑構件實物,即使并非來自真實建筑,也仍然十分珍貴。 該組墓室壁畫位于太原市博物館四層,展廳中將東、南、西、北四幅壁畫按照四個方向對應陳列。壁畫下部為樹下老人屏風圖及侍衛圖,上部為仿木枓栱。枓栱中表達了一枓三升栱、人字栱、駝峰等三種不同構件。人字栱扁平、細長,為典型的唐代特征。樹下老人屏風圖之間的紅色邊框既區隔了畫面,也某種程度上隱喻了承載枓栱的立柱。 墓室東壁
墓室南壁
墓室西壁 墓室北壁 該墓群位于大同仝家灣村富喬垃圾電廠建設工地周邊,其中9號墓壁畫精美,是繼2005年北魏沙嶺壁畫墓之后,發現的第二座較為完整的北魏壁畫墓。墓室北壁正中繪墓主人宴飲圖,墓主夫婦坐于一疑似廡殿頂建筑內,建筑檐下朱色繪制的柱、枋及連續排列的人字栱。北魏平城時期,這類夫婦并作宴飲的圖像在墓葬壁畫中非常流行,因此墓主夫婦周圍的建筑、氈帳也被大量表達出來,是研究北魏時期建筑特征的重要材料。 宴飲圖全景 宴飲圖局部(壁畫左側) 宴飲圖局部(壁畫右側) 該小木作為一巨大小木作樓閣的頂層部分,原藏于晉祠,后部分構件不再展出,目前能夠看到的就是這一偉大杰作的頂部。它陳列于太原市博物館二層,相關介紹較簡略,僅稱之為“宋代建筑模型”,其實內涵是很豐富的。 晉祠小木作頂層-1 晉祠小木作頂層-2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晉祠展”中曾陳列過該小木作的三個部分,分別為第二層的上檐、第二層下檐、第二層平坐,不過仍然僅僅是冰山一角。 山面懸魚 鴟吻 垂脊與戧脊端部 檐下枓栱(轉角) 檐下枓栱
 大多數人提到青州龍興寺,腦中浮現的畫面一定是絕美的佛教造像。然而在1997年,在窖藏坑西北約30米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們還發現過一處巨大的灰坑遺址。該灰坑直徑3米,深度3米,內有超過100塊殘損的各類建筑構件,這其中包含了板瓦、筒瓦、蓮花瓦當及下圖中展示的巨大鴟尾殘件。 龍興寺鴟尾及展館環境 龍興寺鴟尾全貌該鴟尾殘件在出土時碎成數塊,后經修復,拼合形成一塊長達約1.6米的巨大構件的局部。總高1.6米的完整鴟尾已經可以讓人震驚,然而此構件僅僅為一鴟尾的“前半部分”,其“胴部”還有多大實難想象(至少會超過3米)。從已知出土資料看,青州龍興寺鴟尾應是目前最大的唐代鴟尾實物。 鴟尾局部-1 鴟尾局部-2 鴟尾局部-3青州博物館老館雖開放多年,但鴟尾始終沒能成為常設展的一部分。讓人感動的是,在新館開館之際,博物館工作者們終于安排了它與愛好者見面。 2006年4月,南宮市后底閣村村民取土時意外發現石造佛像。后經調查,這處遺址面積達到1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米,很有可能是一處北朝至唐代的城鎮遺址。考古工作者在這處遺址中還發現了一處寺廟遺址,出土有鴟吻、造像、彩繪墻皮等。下圖中的鴟吻即2006年調查中所發現的實物,因其外形特征推斷制造時間為唐代。 后底閣鴟吻及展館環境 后底閣鴟吻全貌 鴟吻不同角度邢臺市博物館于2023年5月正式開館,目前可供參觀的僅有通史館,好在該鴟吻也在展覽范疇之內。目前國內博物館中公開展陳的唐及唐以前鴟尾(或鴟吻)實物并不多,后底閣遺址鴟尾是非常重要的實物之一。 鴟吻局部-1 鴟吻局部-2
這件鴟尾應該是東魏北齊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件,長期被各類文章引用。不過作者在現場咨詢了工作人員,結果被告知此件為復制品,原件未展出。希望知情的朋友能幫助確認此事。 鄴城博物館藏東魏北齊鴟尾
邯鄲市博物館藏東魏北齊鴟尾-1
邯鄲市博物館藏東魏北齊鴟尾-2 邯鄲市博物館
北朝考古博物館
 鄴城博物館
北朝藝術博物館
金鳳臺遺址陳列館 鄴城考古博物館 太原市博物館瓦釘的作用十分簡單,即防止屋瓦脫落。早期瓦釘與瓦身連體,至春秋戰國時期,兩者逐漸分離。此時用于美化的釘飾開始變得豐富起來。中山國靈壽故城出土過兩類很有代表性的瓦釘,即“釘”與“飾”結合的例子。其一為“山峰形”,其二為“雙鷹頭山峰形”,之后還出現了“方錐形”、“螺旋形”、“菱形”等很多種類。 山峰形瓦釘|河北省博物院 雙鷹頭山峰形瓦釘|河北省博物院 菱形瓦釘|北朝藝術博物館 螺旋形瓦釘 左:邯鄲市博物館|右:臨淄齊文化博物館 方錐形瓦釘|邯鄲市博物館 2007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臨淄區文物局對山王莊兵馬俑坑進行了考古發掘。俑坑南北向,長15.45米,寬3.5米,出土陶制品516件(套)。俑坑內排列著大門、闕樓、殿堂式建筑、戲樓、寢房、偏房、糧倉、陶井、豬圈等建筑模型,以及車馬、人物、動物等多種陶制品。眾多文物以莊園式布局為基底,形成貴族出行時的壯觀場面。 闕樓 大門 戲樓 殿堂式建筑 殿堂式建筑細部 偏房與寢房-1 偏房與寢房-2
本號較少介紹陶樓,曾在2022年3月發表過“鄭州商都博物館”的陶樓展,分享鏈接,作為補充閱讀:不可忽視的建筑盛宴|中國屋檐下 — 河南博物院藏古代建筑文物展
三層陶樓|曹魏 邯鄲市博物 三層陶樓細部|曹魏 邯鄲市博物 綠釉陶樓|東漢 邯鄲市博物館 綠釉陶樓細部|東漢 邯鄲市博物館
兩層陶樓|東漢 太原市博物館 三層陶樓|東漢 邢臺市博物館 三層綠釉陶樓|東漢 山西省博物院 三層綠釉陶樓細部|東漢 山西省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