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3200字,閱讀約需7分鐘。 漢字尋蹤 (11) “旦”字的字形解讀 及其造字本義 朱英貴 《詩經》有一篇《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女(妻子)說:“公雞已鳴唱。”士(丈夫)說:“天還沒有亮。”男子起身望夜空,啟明星依舊光燦燦。其中的“昧”指太陽未出,“旦”指太陽已出,“昧旦”合起來表示天將明未明,故而可以看見啟明星閃爍。 還有個成語叫“信誓旦旦”,出自《詩經·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這其中的“旦旦”,一般籠統地解釋為誠懇,以表達發誓者對天發誓的誠意。其實,這個“旦旦”的字面意思就是指每一天的早晨,借以表示每一天,愛人之間的“信誓旦旦”,那不就是說天天山盟海誓期盼光明的到來嗎。 還有一些像“坐以待旦”和“通宵達旦”這樣含有“旦”字的成語,意在告訴我們,所要“待”和“達”的是太陽的升起和曙光的初現,可見“旦”是一日光明之始,含有太陽出升和曙光初現的意思。 在漢語的歷史文獻中,“旦”字是個常用字:黎明時分叫“昕旦”,也叫“早旦”、“爽旦”、“昧旦”、“凌旦”、“質旦”;等待天明叫“待旦”或“戒旦”;徹夜直至天明叫“達旦”、“申旦”、“徹旦”、“竟旦”;日出之時叫“初旦”或“旭旦”;清晨光景叫“平旦”、“朗旦”、“詰旦”、“清旦”、“晨旦”;今天早晨叫“今旦”;明天早晨叫“明旦”;每天早晨叫“日旦”;一天之內或者表示某一天叫“一旦”,吉祥美好的日字叫“吉旦”、“谷旦”、“休旦”,吉日良辰叫“華旦”;興盛的日子叫“熙旦”;秋冬的早晨叫“霜旦”;冬至日的早晨叫“景旦”;敬稱別人的生日叫“壽旦”、“慶旦”;圣人天子的誕辰叫“圣旦”;一年的第一天叫“歲旦”;新年第一天叫“元旦”或“肇旦”;舊歷每月初一叫“月旦”或“朔旦”;“朔旦”也可以專指舊歷正月初一。 常用漢字“旦”字,形象地為我們展現了這豐富多彩的明晰含義與太陽出升和曙光初現的逼真形象。好一個個如同清晨一般清新的“旦”字。
“旦”是為記寫日出這樣的意思所造的字,因此它的造字本義應該是日出,黎明。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有關“旦”字的形體結構,卻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如下幾種說法: 其一,象形說。此說流行的時間最久,自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開始。 《說文解字》卷七·旦部:“旦,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凡旦之屬皆從旦。” 許慎解釋的意思是:“旦”,就是天明的意思。它是由“日”與“一”兩個構件組成的。“一”表示地面,“從日見一上”是指太陽從地面上升起的意思。大凡跟“旦”的意思相關的字都可以用“旦”作為表意偏旁。 許慎的解釋并沒有按照一般會意字“從某從某”的解說格式,而是說“從日見一上”,也就是沒有明確判定“旦”究竟是個象形字還是會意字。在清代研究《說文》的諸位大家中,王筠在《說文釋例》一書中說:“金刻'旦’有物承'日’下,正是氣形。”吳大澂以為金文中的“旦”字“象日初出未離于土也”(《說文古籀補》),此說得到林義光、容庚等學者的贊同(據丁福保主編《說文解字話林》第八冊)。現代學者梁東漢先生在《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一書中認為“旦”字象太陽剛剛升起之意,是象形字。而高亨先生則在《文字形義學概論》一書中把“旦”字歸入象形中的合體象形字。 其二,會意說。此說流行甚廣,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旦,從日見一上。一,地也。會意。”他是把“旦”歸入會意中的“字之部位見意者”,即“日”的部位在“一”之上,表示“明”的意義。臺灣學者戴君仁先生的《中國文字構造論》把“旦”字稱為“實形合象字”,亦即會意字。現代學人左民安先生在其《細說漢字》一書中說:“甲骨文的上部是日,下面部分表示地面或水面。金文是海上看日出的樣子,火紅的太陽剛跳出海面,其下部水日相連,好像還有半個太陽在水中。小篆的形體,日下部變成了一條線。……有地面有太陽,表示太陽剛出來之意,可見旦字是個會意字,其本義當早晨講。” 其三,形聲猶疑說。于省吾先生20世紀40年代在其《雙劍迻殷契駢枝三編》中,不僅釋出了甲骨文中的“旦”字,而且對“旦”字的構形作了詳細分析,并得出結論:“契文旦字當系從日丁聲。丁旦雙聲,并端母字。”但可能是因為證據不夠充分,他在其后的《甲骨文字釋林·上卷·釋旦》中又放棄了“從日丁聲”的說法。另有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金文詁林》卷七中有高鴻縉贊同“從日丁聲”的信息。還有康殷先生在其《文字源流淺說》中一邊持“從日丁聲”的觀點,一邊又說“旦”字在金文中變成了象旭日初升的象形字。 拙論認為,上述幾種說法的分歧就在于對“旦”字除開“日”以外的構件的判識上。 “象形說”與“會意說”都難免含有揣度因素,諸如“正是氣形”、“象日初出未離于土也”、“海上看日出的樣子”等等,都跟“旦”字下部所從之形難以適配,也就是說“旦”字除開“日”以外的下部構件跟云氣、土地、海洋之象相去甚遠。 “形聲說”的根據是將甲骨文、金文“旦”字的下部構件視為甲骨文“丁”字,那么,一個上“日”下“丁”組合的字不可能是會意字,就只能是將“丁”看作表音成分了。這問題的關鍵在于,“旦”字的下部構件真的是“丁”嗎?其實也未必。 “旦”字的最早形體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甲骨文“旦”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些差別。(參見下圖)
拙論認為,“旦”字是個會意字,它的甲骨文字形與金文字形都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為“日”,下部也近似于“日”,可能是表示太陽初升之時的日影。當然也可作更為切近構字理據的解釋,容庚《金文編》解釋為:“象日初出未離于地也。”那么“旦”字似乎是在用上下兩個“日”來表示這樣一種意思:原本在下面的太陽現在升起來了。 從上圖可以看出,“旦”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部從“日”,象太陽之形,下部表示太陽原本是位于地下的位置或者表示太陽升起的時候在地面留下的日影,示意太陽從地面上升起來,因為尚未完全離開地面,故與地面的日影相呼應。 拙論更傾向于認為“旦”字下部的構件是表示日影,因為甲骨文形體的下部構件只是用刀刻出表示邊界的線條而未加填實,金文由于銘鑄的原因,則很容易用實體符號表示太陽升起之處的大地日影,上圖金文形體的下部表現的就是日影的形象。 而“旦”字的小篆形體又將表示地面日影的符號簡化為一條橫線,似乎更切近于表示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之意,這樣一來反而使得“旦”字表意的意向更加清晰了。 現代漢字的“旦”由小篆形體隸變與楷化而成的,還隱約可見其初文的構字理據。這樣看來,許慎依據“旦”的小篆字形對“旦”字的解義(明也)和解形(從日見一上)也還是可取的,盡管小篆形體已經看不出初文的日影特征了,然而將其解釋為“一,地也”也是不錯的。 “旦”字的造字本義至今還凝縮在“復旦大學”的校名之中。晚清中國著名教育家耶穌會神學博士馬相伯神父,于1903年2月27日在上海徐家匯天文臺舊址創辦了一所西式學校,命名為“震旦學院”,該校1928年改稱為“震旦大學”。那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學,“震旦”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在當時的意思是指秦土。而且,“震”是八卦的卦名,在八卦中代表東方,那么“旦”像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震旦”就含有旭日東升、東方的曙光之意。 兩年后的1905年春,由于天主教耶穌會干涉校政等內部紛爭,馬相伯帶領震旦的部分師生出走,又創辦了另一所學校,名曰“復旦公學”。“復旦公學”即今天“復旦大學”的前身。據說這個校名是于右任先生起的,取自《尚書大傳》名句“卿云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復旦”,本指天又亮了。“旦復旦”,即日復一日。其“復旦”二字不僅表示馬先生不忘“震旦”之舊,更增添了一層新意,意謂日月之光日復一日地驅除黑暗。馬相伯據此為他的新學校取名“復旦”,既有恢復此前的“震旦”之意,又有“旦復旦兮”日復一日地培養人才追求光明的良苦用心。“震旦”與“復旦”的“旦”用的都是“旦”字的初文本義。 (就此打住,容當后續) |
|
來自: 明月照水中 > 《字典聯( 號再復點〉》