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2024高考作文評卷賦分之路徑,明2025高考作文備考之方向。現在,我們以新課標I卷作文(“答案與問題”)為例,解剖這只麻雀,探尋高考作文評卷賦分之現狀與規律,明晰2025年高考作文備考之路徑,謀劃更實用時效的作文導練方案。 思維方面: 要問今年Y省高考作文的評閱賦分的標準,哪一塊呈現出顛覆性的改革,據我所知,應該是這個------ “作文要大變革,重視思維邏輯的嚴密性、內容的充實和結構的清晰,大力改革機械背范文套范文”。 這么一個高考超級大省,為什么下決心來這場“大變革”? (一)評卷實況:作文備考現狀之“機械套作”:學步于邯鄲,自我何以彰? 下面這篇考場作文,指導你細細玩味------ 迎科技,尋問題,謀發展 河南一考生 回首過往,遇到新的問題,先人鉆木取火,刻木紀事,馴養六蓄,運用技術戰勝困難,步步前行。展望未來,互聯網普及,人工智能大戰宏圖,人們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但也似乎可以很快得到答案。 從大數據到信息繭房,從機器狗的出現,從羲和逐日到SpaceX星艦的成功試飛,從移動支付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應用,我們的問題并不會減少。應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尋找答案。因言,迎科技,尋問題,謀發展。 “吾日三省吾身”,于己,找問題,得答案,篤行之。發現問題如盞盞明燈,照亮自我成長的漫漫長路。 科技在發展,但我們的問題并不會減少。倘若一味地依賴人工智能,會使人喪失自省思辨之能力。人工智能無法發現我們個人的問題,這需要我們潛心思考,找到問題,尋得答案,解決問題,謀求發展。 “問渠那得清如許?”于社會,迎智能,理性思,找問題。尋找問題如沙漠綠洲,為社會發展帶來希望。 社會中的許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人工智能提供的也只能作為參考。相反,問題真正的答案需要人們自己探索。工業革命中技術的創新確實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可忽視的環境污染問題,英國也因此冠以“霧都”稱號。人工智能也如是,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部分職業?如何平衡科技應用與失業的關系?這些問題的答案仍需要我們去理性思考,去尋找,去發現,去探索。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于國家,攜科技,尋問題,得答案。面對問題,攜智能之手,行穩致遠。 且看,曾一度身處“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中華民族如今正大踏步走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康莊大道上。背后是中國共產黨人處事不驚,面對問題應用科技,解決問題,帶領人民群眾團結一心,砥礪向前。于是有華為直面芯片封鎖問題,深研5G芯片,攜新機遙遙領先;后有中國車企乘勝追擊,攜新能源世界聞名;北有新工業開發展地,南有大疆創新無人機,西馳中歐班列,東挺雄安新區的盛況。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工智能的應用不會使我們的問題變少。 【問題簡析】 這篇文章乍一看,似乎內容充實、文采飛揚,但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一下,問題確實不少: (1)三個分論點的表現形式,似曾相識。“于己,如何如何”+“于社會,如何如何”+“于國,如何如何”,十分眼熟,從所謂的“自己、社會、國家”三個角度談,似乎這就是層層遞進的標準范式,但這種“層進”其層次也太低了----事實上都在一個視角(how)范圍之內。典型的“分論點套作”,機械化模仿,沒能針對具體問題做具體的分析論證。 (2)論證的主體段落,似曾相識。一眾論據素材的簡單羅列疊加,沒有充分扣緊分論點展開論述與分析,有限的分析文字亦不能“靠緊”論點或分論點,導致論據素材豐富時尚,但論證說理疲軟無力。這也可能是簡單仿照所謂的往年高考滿分作文(這些所謂的“高考滿分作文”的來源本身就不靠譜)所致,或是機械模仿高中語文課文中的古賦文所致。 (3)這個結尾段,似曾相識------套作痕跡也相當明顯,“一個名言名句+一句總結”------不是說這種建構方式不可行,而是說,“名言名句”與“總結”語義隔了幾條街,牽拉硬扯,拉郎配一樣,別扭。 作文的習練,流于淺表,尤其是思維的淺近,甚至是邏輯的雜亂無序。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機械套作”可以說是罪魁禍首------祭出幾篇所謂的“高考滿分作文”,“照葫蘆畫瓢”,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去深入探究具體問題的具體邏輯關聯,不去細致揣摩具體問題情境的具體思辨內容,而只一味地模仿其結構,生搬硬套其語言,似乎收獲感滿滿。而后呢,視之為“萬能”之寶,不論什么問題情境的作文,都往上“套”,如此套出來的作文,談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談何具體思辨和邏輯?恰應了那個笑話“邯鄲學步”,生搬硬套的結果,連自己的優點都丟了-------迷失了自我,喪失了自我思辨能力和表達技能,這才是“機械套作”最大的悲哀! (三)破解之道:文體千萬種,邏輯是內功 “發展邏輯思維,運用基本的語言規律和邏輯規律,語言運用上準確、生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提升思維品質,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都是中學語文核心素養“思維發展與提升”的重要目標。 “邏輯思維不足,說理不夠深刻”,這是高中生議論文寫作最大的軟肋之一。但思維必須遵循邏輯,這又不僅僅是議論文習作的事。 只需尊重常識,回歸常理,也就不難理解Y省為什么要來這場看似宏大的作文評價改革,其實也只是回歸作文本位而已------無論議論說理為主的議論文,還是敘事寫人為主的小說,抑或是寫景抒情為主的抒情性散文,“思維的發展與提升”這一中學語文核心素養無不滲透于其中------議論文思路的“起承轉合”,小說構思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散文謀篇的“景-事-情-理”關系安排,思維邏輯的嚴密性,都是必然的要求,這是它們的內在的本質性的規定性,盡管在表現的形式上和烈度上有一定的差異。 內在的邏輯通了,內容血肉豐滿了,結構的清晰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是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也是構思謀劃一篇文章的思維流程,也是中學生練習寫作必需扎實的基本功。 當然,從表現形式上講,議論文寫作對邏輯性思辨性的要求更高一些,如何具體展開,請參閱后面鏈接的相關文章。 (四)考場優秀作文,思辨邏輯示范 下面這篇高考考場議論文,賦分58分------ 科技東風啟智慧,問題導向譜新篇 河南一考生 時代春風迢迢暗度,人工智能方興未艾。誠然,科技發展讓答案的獲得更便捷,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但置身時代宏大的敘事中,問題的減少并不是理想的結果,相反,擁有求知的好奇心,積極探索未知的領域,質疑啟智才是我們的必修課。正所謂:科技東風啟智慧,問題導向譜新篇。 科技工具助力答案檢索,但問題的提出猶為可貴。 著名青年學家曾言:人類用大把時間追索,在幾個瞬間成長。回望人類歷史,從錢學森的筆記、鄧稼先的算盤、南仁東的晝夜,到“神威太湖之光”的橫空出世,我國超算蓬勃發展。毋庸置疑,一代代的接續奮斗,問題的天塹化作通途。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科技工具助力答案檢索所解決的問題,更多地聚焦于單純知識性問題,而復雜問題的增多則來源于科技的雙刃劍性質,更來源于人類求知精進的渴望。 以問啟智,引領未來。吾輩青年應以問題為導向,乘科技之東風,方可傲立時代潮頭。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搜索解決問題的高效性無需多言,工業時代的上層建筑成為我們解決問題的利器。但是只有借助科技的力量勇敢探索新問題,錘煉思維利器,才能夠以智增慧,行穩致遠。且看,顏寧向博士生提問最想研究的課題是什么,卻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答復。由此可見,在科技飛速發展的同一起跑線上,能夠深入思考,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已經成為我們最渴望占領的高地。 我們這代青年應大膽思考,利用科技時代的各種工具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新智慧,開拓新未來。 目光所及,繁華與野稗共生。冰冷冷的機器理性無法取代人文精神的溫情涌動。如何揚長避短,如何在眾多答案中篩選、評估,如何在復雜的數據中尋找規律,如何從不同角度審視同一問題,都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閱盡千帆皆不是,就此潮頭勇追尋。新時期的我們,浸潤在互聯網的新奇和信息爆炸的沖擊里,既要巧借其力,更要沖破其藩籬。因為,我們既是發問者,更是解答人,讓我們做個好問青年,讓科技東風助力智慧的開啟, 讓問題導向賦能新篇的譜寫! |
|
來自: 當以讀書通世事 > 《070-語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